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點擊收聽蔣勳老師親述音頻↓↓


自戀經驗


《鵲踏枝》 馮延巳

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裡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樓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到了詞的時代,中國文學以“自戀”的形式出現,甚至慢慢會產生頹廢的體驗。我希望五代馮延巳能成為大家瞭解詞的一個入口。

通過他的作品,大家可以感受到文人的形貌發生變化:這麼消瘦,這麼頹廢,這麼自戀。

蘭波的詩裡多的是這種東西,可是遠不如馮延巳。我常想跟法國朋友說,要講“頹廢”經驗我們比你們早得很呢。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為什麼會“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因為每到這個季節,春雨連綿,花慢慢在萌芽,人也感覺到自己生命內在的非常複雜的心情,好像是眷戀,又好像是頹廢。


我們沒有辦法解釋這惆悵是什麼,它不必伴隨事件,我們無法追問為什麼惆悵。

所謂的惆悵又叫“閒愁”或者“閒情”, “誰道閒情拋棄久”,閒情是一種你說不出來是什麼的情。你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買一杯咖啡坐在那兒一個下午,看著窗外街頭的陽光,卻說不出自己的落寞,那其實是心裡的感覺。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如果一個人致力於外在的追求,致力於向外征服,它反而不會有這種內在的感傷。“日日花前常病酒”,在春雨連綿的季節,當花一簇一簇開放的時候,他每一天的日子就是在花前不斷喝酒。

那些沒有定都在北方的朝代,懷有獨自把經濟繁榮穩定下來的自我期望,可是無力感又那麼深。孤獨、落寞、惆悵、茫然、迷失……這些其實在五代詞中浸透得非常深,給後來的人類文學提供了重要的經驗。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不辭鏡裡朱顏瘦。”一個詩人,一個男性詩人,不斷地看著鏡子裡自己容貌的消瘦,看到自己青春容貌的衰老。

在鏡裡對自己凝視,深深地耽溺在裡面,他不只是在看,同時還有一點沉醉,對鏡子裡自己容貌長久的凝視——所謂“頹廢”和“自戀”的混合。

“獨立小橋風滿袖”其實是個人存在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飽滿,也是一種孤獨。飽滿和孤獨看起來是兩種無法並存的生命狀態,此刻卻同時存在。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大概在你擁有最大的生命喜悅的同時,一定有最大的生命感傷。

“平林新月人歸後”,一片樹林上面,一彎像眉毛一樣的月亮,人已經回去了,此時只剩下一個空空的畫面。

不從人的角度看的風景,才是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它促使你以一朵花或者一枚雪片的姿態去體會宇宙自然,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


夜晚經驗


《蝶戀花》 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一個文人在回憶自己曾經喝醉酒,於西樓和朋友告別,或者是和愛人告別,他寧願一直睡下去不願醒來,因為醒過來就會回憶起這件事。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經過了季節的轉換,人們時聚時散,卻根本沒有辦法把握聚散。“斜月半窗還少睡”,一個半夜失眠的人,在透過窗戶看月亮。

“衣上酒痕詩裡字”是非常有名的句子。作者和朋友告別時,吃飯、喝酒,酒滴到了衣服上,但不容易被發現,幹了以後往往也看不出來。可滴上的酒會滲透,“酒痕”其實是一種記憶,也寄託了一種深情。

“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不管是衣上的酒痕,還是詩裡面的字,不過是在講生命中一種淒涼的狀態。“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又回到紅燭的意象,回到了夜晚的經驗。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我一直覺得,其實可以就中國文學裡的夜晚經驗寫一篇很有趣的論文。尤其對男性來講,白天他扮演了一個社會角色,只有夜晚會找回自己。

白天的時候,文人們大概都在上朝吵架,可是到了夜晚時分,他會有紅燭,會有碧紗秋月,會聽到梧桐葉上的雨聲。這個夜晚經驗是他非常重要的內省經驗,也是北宋文人的詞的經驗。

宋代的這些人其實都不是專業的詞人——歐陽修不是,晏殊不是,范仲淹也不是,可就是因為這樣,他們的詞作恰恰是比較飽滿的。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嚴格講起來他們都是在朝為官的人,只是他們從政治、社會退回到自我的世界裡,完成對於自我的尋找,這個時候它會很感人。

衣上酒痕的經驗不是隨時可以找來,也不是隨時可以故意做出來的,真的是在衣上酒痕被發現的時候,在詩裡才會有體現。


偷窺經驗


《蝶戀花▪春景》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花褪殘紅青杏小”,由春入夏的季節,花已經凋落了,杏花落了以後,青色的杏子慢慢長出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各位注意一下蘇軾對這個畫面的描繪,幾乎是沒有主觀性的白描,就是春天的燕子飛起來,那綠水繞著幾戶人家流過去。我們幾乎可以把它翻譯成宋代一個非常美的小品或山水畫。

“枝上柳綿吹又少”,枝條上的柳絮越吹越少。我們前面提到詞的句子有很高的獨立性,“天涯何處無芳草”其實就提供了這樣的經驗。

“天涯何處無芳草”不止是在講一個自然現象,同時它也擴大成為一個心理經驗,好像對生命有很大的鼓勵。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下面一段非常有趣。一個男子幾乎是以偷窺的方式去看一個女子盪鞦韆,這段描繪大概是中國文學裡少有的一種活潑俏皮的美學經驗,而這個經驗在一個嚴肅的、父權的男性文化裡,是非常難出來的。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牆外行人”就是路上有行人在走,就是蘇軾自己;“牆裡佳人笑”,牆裡有一個美麗的少女在盪鞦韆,一面蕩一面笑。如果是拍攝一個影片的話,大概是蘇軾踮起腳尖,一直想看那個笑聲那麼美好的女孩子有多漂亮的感覺。

可是女孩子大概發現了他在偷看,所以“笑漸不聞聲漸悄”,女孩子跑掉了,笑聲越來越遠,然後就聽不到了。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多情卻被無情惱”,“行人”覺得自己是一個蠻多情的人,很想認識一個美麗的少女,與她講講話,結果人家很“無情”地離去。

在北宋詞當中,這種真性情,這種自我調侃和自我解嘲,大概只有蘇軾有。如果在今天他跑到一個咖啡廳,跟一個女孩子搭訕,而那個女孩子不理他,他也會摸摸鼻子自我解嘲。

我覺得這是一種格調,是很難做到的,既不侮辱自己,也不侮辱對方。

在情感的“多情”和“無情”當中,人們通常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不會替對方設想。可是蘇軾沒有,他會覺得沒辦法啊,“牆裡鞦韆牆外道”是一個現狀。我甚至覺得他的東西常常像禪宗,反映了一種生命狀態,所以我特別喜歡這首詩。

蔣勳:偷窺——中國文學少有的美學經驗


“多情卻被無情惱”絕不是抱怨,而是自己摸摸鼻子就走了,而且還有對自己的調侃。這是個很難把握的分寸,你現在每天看社會新聞,很少看到有人抱著“多情卻被無情惱”的心態拍拍屁股走了,大概都變成對於對方的侮辱或對於自己的侮辱,最終或許成了悲劇。

我非常喜歡蘇軾的情感,我覺得他的情感一清如水,他有眷戀,有深情,同時又有豁達,他的深情與豁達剛好是一體兩面。


(END)



字字句句,皆是情深

歡迎來評論區和我分享你的看法和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