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在「巴巴羅薩行動」之後,日本不履行同盟義務對蘇宣戰?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卻履行盟約對美宣戰?

白船


這個事情確實是二戰中德國在外交上的重大悲劇,就是選了兩個2貨當盟友,簡直都是豬隊友!意大利不說了,戰力為渣5!日本雖然海軍非常強悍,陸軍在亞洲也能夠稱王稱霸,但是日本確實一個經常背信棄義的國家,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為準,根本不管什麼盟約。

從日本和蘇聯的關係看,德國當然希望日本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從東部進攻蘇聯,然後減輕德國的壓力。但是這樣對於日本有什麼好處呢?完全沒有,除了西伯利亞茫茫白樺林,日本什麼也得不到。

其實日本也不是沒有試過,之前的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的少壯派帶著一票陸軍精銳跑去入侵,結果被朱可夫率領的蘇蒙聯軍三下五除二幹得乾乾淨淨,也讓那些有輛小坦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的日本陸軍少壯派第一次看到蘇聯的大縱深進攻戰略和鋼鐵突擊,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敢再縷斯大林的虎鬚。

從戰略上看,日本當時需要的戰略資源並不在蘇聯的亞洲部分和中國,畢竟當時中國掛著貧油國的帽子,要石油和橡膠就必須往南走,乘著英法兩國陷入歐洲戰場,殖民地無暇顧及,趕緊去站了摘桃子,這和一戰的時候搶德國人的青島一毛一樣!

對於日本往南發展,蘇聯是沒有意見的,最好把資本主義世界攪得一塌糊塗,所以日蘇很快就達成了互不侵犯條約。在巴巴羅薩計劃後,德國要求日本進攻蘇聯,日本就以這個互不侵犯條約為藉口不遵守盟約打蘇聯。

反之,德國最開始是不願意和美國開戰的,潛艇作戰也是繞著美國軍艦護航的船隊走,雖然這樣使得英國和蘇聯有物資輸入,但是總比把美國這個巨人拖進戰爭好。

但是日本在東南亞搞東搞西觸及了美國的利益,美國對日本進行制裁和禁運,日本人不幹了,幾乎是同時,日本對珍珠港和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軍事基地開幹了!要將美國的勢力掃出東南亞。

這完全出乎希特勒的設想,美國進入戰爭了!雖然在珍珠港事件中美國只對日本宣戰,但6天后德國還是對美宣戰了,一方面是希望日本能夠感謝德國,幫著打蘇聯,把日本拖入蘇聯戰場;另一方面就是可以放開手腳對美國護航的盟國船隊動手,削弱英國和蘇聯的戰爭後勤實力。

但是希特勒沒有想到日本人居然一點都不領情,根本不打蘇聯,一門心思與美國懟,根本沒有幫到德國的忙!而美國自然向德國開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升級了,而軸心國的末日也就到了!


虹攝庫爾斯克


日本不是沒有想過進攻,相反是積極的準備進攻,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日本馬上組織了一個所謂的關特演,實際上這就是以演習為名準備對手作戰,幾乎與作戰準備的同時,日本內部開始了北上還是南下的政策進行爭辯,最終的結果是南下成為結果,北上隨之中止。

日本之所以放棄了北上的計劃,由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首先,日本北上的前提是在桃子,經過諾門坎戰役,日軍不敢再輕視蘇軍,實際期待於遠東蘇軍主力全部被抽調到西線,讓日本可以不戰,而輕鬆地佔領遠東地區,但是這種情況並沒有出現。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軍沒有馬上從遠東抽調部隊西進,相反通過動員本地的兵員等,極大地擴充了遠東駐軍,實際上,直到日本決定南下之後,蘇軍從東線的抽調才真正開始,並在莫斯科戰役中發揮用。

更重要的是美英的態度,由於日本進佔印度支那南部,造成日本與美英關係直線惡化,對日本的全面禁運隨之開始,在這種背景之下,英美與蘇聯結盟之意已顯,日本再北上的風險太大,實際上成了一種背後被英美捅刀的危除,如此背景下,日本自然不可與輕易的選擇北上。

