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古代人沒有外賣,宵夜該吃什麼?

生猛歷史


時間往前倒退一千年左右,唐末宋初,長安、汴梁、洛陽、臨安等大城市興起,國民經濟蒸蒸日上,市民社會形成,開始講究吃喝玩樂起來。尤其是北宋南宋,上至皇帝,下到市民,都懶得在家裡做飯。據史書記載,孝宗趙構經常派宦官到市場上“宣索”李婆雜菜羹、賀四酪面、臧三豬胰胡餅、戈家甜食等外賣,而且“直(值)一貫者,犒之二貫”,小費給得很大方。

天子帶頭不在家裡吃飯,市民們也就跟著懶得下廚。“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菜”。甚至還可以派個家丁先去飯館、酒樓點菜,“逐時施行索喚”,然後再由專人乘車送上門來,送到家了再給錢。如果和某家店關係好,餐具和食盒甚至都能留在府上過夜,第二天夥計再來拿。在婦孺皆知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家就不忘加了一個送外賣的飯店小夥計,挎著食盒匆忙行走,十分逼真。

到了明清,北京、南京的酒館服務就更周到了,不但送菜的時候準備了一次性的杯盤,甚至還可以登門到府上辦宴席,稱之為“筵會假賃”。租賃器具,供應酒菜,從下請書(請帖)到安排座次、桌前執事等等,酒樓都會派出專人承攬備辦。貴客來了,先“提瓶獻茗”,入座飲茶一杯,再端上“看盤”,開始點酒菜。有傳菜的夥計記唱唸報給廚房,廚房裡有“鐺頭”記錄在案,依次燒菜,須臾,“行菜者左手三碗,右臂自手肩馱疊約二十碗,散下盡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錯”。可以說,主人只要不差錢,不費一絲一毫的事兒就可以在家裡大宴賓朋,之後還不用刷鍋洗碗,真是不亦快哉。

難怪梁實秋先生在《雅舍談吃》中感嘆:“論到吃,怎麼吃,如何吃,還要吃得好,吃得妙,吃出花兒來,中國人天下第一。”


寧靜致遠liu


宋代以後,隨著坊市封閉的格局被打破,古人(特別是大城市)的夜文化已經非常發達。每逢夜晚,正是繁華的夜市開始的時候。既有夜市,自然在市上也有商販提供宵夜給遊客。

例如,《東京夢華錄》中的“州橋夜市”一條,就對北宋夜市中的飲食文化有非常豐富的記載: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爊肉、幹脯。王樓前貛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毎個不過十五文。曹家從食。至朱雀門,旋煎羊白腸、鮓脯、𤓎凍魚頭、姜豉、枼刂子、抹臓、紅絲、批切羊頭、辣腳子、薑辣蘿蔔、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籤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藥不瓜、雞頭穰沙糖、菉豆、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醎菜、杏片、梅子姜、萵苣筍、芥辣瓜兒、細料餶飿兒、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掘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皆用梅紅匣兒盛貯。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夾子、豬髒之類,直至龍津橋須腦子肉止,謂之雜嚼,直至三更。

上面的這段文字,記錄的是北宋百姓的夜市吃食,充滿了濃厚的煙火氣息,無論從食材還是做法來看,都十分的豐富。

除此以外,對於那些稍微有身份的人家,在自己的府邸中就可以準備好宵夜。例如,《紅樓夢》的第五十四回,賈母帶著賈府的一眾夫人小姐們聚在榮國府慶賀元宵佳節。當時,放完炮杖後:

賈母說道:“夜長,覺的有些餓了。” 鳳姐兒忙回說:“有預備的鴨子肉粥。” 賈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罷。”鳳姐兒忙道:“也有棗兒熬的粳米粥,預備太太們吃齋的。”賈母笑道:“不是油膩膩的就是甜的。”鳳姐兒又忙道:“還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賈母道:“倒是這個還罷了。”說著,又命人撤去殘席,外面另設上各種精緻小菜。大家隨便吃了些,用過漱口茶,方散。

