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馬上過年了,我帶著剛剛放假的孩子坐火車回老家,對面是一對夫妻帶著一個乖巧可愛小男孩。兩個小孩子不一會就玩到一起了,我和對面的媽媽細聊才知道,男孩3歲了,比我家小一些。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突然,小男孩跑回媽媽旁邊說:“想吃東西了。”媽媽就拿出裝食物的袋子翻找水果給孩子吃,小男孩自己拿出一個小桔子吃起來。男孩的媽媽拿出一個遞給我女兒,女兒謝了謝阿姨然後愉快地接下了。男孩拿起第二個小桔子看了看,卻遞給了媽媽:“媽媽,這個壞了,你吃。”

看到壞的桔子,孩子就遞給媽媽,這個場景有沒有很熟悉?

  • 寶寶吃剩的水果或者飯菜,扔了太可惜,媽媽拿過來吃了。
  • 寶寶不喜歡的蔬菜,給媽媽吃。

在我家女兒小時候,我也是經常這麼做,覺得孩子的免疫力差,有些壞的就不能吃,但是扔了太可惜就自己吃。以至於女兒也養成了習慣,稍微有些斑點的東西就說給媽媽吃。

直到孩子三歲時,一次她把掉在桌子上的鴨血夾給我,我就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百害無一利的。我在孩子面前的節省,讓孩子以為我是喜歡吃壞水果,而把壞水果寶貝似的送給我,但是我心理卻不舒服。

於是,再有這樣的場景出現時,我就會告訴女兒:“壞了的水果媽媽吃了也會生病的。”而我再也不會因為想節省而讓孩子誤以為我只喜歡吃壞水果。

當我們把壞的水果捨不得扔自己吃了,或者拿走孩子手中的壞水果,只讓孩子吃好的水果。孩子會從我們的行為中,認為是我們喜歡吃壞的水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把好東西留給自己,把壞東西留給家長,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成為我們追悔莫及的“白眼狼”。

一、內疚不是感恩

  • 我為了照顧你不上班,你還這樣對媽媽?
  • 我為了你付出這麼多,你還不好好學習?
  • 我為了你沒日沒夜地工作,你還亂花錢?

在父母所謂的“為了你”的犧牲中,孩子心生愧疚,痛哭流涕,發奮學習。可是,過一段時間,孩子就會重蹈覆轍,父母又開始新一輪的犧牲教育。

週而復始中,有的孩子就會逆反,我有沒讓你這麼拼命?誰讓你這麼付出?我又不愛學習。有的孩子則會被內疚感綁架,不敢享受,不敢花錢,覺得父母生活好自己才能心安,覺得花錢就會有內疚感,即使自己掙上萬工資也不敢亂花。而有的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犧牲中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別人就應該滿足我,稍有不順就會出現慘劇。

北大學霸吳謝宇,留學生機場弒母案背後,都是母親所謂的“為了你”犧牲感一步步將孩子推向了深淵。

如同山西師範大學教授李海雲所說:刻意製造一個隆重盛大的感恩教育場景,或會讓孩子產生虧欠感,但在這種愧疚和壓力之下產生的感恩表達,並不一定是發自內心。

父母所謂的犧牲和“為了你”的付出,只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變相地要求孩子懂事聽話,變相地要求孩子順從我們,而非真正的愛。

當我們不斷地付出,而不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就會認為是理所應當的。而我們就會有犧牲感,就會想要孩子回報自己,想要用內疚來綁架孩子,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前不久,備受關注的“北大博士後拒絕回家”事件,就是因為博士父母想用孝道和親情來綁架博士兒子。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在父母不斷的道德綁架中,兒子不堪其擾,也因為壓力過大選擇了逃離中國去日本。可是,父母竟然要求兒子帶著自己和大兒子,甚至在聯繫不上兒子,不斷地騷擾兒媳的孃家,致使夫妻倆離婚,最後兒子遠走他鄉,再無音信。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父母為孩子付出是天經地義的,是我們的選擇。而且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收穫的喜悅和幸福也是孩子給我們的回報。可是當我們把自己的付出變為索要孩子回報的枷鎖時,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在父母的精神枷鎖中謹小慎微,成為討好型人格。