於是日本,以日蘇條約為藉口,沒有北上,保持與蘇聯的和平關係,太平洋戰爭中的德國則屬於另一種情況,屬於德國尋求與美國作戰,德國認為與美國的戰爭不可能避免了。


麥田軍事觀察


受困於大西洋戰場的被動局面,希特勒寄希望於聯合日本來共同對抗美國。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多次建議東京方面,“加入旨在抑制美國,使其保持中立地位的德、意、日聯盟,德國希望日本能在阻止美國介入戰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正是由於德國方面的持續爭取,1940年9月27日,出於對共同侵略利益的考慮,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其內容共分六款,其中要求同盟將維持10年有效期,三國互相承認各自的勢力範圍以及戰爭中相互支持。

在對蘇戰爭的問題上,希特勒認為日本是德國最可信賴的同盟者。1941年3月,對蘇戰爭的準備工作已經展開;這時希特勒通過凱特爾下達了一項關於與日本合作實施“巴巴羅薩”計劃的指示。這項指示的基本內容是:第一,促使日本儘快在遠東採取積極行動,以便牽制英國在遠東的強大兵力,把美國關往的重心吸引到太平洋;第二,不暴露“巴巴羅薩”計劃,但要使日本相信,它發起進攻愈早,就愈能取得成功。

在總侵略計劃和在侵蘇戰爭計劃中,日本在遠東的直接武裝鬥爭和牽制蘇軍大批兵力方面,都充當著重要角色。日本外相松岡在一個秘密會議上明白無誤地承認了德日兩國在發動侵蘇戰爭問題上利益是一致的。他說:“雖然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在蘇德戰爭條件下,日本會支援德國,而在蘇日戰爭條件下,德國也將支援日本。”

日本在1940年《適應世界形勢的演變處理時局綱要》中提出日本的外交兩大任務,解決中國問題和南進施策問題,但是主張北進論的陸軍對蘇聯一直懷有警戒之心。1941年1月16日,日本召開大本營陸軍會議,審議並通過了大東亞長期戰爭指導綱要和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其中田中第一部長對蘇備戰提出:“在南方作戰開始的清況下,只要不出現值得憂慮的特殊情況,預料從開戰時起五、六個月後,即能向北方轉調兵力,對北方蘇聯的動向或可應付。

實際在日本政府和日軍參謀本部之間,在蘇德戰爭發生後日本帝國應採取何種態度的問題上展開了劇烈爭論。在爭論過程,中有兩種主張趨於明朗、第一種主張是,蘇德戰爭一經觸發,日本立即進攻蘇聯。外務大臣松岡是這種主張的積極鼓吹者。第二種主張是到蘇德戰線上出現了對日有利的局面時,再對蘇聯發起進攻,一舉殲滅遠東蘇聯紅軍。陸軍部領導人持這種主張,並且終於佔了上風。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和關東軍就秘密準備對蘇戰爭。日軍參謀部制訂了進攻蘇聯的戰爭計劃(“關特演計劃”)確定了發起進攻的日期一1941年8月底至9月初。日本等待著“適當時機”,然而他們沒有等到。雖然蘇聯在戰爭初期雖然嚴重失利,但並無完全崩潰跡象,而且蘇聯遠東軍也沒有大量向西調動,依然保持遠東強大軍事力量。這使深陷中國戰場和南進戰略的日軍不敢貿然發動侵蘇計劃,由於日本陸軍主力軍在中國,如果要發動對蘇戰爭,必然要求在華軍隊調往遠東,這不利於中國戰場的解決,更為嚴重的是,如果發動對蘇戰爭,日本則面臨對蘇、中和英美的三線同時作戰,因此日本所計劃的“關特演計劃”一直遲遲未有具體落實,最後不得不放棄。

1941年8月6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制訂了《關於在日蘇間目前形勢下帝國採取措施的文件》,決定“在對蘇充分警戒防衛的同時,嚴戒刺激行為,防止發生紛爭導致日蘇開戰。對蘇方真正發動進攻時,在防衛上及時應戰”。10月17日東條英機內閣成立後,10月29日,日本參謀本部在《帝國陸軍對美英荷戰爭的作戰計劃》中指出:“對蘇聯保持現有態勢,嚴加警戒,並強化作戰準備,極力防止發生戰爭,同時,努力阻止美蘇在遠東的合作。

