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殲-20能成為艦載機嗎?

育兒奶爸


圖注:從目前來看,作為大型戰鬥機的殲-20,沒有中型機的殲-31更適合作為艦載機

從技術理論角度來講,殲-20成為艦載戰鬥機完全是沒有技術方面的問題的,它能否真正成為艦載機,主要是考慮需求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問題。

從優勢方面來說,殲-20成為艦載機有不少優勢。第一是氣動設計優異,鴨式佈局在升力和大迎角飛行性能上的優異表現,使得殲-20在起降性能上具備很好的基礎,非常適於上艦。而從作戰能力上而言,殲-20屬於高性能重型戰鬥機,航程遠,單機作戰能力超強,技戰術性能處於世界頂尖水平,這將極大提升艦載機的作戰性能。

從劣勢方面而言,殲-20的機體長度約為21米左右,機體寬度也比較大,翼展約為13米,屬於大型艦載戰鬥機,雖然比起超級巨大的殲-15和蘇-33來殲-20體量稍小,但與尺寸較小的美國F-35A/B、俄羅斯米格-29K、法國“陣風”M以及國產殲-31等中型艦載機相比,殲-20體量明顯過大,在航空母艦這樣甲板和內部機庫面積有嚴格限制的作戰平臺上,殲-20這樣的大型艦載機使用,意味著要犧牲一定的艦載機數量,而實戰證明,艦載機出動數量對於航空母艦作戰能力而言是至關重要的指標,航母對艦載機的首要要求不是性能最好;而是性能夠好且能夠出動夠多的艦載機。因此中型戰鬥機更適合作為艦載機,可以有效增加艦載機的絕對數量。從這點來看,殲-20沒有中型的殲-31更適合作為艦載機。


兵工科技


這主要看軍方如何計劃了。殲20從設計開始就是一款地面起飛的重型隱形制空戰機。而在世界上所有的航母艦載機從圖紙上開始,就決定它是艦載機,這一點很重要。

艦載機從根本上與地面基地戰機有一不同,它的機身結構與起落架必須比其它戰機更堅固。地面戰機起飛與降落都是藉助長長的跑道,機身受力衝擊很小,負載、過載都是均衡的。機體、起落架不用經受硬性的撕扯拉拽。可艦載機就沒有如此幸運了。

艦載機的起飛和降落,都有剎那間的硬性加減速。這就要求它的機體與起落架結構更加能承受衝擊力。但凡飛機總體設計建造完成到定型,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逐步改進過程。如果需要從整體上增強結構承受力,這樣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這不是卡車,在橫樑上焊幾塊鋼構件!)真是這樣的話,就等於重新設計製造了!需知任何飛機的外形是經過風洞實驗論證的。根本不能有任何變動,而機體內部的空間,各設備系統也都是見縫插針,牽一髮而動全身。完全沒處下手啊。

舉個例子,一架戰機它本身的起飛空重,就包括了所有設備。機體、武備、添加就如同攝像時的光圈、距離、曝光三者之間的聯繫一樣。但有改動,打破平衡,就又得重新調度。這可是戰機,不是玩具。

再說了,殲20戰機的設計使命就是:隱形的俠士,從敵人後方發起其無法承受的突襲。正面迎敵時,也是作為踹門者的角色。以它的長航程、長航時,完成指定的任務,作為以地面為基地的戰機非常合適。

照上面所敘情況分析,殲20用不著再費心費力地改制艦載型的。國家軍工部門應該有相應的新機型生產計劃,以滿足航母載機所需。








手機用戶崔永方


我不否認殲20很優秀,但它絕對成不了優秀的艦載機,因為歷史證明艦載機能成為很好的陸基戰機,而後者則很難勝任艦載機的任務,尤其是殲20這款高空高速空優戰鬥機,它是為陸基空軍設計的型號,真的很不適合當做艦載機使用。


(F-22就是成不了艦載機的優秀陸基戰機)

殲20試飛員曾公開說,到了超音速狀態殲20就 天下無敵了,他的意思就是說殲20的設計元素賦予它極強的高速空戰能力,也因此殲20並不是多用途戰鬥機,對海、對地攻擊作戰都不是殲20能勝任的任務,事實證明這種任務用途單一的機型並不適合做航母的艦載機。


