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保定为什么被称作京畿之地?

声宏紫阁


保定,古称保州、保府,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是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畿辅重地,都南屏翰”之称。保定的名称很有意思,取“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是元朝时候对都城北京的称呼,所以保定向来是“京畿重地”。

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保定有其重要的地理和历史原因。保定西依太行山、东揽白洋淀、南坦沃野、北翊京师,扼华北要冲,以军事重镇著称。漫长的地质影响,加上河流风沙千百年来的搬运作用,使得保定成为京城的天然屏障。

中国历史的主线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时期,保定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族统治者激烈角逐,保定的隶属也数次更迭,到了北魏太和元年,保定城才建立,那时名为清苑县。

保定在宋代是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交往的必经之地。北宋建隆元年,因为宋太祖祖籍清苑,故改清苑县为保塞军,取“保卫边塞”之意,以抵御北方契丹骑兵的侵袭。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保定的军事地位愈发重要,成为拱卫京师的南大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里写到:


“保定府,重山西峙,群川东汇。宣府、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为之阻碍。联络表里,翊卫京师,诚重地也。”

元太祖二十二年重建保州城,因保州为大都的南大门,寓“保卫大都安定”之意,保定之名由此确立。2017年4月1日,以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为主的县城及周边区域被设立为雄安新区,保定又将迎来飞跃式的发展。


虾吃


京畿二字指的是京城极其周边的重要地区。



“京畿重地”最早特指的就是保定,足以说明保定的地理位置之重要性。

保定,位于今河北省中部,紧邻北京,是京城的南大门,与天津,北京成掎角之势,形成了黄金三角区。



保定自古就有“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

从1669年到1968年,保定都是河北省(古称直隶)的省会,长时间都是河北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中心,直到近代省会地位被石家庄取代。

保定,从名字解释其实就是有“永保大都安定”的意思,“大都”就是元朝时期北京的旧城,可见“京畿重地”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明离子


保定的北部和西部是绵延不绝的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中东部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水淀,山水之间是不足百里宽的富饶平原。

“北控三关、南通九省”的重镇保定,就这样扼守着南北要害通道,于是就有了“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誉。

从元代开始,保定就显示出“联络表里,翅卫京师”的重要地理位置,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隶巡抚由正定移驻保定,保定成为直隶省会,成为京畿之地的首善之区。其后300年,不少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和镇座城市有关。700余年的保定城,被称作京畿之地理所当然。


声宏紫阁



京畿之地最早的出处就是来自保定,此词语就是形容保定作为最初守卫北京的重要性,尤其是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人们一说到这个词,就说到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的通衢之地。

所以保定一直被称为京畿重地,是跟历史分不开的,保定在历史上做了直隶省会很多年,包括元朝和清朝,还有建国初期,保定长期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教育的中心,在元朝也担负着保卫大都北京的责任,所以一直被称为京畿重地。

就是现在,用通俗的说法保定市还是北京的南大门,老三十八军(现在不知道叫多少军了)军部还是在保定担负着保卫首都北京的责任。这也是保定始终被叫做京畿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