真正的感恩是你不求回報地愛我,而我會積極地回應你。 感恩是以愛為基礎,是對愛的回應,沒有愛也就不會有感恩。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不求回報地愛孩子,孩子豈不是無法無天?心理學家馬丁.霍夫曼指出:人類天生就有關心別人的能力。而且我們的《三字經》也指出:人之初,性本善。

所以,孩子天生就有親社會行為,具有善良、同情心,也願意幫助他人的。

二、親社會行為

國內外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類天生就有親社會的行為,也就是說人類生下來就有“利他”行為。

英國的心理學家彼得.史密斯在《理解孩子的成長》書中指出:親社會行為是行為主體自願的、有意的,並且對行為客體造成積極的影響,使之受益的任何行為。這個定義不考慮行為主體是否通過行為的實施使自己受益,或者行為主體是否付出代價。

1989年,心理學家Trevarthen和Logotheti研究發現:人類作為社會性物種,天生就具有與他人形成合作關係的動機,以相互信任和給與的態度接近他人的策略,構成和發展了這種最初在家庭背景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兒童通過與自己親近的人交往,學會了如何與被人相處。

2002年,心理學家格魯塞克等人研究發現: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受到兩種情感的影響,一個是移情,即孩子對於他人不幸產生類似的情緒反應;一個是同情,即孩子對他人的不幸產生關注或者悲傷的情緒反應。這種替代性的情緒體驗能夠幫助孩子對他人的不幸或者需要產生反應,而這樣的反應會使個體做出嘗試來改變自己的情感狀態。

所以說,孩子天生就有親社會行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會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如我們的積極的信念和善行可以激發孩子的善良,我們的仁慈可以引發孩子感恩,我們對孩子的關心激發孩子做事的勇氣。

人類天生就有親社會行為,可以發展出良好的社會品格,懂感恩,有善良。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孩子不聞不問,就會讓孩子成長為符合社會道德的人。因為社會的複雜性和人性的多變,決定了孩子的感恩教育仍然需要我們的幫助。

而且,感恩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他們的幸福感。

三、四招培養孩子的感恩品質

1、停止負面的懲罰說教

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書中講道:懲罰會引導孩子講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別人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懲罰會讓孩子更加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別人的感受。

在孩子從事不符合社會規則或者社會行為標準的行為時,我們的懲罰會讓孩子考慮做壞事的風險,盤算如何不被父母看到,或者養成說謊的習慣。而且父母的懲罰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是冷漠,會習得父母的冷漠,對別人的感受熟視無睹。

2002年,心理學家戈洛夫在研究文章中指出:父母的“體罰”會破壞孩子與同齡人或者父母的關係,降低孩子的道德內化,增強孩子的攻擊性,損壞孩子的精神健康,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

不論是體罰還是懲罰,都是迫使孩子承受內心的不愉快,都會加強孩子對自身利益的關注。

社會學家瓊.麥科德指出:當我們在向孩子灌輸“製造痛苦是運用力量的合理手段”的懲罰理念,就會同等程度地削弱孩子的同情心和社會公益心。

所以說,我們停止負面的懲罰說教,就會減少干擾孩子道德發展的事情,幫助孩子逐步發展出公德心,從而具有同理心和感恩心,關注他人的幸福。

而這只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而良好的感恩品質的發展還需要良好的養育行為的增加。

2、無條件的愛

感恩教育的種子必須根植於良好的親子關係的土壤中才能發芽成長。而良好的親子關係離不開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安全的依戀關係。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是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中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父母給與孩子的愛,不需要任何意義上的回報,它只是一個禮物,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得到的禮物,沒有任何理由,不需要認可就該得到的。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對孩子的愛是沒有任何理由,不是因為孩子聽話,不是因為孩子取得成績,而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而且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更加自由地幫助別人,有同理心。