王熙鳳給賈母預備的宵夜,有鴨子肉粥、棗兒熬的粳米粥和杏仁茶,其做法自然是更為精緻的。


HuiNanHistory


其實這個問題沒什麼意義,生活水平還是要看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來的,和現代人比起來,古代人的生活肯定沒那麼好過,但是在有一樣東西上,古代人過的日子並不比我們現代人差。在前幾年外賣還沒那麼盛行時,方便食品對於懶人來說莫過於上帝賜予的禮物,其實古代人在這方面的體驗並不比我們差。
早在南北朝時期,古代人就已經發明瞭方便食品,這種叫做餢鍮的食品形似輪胎,以發麵搓成巨大圓環後油炸而成,兩面金黃,口感酥脆,叫起來那叫一個嘎嘣脆,由於製作簡單,原料好找,這種食物在南北朝時期風靡一時。在這之後,比較出名的方便食品,都要等到明清時期才出現了,因此,也可以認為這種食品乃是咱們中國方便食品的老祖宗。
到了明清時期,出現了大量的方便食品,明朝時有一種名為守山糧的方便食品,其做法是取一個大蘿蔔,將根鬚剁掉,去皮入鍋裡蒸熟,待冷卻後,倒入盆中搗爛成泥,倒進模具裡,待風乾後用來築牆,顧名思義,守山糧主要是在戰時所用,以免城中出現斷糧的情況。在明朝時,還出現了一種名為光餅的方便食品,主要是在軍中所用,是用麵粉加少許鹽烘焙而成,說起來,明朝的這兩種方便食品,和南北朝時期的餢鍮比起來,那味道可謂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到了清朝時,為了避免災年出現饑荒,出現了一種名為耐飢丸的方便食品,其製法如下,以半鍋糯米如果炒至發黃出國待涼,之後再蒸半鍋紅棗,去皮去核後也取出待涼,然後用大杵將這兩樣東西搗爛後團成雞蛋大的丸子曬乾,這種食品方便耐飢,一顆下去可保半天不餓。
其實早在清朝,我們中國就出現了當今方便食品的王者,方便麵,不過當時被稱為千里面,其製法和吃法都和如今的方便麵相似,再次就不贅述了。除了方便麵之外,清朝也出現了罐頭食品,道光年間的美食家薛寶辰就在自己的《素食說略》中提到了罐頭,當時的罐頭種類比如今更要豐富,除了肉類和水果外,蘑菇、冬筍、黃瓜等都可以拿來做罐頭。
其實古代人的生活並不比如今差多少,只是限於技術和食材,許多如今的菜式不好做出來,但有這麼多吃的,想來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生猛歷史


現在很多穿越的小說或者電視,主人公個個都有神奇的本領,可就唯獨說到吃上面就沒什麼了,不是大魚大肉就是烤雞烤鴨,好像古代人對吃就那麼淺薄一樣。事實真的如此麼?絕對不是!我們今天就來說說,看看穿越到了北宋的夜宵攤,都能吃到些什麼吧!

北宋的京城汴梁城外從朱雀門一直延伸到龍津橋,已經形成了專門的夜宵集市了,至於夜市上的吃食的種類,則主要有以下這麼幾種。

第一類米飯雜糧。其中有水飯、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綠豆、雞頭穰沙糖、細料餶飿兒、煎夾子等。水飯就是用熟米和半發酵的米湯配製而成的稀粥,吃起來酸酸甜甜的。夏月麻腐雞皮是用綠豆澱粉炒熟後加水凝結,再加入芝麻,醬油,鹽等調味,中間還要再夾上雞皮;麻飲細粉則還是用芝麻等調料調製米制品而成;雞頭穰沙糖是米仁和綠豆熬成的湯再加上砂糖;細料餶飿兒就是現在的餛飩;煎夾子則是水煎包。

第二類則是各種各樣的肉食,這類中,既有像獾兒、野狐、鵝、鴨、雞、兔、鱔魚、野鴨等各種野貨,也有像爊肉(在灰中煨熟的豬肉)、幹脯(肉乾)、旋煎羊白腸(一種羊腸製品)、鮓脯(醃製過的魚乾)、批切羊頭(白水羊頭)、旋炙豬皮肉(現在的爐肉)、滴酥水晶鱠(處理過的豬肉絲或者魚肉絲)等各種處理過的肉食,甚至還有像雞皮、雞肉碎、豬腰、豬腎、魚頭、腦子肉(豬腦)、蒸餅卷熝肉(饅頭夾醬肉)等各種下水。