(殲20多尾巴沒有給著艦鉤預留空間)

有事實依據,美國的一代名機F-14雄貓在一陣驚呼和反對聲中退役,儘管當時它依然是空戰能力最強的機型,搭配不死鳥空空導彈後F-14的超視距作戰能力無人能及,可變後掠翼設計使它完美克服了在航母上短距離起飛的困難。



(雄貓戰鬥機和不死鳥導彈)

但是,航母艦載機追求多用途,同時勝任制空作戰和對海、對地攻擊才是海軍最迫切的,塑料蟲子F-18就是憑藉多用途能力成功取代了F-14戰鬥機,而殲20就是一款單一用途的制空戰鬥機。雄貓戰機的機翼後掠角最小20度、最大75度,但後者這種程度的後掠一般停放在機庫時使用,為了最大程度減少佔地的面積。


(F-18近乎平直翼,也是為了改善低速性能)

F-14在甲板上起飛時機翼後掠角度是20度,翼尖部分近乎水平,這是為了增加升力克服跑道較短的問題。只有在超音速巡航作戰時才把機翼後掠到68度的驚人狀態,目的是儘可能降低阻力。而後來取而代之的F-18大黃蜂,其固定機翼的後掠角也只有20度左右,這說明作為艦載機必須把機翼後掠角儘可能減小,以滿足短跑道起飛獲得升力的要求。


(殲20機翼近乎三角翼,艦載機上從未出現)

而我們的殲20機翼後掠角度是驚人的48度,這明顯是為了增加超音速能力而設計的,它根本不適合在航母上起降。擁有彈射器助飛且推重比比殲20高很多的F-35,機翼後掠角度也才34度的水平,由此可見採用滑越起飛的我國航母絕對用不了殲20做艦載機。

(上圖可以看出作為艦載機的統一特徵)

用殲20的機翼後掠角度說明問題只是眾多證據之一,這款戰鬥機有很多設計都是不符合艦載機使用要求的,比如說它的巨大腹鰭也是為了增加高速狀態下的可操作性,但是它卻給殲20著艦時使用尾鉤帶來了極大不便,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F-14戰鬥機上。如果腹鰭過大過長著艦鉤鉤不到攔阻索,腹鰭反而會先撞到甲板上損毀。


(殲20的腹鰭很小,但是依然會妨礙著艦鉤)

殲20的龐大機身比F-35和F-22都要大要重,上艦就要具備更大的機翼面積,在短距離滑跑中才能獲得足夠的升力。然而事實卻是殲20的機翼面積僅有74.68平方米,遠小於F-22的78.24平方米。除以2之後,平分到一臺發動機上的機翼面積分別是39平方米、37平方米,而單發的F-35C機翼面積達到了57.6平方米!那麼如果說F22不能上艦,殲20更不可能。
(殲20的機翼面積明顯比F22小的多)

關於艦載機機翼的要求是有事實依據,F-35的三個型號中採用彈射起飛的F-35C型,機翼面積要比垂直起飛和常規起飛的A、B兩型F-35大的多,為了幫助理解附上這三個型號的對比圖。機翼面積最大的就是F-35C艦載機

小編在此無意貶低殲20的成就,它作為我國第一款劃時代意義的武器,無論是設計理念還是生產工藝都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最高水平,但是它終究只是一款專門為陸基空軍研發的裝備,並不適合海航部隊當作艦載機使用。


兵器世界


其實,我們都希望殲20可以成為艦載機,但是目前網上各類專業和非專業的分析看來,短期內(和首批003計劃而言)殲20改成艦載機的可能性較小。

關鍵是時間,和003適配。

成飛在殲20上立了大功,短期內試飛定型量產,但是就當前飛機狀態來看,殲20還處於非完全體,矢量發動機還沒就位。而且現在緊急需要裝備大量的J20,成飛忙著擴建產線,生產降本都來不及,同時,按著J10的路子,J20改應該也在同時進行。成飛要乾的事太多!J20從目前官方釋放的信息是第一時間摧毀敵方探測、指揮、調度的各個中樞(再加彈道導彈,火箭炮等),給J16等炸彈卡車奪取制空權,進一步摧毀敵方反抗力量,兔子知道拿陸軍對剛(不是打不過)會給第三方太多的時間反應。