2002年,Kochanska等研究者對200多位母親和孩子互動進行研究觀察,該項研究從兒童2歲起,一直持續到童年早期,並長期觀察母子的自然互動:照料習慣、準備、吃飯、玩耍、娛樂以及家務活。

和母親有交互回應關係的兒童會表現出道德情緒,例如內疚和同情;在面臨強烈的誘惑去違反規則或者行為標準時,孩子會表現出道德行為;孩子還會通過一定的道德認知,對假設的、符合該年齡的道德兩難問題進行判斷。

也就是說,安全性依戀關係以及溫暖的交互回應的親子關係能夠促進孩子的品格的發展,促進孩子約束性順從和感恩、同理心的發展。

所以,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回應會幫助孩子的品格發展。在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後,孩子就會從自身對愛的關注中解放出來,就可以擁有豐盈的愛,可以敞開自己的胸懷幫助別人,關心別人。

如同“愛滿則溢”說的那樣,當孩子得到父母或者親人的無條件的愛,孩子就會把自己的愛溢出來,就會去關心別人,有同理心,有感恩心。否則,半空的瓶子怎麼會倒出水呢?

如同艾爾菲.科恩在《無條件養育》書中講道:知道自己被愛的人,不僅安全感足,戒備感少,也更傾向於有勇氣向別人伸出援手,甚至哪些與自己不熟悉的人。同時,他們還會更堅定自信、獨立自主,富有社交力,並且心理健康。

3、感恩行為的正強化

1975年,蓋爾芬德等人針對強化和獎勵進行了一項針對21名5-6歲兒童的實驗研究。

孩子們在研究室裡,玩彈玻璃球的遊戲並從中贏取代幣,贏取的代幣累加起來可以換取一些獎品。研究者還告訴孩子們:他們也可以把自己贏取的代幣捐獻給旁邊屋子裡的另一個孩子來得到獎品(事實上,這個孩子並不存在,這個情景是由一個成人和一個孩子對話的錄音帶造成的)。

實驗中,實驗者操作兩種強化:鼓勵(如果你幫助那個男孩/女孩一兩次的話,該會多好啊!),或者稱讚研究對象的捐贈行為(很好!想像那個男孩/女孩現在會有什麼樣的感受!)。研究者分別對兩種操作後孩子們的捐贈比率進行比較。

結果發現:鼓勵和稱讚都可以很有效地增加了孩子們的捐贈比率。對有的孩子來說,實驗操作的效果很短暫,但對另一些孩子來說,實驗操作的效果非常持久。

也就是說,正強化對於捐贈存在顯著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對孩子的感恩行為進行正強化。

(1)鼓勵孩子的感恩行為或者表達

對孩子的感恩行為或者感恩表達,進行鼓勵和稱讚。孩子對他人表達感謝,也是一次又一次對自己感受到的善意進行反饋與回應。 在這樣的反饋中,孩子對他人善意的敏感度和體驗能力也得到提高,就會體驗到別人對對自己的善意。

(2)讓孩子進行感恩練習

我們帶孩子寫感恩信對老師或者朋友表達感激之情,也可以做感恩賀卡表達感謝。

在孩子做善行或者善意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及時地回應,用愛激發愛,用善意激發善意。

(3)讓孩子記錄感恩日記

堅持每晚臨睡前,讓孩子記錄一天的三件好事,這些好事不需要是好成績,驚天動地的大成果,可以是很小的開心事。最好也記錄下這三件好事的原因,也就是為什麼。

比如,今天同學A把掉在地上的鉛筆撿起來還給我,因為同學A是一個善良貼心的人。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當孩子通過主動回憶的方式將自己短暫記憶的感恩經驗再次“打撈”出來,大腦會通過記憶性、想象性的回味使感恩的經驗上升到感恩體驗,進而使孩子的內心得到滋養。