事實上,日本其實並沒有嚴格遵守《三國同盟條約》。早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前,美德海軍其實已經在大西洋開戰,而日本卻在太平洋按兵不動,只是通過東京媒體對美國海軍進行譴責,然而德國後來卻義無反顧地要成為日本的積極追隨者。從已解密的德國外交文件來看,德日之間的聯繫在1941年初就已十分密切。早在1941年4月初,日本外相松岡洋右就與希特勒以及裡賓特洛甫舉行了秘密會談,其主要內容是:“倘若日美開戰,德國方面便會採取必要步驟,日本和德國誰先同美國開戰並無不同……德國方面會積極加入到日美可能會發生的衝突中,以便加強三國同盟的軍力”。

1941年12月初,就在日本轟炸機已經逼近珍珠港時,駐柏林和羅馬的日本大使分別接到東京的緊急指示後,立即照會德意兩國外交部:“一旦日本首先發動進攻,德意兩國務必嚴格遵守《三國同盟條約》”。因為日本深知,這將會給美國的反擊帶來極大壓力。12月5日,裡賓特洛甫在得到照會後立即致電羅馬:“一旦日本與美國開戰,德國和意大利也應積極考慮對美國的宣戰事宜,並且傾其所有力量投入到戰爭中。”

這封電報的潛臺詞是,日本也會在德國和意大利處於相同的處境時履行同樣的義務。據此判斷,德國人因為不願意失去自己的東方盟友,只得滿足日本的要求。12月8日,經過希特勒的反覆斟酌,德國的回覆發至東京,德國元首同意日方的要求。最終,珍珠港事變後的第四天,在取得日本“不會同盟國單獨媾和,堅決抵抗美國”的承諾後,納粹德國於12月11日向美國宣戰。

起初,希特勒並不希望過早地和美國人攤牌,其初衷是希望日本儘可能在東方牽制美國。但步履維艱的日本在戰爭資源即將枯竭的情勢下被迫對美國採取行動,迫使後者全面加入戰爭。隨著戰爭局勢的變化,希特勒最終認為:德國對美國宣戰,不僅可以使美國海軍的實力得以全面暴露,而且因為太平洋戰場的牽制,美國必定會暫時忽視大西洋戰場,更無暇顧及盟國的“大西洋航線”。希特勒寄希望於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會迫使美國海軍兩洋作戰,這樣就可以緩解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困境。

建立法西斯同盟是希特勒為牽制美國的佈局,希特勒當然不願失去自己的遠東盟友,以致最終不得不協同日本對美宣戰。同時,通過對日本海軍的實力所做得評估,希特勒很可能認為它的確有超出盟國海軍一籌的進攻實力。日本當時在太平洋海域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艦隊,官兵訓練有素,因此希特勒覺得與日本結盟對德國是如虎添翼。不過,他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日本缺乏有力的後方工業補給,這反而是美國海軍最大的長處。希特勒所犯最致命的錯誤就是對形勢的嚴重誤判。


諍聞軍事


從日本、德國、意大利三國的同盟約定內容來看,日本是可以不對蘇宣戰的,並不違反三國同盟條約。雖然條約裡規定任何一國遭到其他國家攻擊時,三國須用所有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互相援助。但是在另一條中又提到上述各條款對三國各自對蘇聯現存的政治狀況無任何影響。也就是說日本可以在德國同蘇聯開戰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對蘇聯原有的中立狀況。

不過雖然日本可以選擇繼續保持對蘇中立,但是日本還是認識到了德國進攻蘇聯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日本不應該持觀望態度,而應該把握機會。於是日本從1941年7月到9月向滿洲和朝鮮緊急輸送了大量的陸軍,使關東軍的實力倍增,兵力達到70萬,飛機600架。此時遠東蘇軍兵力不少於100萬,坦克2300輛,飛機1700架。