而我們當前(含首批003)航母編隊的戰術目的是首先威懾並阻斷第三方長途奔襲干涉我們自家問題;其次發揚我軍善於戰術穿插作戰(應該不會遠離彈道導彈射程)進行火力延伸補償。必要的時候,面對第三方干涉,也可以作為戰術緩衝。所以,對於艦載五代機來說,航程問題應該是其次,數量和裝備時間應該更重要。

沈飛在五代機競標失敗後,自己搞了個骨頭鷹。雖然首飛時間略晚於J20,但J20已經成軍了,可骨頭鷹卻突然沒了後續動靜。幾乎同時又在搞滑躍J15加彈射J15,這就很有意思了。誰知道沈飛會不會及時調整了骨頭鷹,搞一個彈射加發動機升級版的骨頭鷹,和成飛在艦載五代機上來個暗渡陳倉。

保不齊這兩年我們會突然看帶鉤的骨頭鷹。

手機碼字,錯別字見諒。


老老Paul


個人感覺應該不會,因為殲20已經定型。即便FC-31都比它上艦的可能性大,因為FC-31還沒完成定型。



殲20是重型戰鬥機、體積太大,根本上不了航母,再者機翼也不能摺疊,殲20屬於陸基戰鬥機,陸基戰鬥機只能在陸地上起飛不能在航母起飛,相反艦載機既能在陸地上起飛也能在航母上起飛。



殲20主要是用於奪取制空權,而艦載機除了需要保證海上制空權之外,還需要具有對艦或者對地攻擊的能力。

殲20已經定型,發動機、機體強度、起落架以及防腐蝕,這都還算好說,改進改進也有希望。問題是殲20尺寸太大了,而且殲20的翼型結構,摺疊起來也很困難,如果縮小飛機那和重新設計新機差不多了。



反觀FC-31就比殲20小很多,它的定型沒有完成,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它上艦的可能性要比殲20大很多,和就好比美國F-22和美國F-35,這裡只是個人意見,請大家不喜勿噴。

大改後的FC-31


戰武奇兵


當然能。

目前對殲-20上艦的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該機尺寸過大,二是該機的鴨式三角翼氣動佈局在小迎角姿態著艦中會出現升力不足,著艦速度過大的問題,需要對氣動佈局進行大改。

先來分析第一個問題,其實從殲-20與殲-16的俯視圖上就能看出該機的長度低於後者,翼展也更小,也就是說殲-20在尺寸上還略小於同屬雙發重型戰鬥機的殲-15。既然殲-15能在遼寧號中型航母上自如起降,略小的殲-20就更加不是問題了。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的確,艦載機在著艦進近中一般保持10度左右的迎角,比岸基戰鬥機的12度降落迎角略小,這是為了讓飛行員能看見航母斜角甲板和助降燈,並根據提示保持正確下滑道,準確勾住攔阻索。但殲-20在10度小迎角下,鴨翼無法產生清理脫體渦對主翼形成有利干擾來增加升力。殲-20要想增加小迎角升力來降低著艦速度,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增大迎角,但會影響飛行員視野,並有尾噴管觸地的危險。另一個解決方案是通過減小機翼後掠角、增加機翼翼展的方法來提高低速升力,但會對飛機的機動性能造成負面影響。

殲-20正在測試的矢量噴管則可能完美解決該機的上艦問題。美國曾在上世紀90年代測試了三翼面佈局的F-15S/MTD短距起降高機動性驗證機,在機尾安裝了二元矩形矢量噴管,在主翼前方安裝了兩片F-18戰鬥機的平尾作為鴨翼。起降時矢量噴管會下偏產生直接升力,此時鴨翼同時上偏來平衡低頭力矩併產生升力,從而大幅提高了低速升力,縮短起降距離。從理論上說,同樣具有鴨翼和矢量噴管的殲-20也能依靠矢量噴管的直接升力來降低著艦迎角速度,無需對機身進行大改。

無獨有偶,歐洲戰鬥機公司在2011年參加印度海軍艦載戰鬥機競標中提交的“海臺風”也採用了類似解決方案。


新防務觀察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殲20的設計,有充分的提升空間,在原型機階段時,一系列的改進設想就已經開始實施。可以說,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可以在殲20上面盡情揮灑自己的設想,只要能夠得到資源上的支持。