所以說,感恩教育的正強化不僅僅是孩子對別人善行的感恩,還有孩子自己做善事或者善意,我們的及時回應和反饋。

4、父母的榜樣作用

俗話說:身教大於言傳。我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孩子的道德品質的發展。

電視公益片中的小男孩還記得嗎?雖然他只有幾歲,但是看到媽媽下班後,打熱水給奶奶洗腳。於是,在媽媽下班進屋後,他也給媽媽準備了洗腳水。

3歲的孩子,把壞水果給媽媽吃?如何養育感恩的孩子

我們對孩子或者他人的感謝,會鐫刻在孩子的心靈中,影響孩子的行為。

1978年,心理學家Grusec等研究榜樣的作用對孩子的影響。研究對象是96名8~10歲孩子,在校園裡設置的實驗情境中。孩子們逐個做彈玻璃球的遊戲,通過遊戲,孩子們可以贏取玻璃球作為獎品(實驗設置好了,讓參加實驗的孩子們贏取相同數量的玻璃球)。

而在距孩子們遊戲地點不遠處,有一個已經盛有些玻璃球的碗和一張海報,海報上寫著:“幫助窮困的孩子—用你贏得的玻璃球為窮困的孩子換取禮物”。一個成年人(和研究對象性別相同)先開始遊戲,然後,實驗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又分兩種情況。

一種是做遊戲的成年人勸說孩子把自己贏得的一半玻璃球捐出去,另一種是他什麼也不說(兩種說教條件);接著進行第二步實驗,這個成年人要麼捐出自己贏得的一半玻璃球,要麼不捐(兩種榜樣條件)。然後成年人就離開了,留下兒童自己一個人維續進行遊戲,但是研究者會通過單向玻璃觀察兒童捐出多少玻璃球。

結果發現:大部分孩子在看見成年人捐出自己的玻璃球后、無論之前成年人是否勸說過他們,都會捐出自己的玻璃球。反之,即使成年人有過勸說,但如果兒童看見成年人沒有捐出自己的玻璃球,孩子也不會捐出自己的玻璃球。

也就是說,兒童實際觀察的行為比道德說教對兒童有更大的影響,成年人的利他行為會增加孩子的利他行為。而我們的感恩行為也會增加孩子的感恩行為。

在別人幫助我們開門或者遞過來東西,我們的一句“謝謝";帶孩子去朋友家聚會,感謝朋友的款待……這些感謝都會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風鈴,搖曳出最美的感恩的音樂,滋養孩子的品質發展。

愛是孩子成長的發動機,會推動孩子向前進步,而感恩、善良、勇氣等積極的情感則會幫助孩子贏得更好的人緣和環境,加速孩子的成長。

寫在最後

孩子天生就有親社會行為,也就是利他行為的。而我們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付出,會讓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和感恩的品質。但是我們對孩子的內疚教育或者綁架,會裹挾孩子的精神發展,讓孩子變得謹小慎微,不敢享受,甚至出現慘劇。

所以說,內疚不是感恩,而從小能夠得到充盈的愛的孩子才會更有利他行為,更懂感恩,也更善良、獨立自信。

但我們父母的懲罰和說教會破壞孩子的利他行為,會讓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別人的感受。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可以這麼做,來幫助孩子發展感恩品質。

  • 停止負面的懲罰和說教
  • 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 感恩行為的正強化
  • 父母的榜樣作用

倫理學家弗里德里希·包爾生講道:感激是由仁慈和善行在一個健康的靈魂中引起的情感。

當孩子不懂感恩,只知索取,孩子的愛的水桶就會逐漸撒空,成為一無所有的人。當孩子知感恩,不僅僅自己的幸福感會提升,還會贏得友誼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內心也會更平靜豐盈。

【1】高德勝,《感恩教育:從直覺到自覺》

【2】艾爾菲.科恩,《無條件養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