就在日本陸軍積極準備加強對蘇戰備之際,7月底美、英、荷宣佈凍結日本資產,對日實行禁運,南方形勢驟變,這給日本的決策的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終在8月9日,日本陸軍部打消了無論蘇德戰爭如何演變,在1941年解決北方問題的企圖,專心致力於南方問題。至此日本的戰爭矛頭由蘇聯轉向了美國。



至於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後,德國隨即履行三國同盟義務對美宣戰,這個確實是德國的義務。因為本身三國同盟的締結就是為了合力對付美國用的,而且在此之前,美國早就已經在大規模的援助德國的敵人:英國了,美國艦艇也對德國潛艇進行攻擊,說白了兩國早已經打起來了,只是臉皮還沒撕破而已。希特勒對美宣戰也有如下的戰略考慮,即企圖利用日軍強大的海軍可以大大牽制住美國的軍事力量,讓其無暇顧及歐洲,從而讓德國能專心對付蘇聯。


小小狼王


對於美國來說,只要是美國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參戰,那麼美國就可以自由的選擇重點打擊目標,這種情況下,德國是不是對美國參戰,其實並不重要,美國的戰爭策略就是先歐後亞。

在1941年,當時的世界已經是漸漸的分為了同盟國和軸心國兩大陣營了,美國當時已經是漸漸加入同盟國一方,不過是還是遮遮掩掩罷了,在大西洋美軍的驅逐艦和德國的潛艇早就幹上了。美國已經開始給英國輸送武器了,而是不是給蘇聯,美國人還在爭論。

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已經不用遮遮掩掩了,這個時候就是大大方方的參戰了。當時的美國在同盟國中是可以唯一一個可以自由的選擇主要作戰對象的國家,當時蘇聯英國主要的作戰對象是德國,而日本人在亞洲被中國死死拖住,無法放手進攻澳大利亞。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選擇就是十分重要的,在軸心國的三個主要國家中,德國的實力最強,如果把德國打垮,那麼相對來說意大利和日本並不難對付,所以美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是十分合適的,所以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肯定是德國,不管德國是不是向美國宣戰。看著是希特勒遵守條約,其實就是一項無所謂的選擇。反正你是不是宣戰你都得捱打。

對於日本來說,當德軍入侵蘇聯以後,日本的確是有進攻蘇聯的打算,但是遠東的蘇軍一直保持在百萬以上,而且坦克和飛機的數量也比日本多,當然在遠東的蘇軍坦克不是T34那樣的,而是老一代的BT.T26這種,但是這些老傢伙對付日本是足夠了,何況蘇軍是防禦狀態,這樣子日軍進攻蘇聯完全沒有把握,只能是保證自己的地盤,而且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發展,在東北的關東軍不斷的抽調南下,那時就更不可能進攻蘇聯了。

日本不敢進攻蘇聯,其實就是被蘇軍的百萬大軍所震懾,並不是什麼條約的限制,日本人一向不會在乎什麼條約的,經常是打沉別人的軍艦以後再向別人宣戰。


有痰


這是因為蘇聯和日本都是實力有限,蘇聯為了集中力量對抗德國,日本為集中力量對抗美國,都不願意兩面作戰



蘇聯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是有衝突的,就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此戰中,蘇聯軍隊展示了高超的作戰水平,包圍了日軍,但是由於自身國防建設水平不足,軍隊主要使用老舊坦克,導致日軍突圍而出。



經過諾門坎一戰,日軍認識到自身和蘇聯的巨大差異,北進策略被束之高閣。

而日本急需的物質比如石油、橡膠等,需要在南洋地區獲取,加之美國開始對日進行禁運,已經卡住日本的脖子。日本為了不腹背受敵,在1941年4月13日蘇聯簽訂《蘇日中立條約》。



該條約規定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和第三方發生衝突,令一方需要保持中立。這也就意味著蘇德戰爭期間,日本有義務對蘇聯保持中立。

《蘇日中立條約》簽訂的背景主要原因是蘇聯和日本有自認實力不足,不能兩面作戰,就是蘇聯怕日本打,日本怕蘇聯打。所以雙方雖然簽訂中立條約,但是蘇聯的遠東方面軍長期保持戰備狀態,日本關東軍一度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只到後期太平洋戰爭擴大化後,才調動了關東軍。