有人說殲20很難上艦,原因是機體太重,降落困難等等。其實艦載機的降落強度只和機翼載荷指標關係最大。30噸的殲15可以上航母,而七八噸的教練機卻至今上不去。殲20的設計思想以及整個設計過程和採用的設計手段非常先進,國家在這方面是投入巨大的,設計之初就想到了擴展使用範圍的可能。

優秀的氣動和結構設計儘可能降低了飛機重量還不損失結構強度。設計師們對如何修改殲20內部結構瞭然於胸。現在已經可確保,殲20的艦載型能比現在的殲15輕一噸左右,而航程大30%。至於飛控,殲20的艦載型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輔助能保證夜間降落安全,殲20機身各個方向上的傳感器作用巨大。

所以,在殲20能否上艦的問題上,客觀的態度是:認真從技術上PK,海殲20可以慢慢等對手,哪怕競爭對手再多出幾個改進版本,最終還是讓綜合性能來說話。


兵說


殲-20當然能成為艦載機,無非是國家智庫目前是不是急切需要的的問題

雖然將J-20改成艦載機步驟複雜繁瑣,要對整機重量,起落架,彈射牽引和降落攔阻裝置以及更換隱身塗層等地方進行大量更改,以目前國內殲-15所使用的情況來看,以上都不是太大問題。把一架陸基五代機改成艦載五代機,成飛和沈飛都有能力去做好。
但是根據我國目前地緣政治和武器裝備總進度來看,國家智庫好像並不急於殲-20上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殲-20的專用配套發動機WS-15還未研發成熟;大家都知道先進的航空發動機是戰鬥機的心臟,特別是對於第五代戰鬥機來說,擁有高性能的矢量發動機與普通發動機完全是兩碼事,殲-20目前所使用的“太行”發動機推力以及推重比並不能完全發揮出這款五代機全部的實力,其配套發動機“峨眉”雖說近幾年總有新聞陸陸續續報導進展,但是在殲-20服役兩年有餘的今天還未大量換裝,說明總體還不太成熟,不是最終版本的殲-20只能老老實實不緊不慢的生產,因為沒有大批量換裝WS-15的殲20還有很大的測試和改進空間。


2:我國彈射型航母還未建成;為什麼說殲-20一定要上彈射型航母?遼寧號和山東號不行嗎?答案是不行!殲-20和殲-15都是重型艦載機,太重了!滑躍甲板的航母上雖然也能飛起來,但是不能滿油滿彈啊,不能滿油滿彈起飛無疑會制約殲-20的作戰半徑和作戰能力,本來五代機就是內置彈艙,帶不滿油和導彈還不如從沿海機場起飛呢。要麼你發動機給力也行,像F-35所使用的F-135發動機最大推力超過20噸,要是給殲-20裝上兩臺,它什麼航母都能上!可咱們國家這航空發動機。。。。。。,大夥兒都懂的

3:第三是根據我國目前的地緣政治來看,空軍對於殲-20的需求更為迫切;我國國土面積巨大,西部和南部的某些國家一直不安分,還到處買世界上先進的戰鬥機,去年印度越界的事兒更加堅定了殲-20入役後首要部署的地方一定會是我國西部地區和南海上的軍事基地。利用殲-20的大航程和高航速,在西部和南海地區可謂是目前無敵手,這對於某些國家的威懾和搶佔戰時制空權有重要的意義,所以目前殲-20是出廠一架空軍接一架。至於東海方向臺海和釣魚島,最近趨於平穩,連轟-6K都已經很久沒去巡航了。

4:然後呢就要根據我國海軍發展的步伐來看裝備需求了,我國海軍目前的主要活動範圍還是在第一島鏈內,既然暫時出不去第二島鏈,那麼部署在沿海基地的殲-20依靠自身內油完全可以在第一島鏈內進行戰鬥值班任務,殲-20面對東海方向的F-35完全不虛,所以目前沒必要上航母大材小用。


5:最後楊院士不是說過嗎:“殲-20只是我們(成飛)的一個小目標,未來會讓大家看到更大的目標”,我猜這個更大的目標說的應該是六代機。所以成飛目前的任務應該不是海五代了,而是更厲害的下一代戰鬥機。
珠海航展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可以一睹殲-20的風采,並且可以加深瞭解我國武器裝備的發展,無論最後是31還是20上艦,都是中國的。希望大家以一種平和,正確的心態去看待。

