02.22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身兼五绝,死后在他灵帐前烧诗

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这首托物言志借景抒怀的五言绝句可以说是《咏蝉》诗的绝唱。特别是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似乎在说着一位居庙堂之高处声名显赫的人物,他高贵的品质不需要张扬,不需要秋风,更不需要外借的传递,自由的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只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才会走得更远。

我相信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自己,他的名字叫虞世南,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可以说同房玄龄杜如晦并驾齐驱的人物。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身兼五绝,死后在他灵帐前烧诗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到秦王府任职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当时已经是快到古稀之年了,但是他沉静寡言,忠正不阿,思路清晰,常和太宗一起谈论经史商讨古今,经常为了一个字的错误而怪责自己,苦恼不已。太宗赞扬他:“我的臣子都像虞世南这样的话,江山肯定能治理好”。

其实虞世南并不是得到太宗的认可,早在隋朝时他已经达到声名在外,就连当时的晋王也就是未来的隋炀帝招贤纳士邀请他,他也是婉言谢绝。后来在隋朝担任秘书郎,他从不拉党结派,搞特殊化,一直保持自己清贫的生活状态和沉着稳重的性情。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身兼五绝,死后在他灵帐前烧诗

一、只有改变才会有新的突破

虞世南的自我修养有很大的提高,能力也是超群,但是外界的政治斗争他无能为力。先是跟随宇文化及,结果宇文化及从小浪荡惯了根本没有管理的才能,虽胸有大志但是权谋明显不行,做了几天皇帝就被窦建德杀了。虞世南一看情况不妙,自己再有万般才能也难以辅佐好这位老兄。窦建德在河北一带威望很高,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可惜好景不长,窦建德虎牢关一战直接让太宗给俘虏被杀。所以说虞世南政治上不断易主,主要还是当时局势所迫,没有人能看出大唐是一匹政治黑马。而只有像大唐秦王李世民这样的英主才能让他的才能发挥到最大,这也是虞世南自我的最大改变,之后改变才有更大的突破。

他同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书法家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身兼五绝,死后在他灵帐前烧诗


只有不断的磨砺才会有进步,虞世南就是这样,博学多才勤勤恳恳,工作之余练习书法是他的最大爱好。他的爱好几乎变成了他的职业。我们现在看到他的《兰亭序摹本》、《孔子庙堂碑》、《演连珠》、《大唐汝南公主墓志铭》等等他的笔法圆润有力,不显山露水,不露锋芒,但笔墨筋骨有肉,每一个都俊逸潇洒,让人顶礼膜拜。特别是他的楷书方方正正,清丽中透露着刚正,正如他做人的态度。他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王羲之的笔法,这得益于他的老师。

“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渐世珍”


唐太宗称赞他有出世之才,身兼五绝,死后在他灵帐前烧诗


虞世南身体一直比较瘦弱,正如他的书法外柔而内刚。他一直勤于苦练,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为师,正是这位书法大师带他渐入佳境。

当八十一岁的虞世南去世后,太宗皇帝拿着他的诗作在他灵帐前焚烧,希望他能感知。

因为太宗皇帝在位时经常写“宫体诗”,而这种诗只是描述宫廷的男女之情和宫廷生活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命令虞世南唱和,他竟抗旨指责皇帝认为这种诗不登大雅,文人雅士都来竞相模仿对社稷不好,太宗只能开玩笑打了圆场,说是自己试一试你罢了。后来太宗做梦都经常梦起虞世南,只因他那“五绝”的人生魅力和博闻强识。

总结语:虞世南是太宗眼里的五绝完人,他是书法大家,是诗歌发展的推动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