和蘇聯、日本不一樣在於,美國是大財主,實力雄厚到可以擔負起兩面作戰。二戰中的美國,一共生產了100多艘航母,近30萬架飛機,是德、日兩國軍工生產的總和

。而且美國執行的是“先歐後亞”政策,即歐洲戰局為先,太平洋戰局為後。美軍一度只有15%的戰略物資用於支持太平洋戰場,最高峰也不過35%。



所以蘇聯、日本、美國的宣戰都是基於自身實力的考慮,幾方都矛盾重重,戰爭只是時間問題。蘇聯和日本的矛盾有日俄戰爭後,庫頁島的一半被割讓給日本,而且最關鍵一點,蘇聯是不會允許出現擁有中國東北的日本的。


日俄戰爭後,庫頁島的一半被割讓給日本。

而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的矛盾,以及美國作為離岸平衡手和歐陸第一強國德國的矛盾,在當時都是無解的。什麼時候宣戰,只是個輕重緩急的問題,作為大土豪美國,是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的。



我是采薇,為您深度解讀歷史,歡迎關注。



采薇讀史論今


當年,日本參加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主要是看到德國橫掃西歐,六週內法國投降,認為德國將在歐洲得事,與之結盟推行亞洲新秩序。由於諾門坎事件,日本不想與蘇聯為敵,蘇聯承認滿洲國後,日蘇簽署互不侵犯條約。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希特勒多次要求日本從東面夾擊蘇聯,日本以條約規定只有當德國遭到第三國入侵時,簽署國才可實行支援義務進行搪塞。而當珍珠港事件美國對日宣戰後,日本要求德意履行義務,引起德國無比憤怒😠,外長裡賓特洛甫力勸希特勒也不支援日本。但希特勒畢竟是政治家,他不願失去這個亞洲唯一的盟友,於是對美宣戰,隨後意大利🇮🇹也宣戰了。接著美國立馬向德意宣戰,蔣介石政府也跟著向德意日宣戰。


蹉跎歲月124962922


這個問題還是很不錯的,值得分析。

首先,確實是德國在1941珍珠港後先對美宣戰,而美國後對德意宣戰,而德國為什麼先宣戰呢?

一句話來講,對巴巴羅薩計劃過於自信。

在珍珠港之前,美德的矛盾在臺面下的,並沒有直接衝突,希特勒還是對美國這個沉睡的巨人有所忌憚,但他也知道該來的總會來。美國陸軍軍力當時只排在荷蘭前,24萬常備軍。戰爭機器的開動至少一年才足矣威脅德國。而希特勒確信一年,蘇聯足矣佔領。這樣就可以逼和英國。美國就成了雙線作戰,就像拿破崙一樣,希特勒輸給了俄國的廣袤冬天.

在詳細分析這個問題之前,大家可以瞭解一下,就是中國何時對日宣戰?

很有意思,中國,加拿大等國家也是在珍珠港後才到日,德宣戰?說明了什麼,珍珠港事件是二戰全面爆發的標誌,

通俗一點,珍珠港來了,也該攤牌了。

至於日本為什麼沒在巴巴羅薩宣戰蘇聯,這個比較好懂,日本本來就有北上南下兩套方案,諾門坎後石原莞爾等北上派被下克上,所以軍部直接選擇南下,並且被拖住。

純手打,不足地方還請指正。


春夏冬樹


日本不對蘇聯宣戰,因為之前的試探碰了個頭破血流,沒錯,就是諾門坎之戰,之後日本就以蘇聯不再支持中國,承認偽滿為條件跟蘇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比起一堆要塞,冷的要死的荒原西伯利亞,明顯更弱更富庶的中國和東南亞對日本更有吸引力。至於德國對美宣戰,估計是德國看到珍珠港之後美國參戰已經不可避免,與其被宣戰,乾脆自己主動宣戰吧。


果汁kuk


為什麼要幫德國?或者什麼叫幫?牽歭著上百萬的蘇軍不叫幫?讓美國不能直接從白嶺援助算不算幫?1939年日本想幫你,而你卻看上了法國。整個二戰都是日本在幫德國,而德國沒有多少幫上日本。還問這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