第三類就是各種蔬菜。這中間需要特殊提一提的就是,在宋朝的時候是沒有辣椒的,但是宋朝人又非常喜歡吃辣,那怎麼辦呢?一種就是用利用芥菜來製成辣,還有一種就是用大量的生薑來熬製辣汁。所以夜市上的蔬菜有辣腳子(就是把芥菜根莖洗淨去皮切條後封缸醃製半個月,有辣味)、薑辣蘿蔔(用薑汁調製蘿蔔而成)、廣芥瓜兒(類似今天的辣菜,用辣芥汁醃製各種瓜菜)、芥辣瓜旋兒(同上)、生淹水木瓜(醃製過的生木瓜)、鹹菜、梅子姜、萵苣筍等。 第四種就是各類糖水了。宋朝時候就已經能提煉出蔗糖和砂糖了,因此當時的人非常喜歡吃甜食,所以在夜宵攤上此類甜食是最多的。這類食品中有冰雪冷元子(用糖水調製圓子)、水晶皂兒(將皂莢子仁煮過後用糖水來浸)、甘草冰雪涼水(用甘草製成的糖水)、荔枝膏、間道糖荔枝、越梅、紫蘇膏、黨梅等。不但甜食的種類眾多,而且販賣這些甜食的小販頗為講究,都用梅紅色的木匣子裝著售賣。

因為有著如此多的美食,所以當時就有一種說法,說逛夜宵攤都是從朱雀門開始,一路逛一路吃,一直吃到龍津橋邊上最後一家賣豬腦的店為止,而且還發明瞭一個詞語叫雜嚼(意思是什麼都得吃一點)。看看宋朝人家這種生活,是不是覺得我們現在吃的夜宵都不是夜宵了?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古代不但有外賣,包裝還很漂亮。你要是在郊區野餐,都能給你挑到野餐地去。包裝的食盒不是木的雕花,就是竹子拼接鑲銅,比你們現在叫的塑料盒子外賣雅緻多了。


食聞奇葩說


宵夜這一詞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夢粱錄》載:"除夕,內司意思局進呈消夜果子盒,盒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餞、糖餞等品。"“消夜”現如今又稱“宵夜”。

我們如今吃宵夜喜歡點外賣,或者去夜市逛吃逛吃。那麼古代人的宵夜吃什麼呢?

別以為古代人晚上餓了,就沒有地方去吃東西了,悄悄告訴你,古代也是有夜市的哦。

其實在東漢初期,我國就有了關於“夜市”的記載。當時的夜市大多是處於邊境貿易繁華的地區,有明確記載的是一個叫“姑臧”的地方,大概是位於甘肅地區。

到了唐朝時期,夜市才慢慢發展了起來。但是由於唐朝的“宵禁”比較嚴,那個時候的夜市就在“不合法”的制度下緩慢發展。那時候的夜市大多處於遠離長安交易頻繁的地區,那個時候的夜市又稱為“鬼市”。

到了宋朝,大家都知道,經濟文化空前繁榮,於是也就逐漸解除了宵禁,夜市文化就得以發揚啦。那個時候的夜市,基本和現在的差不多,而且不同的季節供應不同的美食。當時夜市的繁榮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經濟繁榮程度。

這個時候,你還擔心古代人宵夜吃什麼嗎,雖然沒有外賣,但是有夜市啊。


純粹雜談


外賣是有的,古代的糕點,餅子,或者出名點的店子都可以出外面,證據就是食盒,大點的酒店都可以送外賣,而且都是用得高檔的食盒。



至於夜宵嘛,嘿嘿,窮人家肯定是不怎麼吃了,天黑後都摸黑睡了,明天天亮就要幹活的,至於脫離了勞動的富人們,最出名的夜宵就是有種地方特有的花酒


龍山真人ol


出去吃,古代有夜市,古代人的人情比現代人濃,現代人吃飯點外賣,買東西網購寄快遞,所有的獨自一人都能宅一輩子,但古代人就不同了,不管什麼都需要人與人的交流碰面。想想現代人真可憐,真冷莫,真可憐


雪月朧


古人一般兩餐,早上大約去幹活前吃,下午吃一頓,過午不食的午不是指中午,而是指黃昏太陽落山之後,否則為什麼會有上午中午下午之說?古代不像現在有電燈,用燭火和油燈照明,成本不低,看書是很累的,老百姓的生活中大部分時間是摸黑的,所以產生了崇拜月亮的傳統,而且非常喜歡看星星,看著看著累了就回到床上造人了,而有錢人還是可以消費得起燭火的,因此有夜夜笙歌、秉燭夜談這樣的成語,晚上的活動還是很豐富的,但絕大部分古人不吃夜宵。


姐夫的新消費思考


古人沒有外賣不代表古人吃不到宵夜,那時自然有那時的業態方式。宵夜外送也是這幾年才有在超大城市中出現的,幾年前也並不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