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謝謝你們的支持


時代兵器


殲20能否成為艦載機,要從兩個方面看問題,一是艦載機的要求;二是殲20的改造潛力;三是看對手的競爭力。

對於艦載機來說,要在短短的一百多米甲板上起降,對於起降性能要求極高,按照這個要求看殲20,殲20為了獲得極好的機動性能,採用的是放寬靜不安定度的設計,加上其鴨翼獲得的抬頭升力,起降性能相對於常規佈局毫不遜色,因此,殲20在起降性方面,沒有不可克服的困難。

至於殲20的改造潛力,首先,殲20是一款大型戰鬥機,空重達17噸,而且是剛剛發展的新型號戰機,這就決定了其具有極大的改造潛力,因為原型機的機體大,氣動佈局先進,那麼可改造的空間和潛力也就越大,因此,只要想將其改造為艦載機,從技術上來說,是可以做到的。

第三看競爭對手的情況,殲20上艦成為艦載機,其實有兩個對手,一個是國內的殲31,很多人認為殲31機體大小合適,比殲20更適合改造為艦載機,殲20作為艦載機,機體過大,導致上艦後載機數量太少。

這個認識有邏輯上的錯誤,殲31機翼較小,一旦上艦,為了提高起降性能,必然大幅增加機翼面積,導致重量大增,其裝載的兩臺RD-93發動機本來就推力不足,增重其機動性更加下降。

殲20的第二個對手是美軍的F35,目前看來,殲20性能是可以壓制F35A,那麼,艦載版的殲20對上F35C,從理論上來說,是有把握壓制住F35C的,一旦殲20艦載機能夠壓制F35C,意味著我國的航母戰鬥力已經可以超越美軍最先進的福特級航母,這才是殲20上艦的最大理由。

如果選擇殲31上艦,首先殲31還只是一款驗證機,距離服役還有很長的距離,而且根據目前的評估,殲31性能不敵F35A,那麼上艦後的殲31也就沒有把握壓制F35C,如此一來,殲31上艦是來打醬油嗎?


麻辣戰爭


我是軍林縱橫!

想說的是,殲20固然是當前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但成為艦載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或者可以說,殲20不太適合成為一款艦載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艦載機本身而言,就是航母戰鬥力的核心,可擔負防空、反潛、反艦、對地攻擊等多種作戰任務。

艦載機其性能決定航空母艦的戰鬥力,艦載機數量越多者實力也相對越強,航空母艦本身也是為了讓飛機起降、維修以及使其能長期作戰而存在。現代艦載機有著1,000公里以上的作戰半徑,還可以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長航程,並能在攻擊完後回到航母上裝載彈藥,再度起飛攻擊,其作戰持續性和多用途能力也是艦載機與巡航導彈在海戰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瑞典薩博-39艦載機

F-35是世界上最大的單發單座艦載戰鬥機和世界上唯一一種已服役艦載第五代戰鬥機。目前情況是,美軍剛服役的福特號使用的還是F-18EF艦載機,F-35C也遠沒有到位。

F-35艦載機尚未成熟

張召忠曾表示,殲-20 上航母有天生優勢,每一種飛機都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不足,或者需要改進。但這個天生優勢,未必適合轉化為艦載機!

要知道,殲20長度20.3米,翼展12.88米,高度4.45米,空重19391千克,最大起飛重量

37000千克。

殲20

而美國的F-35艦載機呢?機長15.67米,翼展10.7米,高度4.33米,空重13,3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1,800千克。

想說的是,殲20上艦載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管哪管陸上型戰機要想上艦,至少有這樣幾步工作需要做:首先,加裝適應航母起降環境的配套設備;其次,對起落架、機身結構進行加強;第三,機翼能摺疊,以適應航母狹小的空間;第四,機翼、尾翼面積要增大,以改善起降性能;第五,做防腐蝕處理。

殲31艦載機不是夢

曾經有軍事專家綜合比較,分析認為,沈飛的殲31作為一型艦載機那是似乎更為合適。殲31機長16.9 米,翼展11.50米,高度4.8 米,空重 12500—135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7000—28000 千克。

有關人士甚至表示,下一代彈射型航母上見到的可能就是殲31航母艦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