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請把握好採寫人物的“度”

簡介: 抗疫報道開展以來,總體是好的。但也出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在採寫人物上,有的媒體報道醫務人員徒步幾十裡地趕回崗位;報道懷孕九個月的醫務人員上一線;還有流產後10天就上一線,親人過世也忍痛繼續 ...


內容:

抗疫報道開展以來,總體是好的。但也出了一些不好的苗頭,比如在採寫人物上,有的媒體報道醫務人員徒步幾十裡地趕回崗位;報道懷孕九個月的醫務人員上一線;還有流產後10天就上一線,親人過世也忍痛繼續工作等等。

現實中有這樣的事例,但過度宣傳這些就不對了。要看到,這種宣傳的效果並不好,有的覺得“假”,有的認為“沒人性”,甚至讓人感到“憤怒”。

在實際工作中,像上述這些情況本可通過工作調整是可以避免的。比如懷孕、流產等情況完全可以休息、或幹其他工種等。幹嘛非上一線不可?這樣做,是人性化的安排。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許多地方也是這麼做的。

作為新聞工作者,面對這些情況應該進行冷靜分析,不可頭腦一熱就大筆一揮。

應該認識到,媒體宣傳是有規矩的,是有“度”的。比如對重大事件報道,對好的人物事蹟理當報道,以彰顯社會新風尚。但同時也要注意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宣傳的效果。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與我們過去觀念上的束縛有很大關係。過去一寫人物必是“高大全”,或寫一些極端的例子。寫捨己救人的稿子也非要寫出一些“閃光思想”、“豪言壯語”什麼的。

不是有那麼個例子嗎?有位記者採訪一個跳進冰窟裡救小孩的人,非問人家當時是怎麼想的。救人者說,當時也沒多想,看見小孩掉進冰窟裡就想救。記者很失望,一再讓人家再想想,好像人家非說出一兩句“豪言壯語”才肯罷休。

實際上,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我們寫人物包括寫先進人物,真實、平實很重要。唯真,才能動情;唯實,方能感人。

在這次抗疫報道中,諸多媒體的記者寫了不少人物的稿件。這些稿件以真實為原則、以平實為技法,寫得具體生動,看後很感人。

比如,寫醫護人員奔赴一線時的心境,既寫他(她)們救治病人的情懷與決心,也寫他(她)們眷念親人、孩子的心態與思念。


請把握好採寫人物的“度”

2月20日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ICU病房的的插管小分隊,與病毒源最近,被稱為“敢死隊”。

再如,寫“與病毒最近”的醫護人員,既寫他(她)們的勇敢救治行動,也寫他(她)們最初的害怕與擔心。

……

這樣寫,自然貼切,合情合理,真實可信,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寫人物報道,是新聞業務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其中的“道道”不少。但把握好“度”,把人物寫得真實、可親、可信,是最為緊要的一條。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當拋棄那些似是而非的框框束縛,放開眼光去看,放開手腳去寫,把活脫脫的人物呈現在廣大讀者的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