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9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拉碌碡”这普通的劳动生活场景,在融进了不算曲折的剧情后,便像“竹马”、“旱船”一样,发展为动作简练、风格古朴的自娱性广场表演艺术,风风火火地在北方农村的节日以及庙会上拉动起来,且一拉就是几百年。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张须根是河北省石家庄赵县常信营村的梨农,也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拉碌碡民间老艺人。县里每每举办大的演出活动,都少不了张须根和他们碌碡会的身影,而乡村的庙会上更少不了常信营碌碡会的参与。5年前县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常信营村的拉碌碡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张须根早早就召集齐了几位表演拉碌碡节目的老伙计。张须根家门前,便是村中一个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正好可以用作表演的场地。演员们早换了行头,化了彩妆,大鼓、大锣、铙、水镲等家伙什也都准备齐全。在浑厚粗犷的打击乐伴奏下,《太平车》开演了。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剧情讲述的是旧时一个丫鬟陪着富家太太游春的故事。戴上白胡须的郭京路老汉,今年71岁,他左右摇晃的肩膀,一步一挪卖力地推车,扮作丫鬟的张须根身上套紧绳索,在最前面有节奏地舞着花扇扭动肢体,边拉车边观景,忽而采花,忽而扑蝶,忽而做登山状,忽而如履平地,将个爱美女子外出踏青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接下来便是拉碌碡表演。大家找来两扇旧门板,一条长凳,搭起了表演需要的一座“桥”。长鞭连天响,鞭花落处惊起一团烟尘,锣鼓声急,似在催促拉碌碡人疾行的脚步。坐在树荫下的老人们,坐鼓的、打锣的、拍水镲的默契配合,将一番一番的锣鼓击打得一阵紧似一阵。张须根拉着沉重的绳索,走一步退三步地将碌碡拉上门板,腾出一只手,将一团红红绿绿的纸花伸向一侧。身后郭入堂的长鞭一声快似一声,就在张须根将纸花伸出的瞬间,那长鞭遥遥打来,凌空飞起的鞭子顿时抽紧了观众的心,鞭响处纸屑纷飞却不伤人,真真扣人心弦。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张须根介绍,常信营村的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直到抗战时期才被迫停下,抗战胜利后又得以恢复。平日除了过年在本村演出,也到友好村和一些庙会上出演。新中国成立后,有青年参军入伍,村里用拉碌碡送行也是常有的事。

非遗在身边 罕见的河北赵县常信营村碌碡会至少有170年历史

拉碌碡的为何要男扮女装?张须根解释说,早年妇女不肯抛头露面,害怕被人说三道四。再说,长鞭打花也有危险,女人们胆小,所以就由男子装扮。张须根家是村里艺人们集合的地方,外出表演在这里取演出服,表演结束在这里卸妆,人们到了这个院子里就像来到自己家一样随便。现在的碌碡会是1994年1月份成立起来的,总共30来号人。从他记事,村里碌碡会就有四把鞭子,都很出名,如今四把鞭子走了三把,年轻人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了,随便出去打个零工,一天少说能挣个五头六十的。拉碌碡没有收入不说,还得往里垫钱,化妆粉一套就是一百多,头戴六百多,水镲一百八,中锣一百六。现在还能偶尔演出,是老人们不愿意让这门民间艺术失传,希望其能延续的时间尽可能长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