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

创造者放映


袁绍虽有七十万兵马,但是真正属于他的力量的却不多,袁氏家族在汉朝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可是董卓入主长安以后,把所有不听话的汉朝旧臣杀了个干净,袁氏一族差点就断了香火,也幸亏袁绍袁术当时没在长安,但也造成了袁氏一族没落,后来袁术称帝,被曹操灭了以后,袁绍可以信任的亲族可以说已经没有了,剩下的都是领军一方的军阀诸侯,袁绍手里没有可信的统军将领,于是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各自训练自己的军队,以达到制衡其他将领的目的,内部不能达到权利的集中,而是一盘散沙,反观曹操,曹操早就完成了对自己班底的权利集中,把和他唱反调不听话的人都清理出去,做到了令行禁止,这是最关键的,所以,袁绍虽有七十万兵马,却不能做到令行一致,如臂使指的程度,兵马再多,也不过是乌合之众!


情殇73244411


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一场非常出名的战役,就是在官渡开打的一场战争。当时曹操利用自己很少的兵力打败了非常强大的袁绍。在政治上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场战争,因为袁绍当时有着几十万的兵马,没有人想到曹操可以打败袁绍的。其实曹操能够打败袁绍,有着好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曹操有着很强的军事谋略,他懂得利用士兵位置作战,在指挥上面,他是非常聪明的,知道怎么去安排好自己的士兵。而袁绍跟曹操相比的情况下就显得比较愚钝,而曹操正好抓住了袁绍的这个弱点,在打仗的时候,带领军队尽快渡过黄河,并且跟颜良汇合在一起了。而袁绍却行动比较迟缓,一直在曹操的后面追赶,曹操虽然人比较少,但是他在这场战争当中占有了主动权。

第二个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谋略,并且做事情非常果断。这是他一个很好的性格特点,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大的好处,虽然他会花时间去思考,但是已经确定下来之后,他就会马上的去执行,他的执行力是很强。在这一方面,很多人都比不上曹操。并且他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全力地去执行出来,不会因为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错的,他从来不会这样去想。并且在打仗的过程当中,他的一些部下很担心袁绍的援兵会到来,想要分一些兵出去进行抵御,但是这个时候却遭到了曹操非常严厉的责骂。因为当时战争已经到了非常紧要的关头了,那时曹操的士兵非常的少,如果在这个时候还进行分兵的情况之下,这场战争就很难赢了。

并且还会拖慢战争的一个结束时间。所以曹操也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懂得在战争的时候,每一分钟都是非常关键的,即曹操会想到更短的时间内把他打败,才是解决这场战斗的战斗的重要事情。并且在战斗的时候,曹操还会预算一些路程,大概猜测一下,敌军缓兵到来的时间,所以他觉得要在他们的缓兵到来之前,尽快地结束战争,而不是分开军队去防御他的缓兵,否则根本无法取得胜利。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在用兵方面真的是非常聪明,当时曹操运用了一万左右的人人马就打败了刘备,而且还防卫了袁绍,基本上一个士兵可以顶两三个人去用。而袁绍跟他打仗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受到曹操的一个计谋影响,导致袁绍的兵力根本发挥不出来,他的兵一个都顶不了半个人去用。所以这也是他跟曹操之间很大的区别,也是曹操能够取得胜利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之一。

第四个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粮食。在打仗的过程当中,粮食的供给是否及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打仗是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的,这个时候如果可以吃饱饭,就可以有更多的力气去打仗,但是如果没有粮食的情况之下,根本就打不动人家。并且曹操当时非常聪明,他派了部下去突袭袁绍的一个运粮部队,第一次突袭就已经成功了,成功把他的粮食抢了过来,这个时候让曹操在这场战争当中处于了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而第二次的突袭粮队就给袁绍的军队带来了很多的混乱,而且还导致了袁绍一些军队崩溃,袁绍的军队粮食根本就不够吃,所以他们的兵马根本发挥不出什么作用。

第五个原因是,曹操当时是有着自己的后台。曹操当时有着一个非常成熟计谋团队,在曹操打仗的过程当中,他们就会给曹操出一些计谋,这些计谋不是随便出的,都是经过反复不断的商量过后,最终确定出来的结果。在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他是非常善于用人的。其实袁绍在这场战争当中失败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更多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于,曹操有着自己的计谋团队,任何事情都是先经过商议之后再确定下来,然后马上去执行。而袁绍他并没有什么人才可用,而且他都是依靠自己去做决定的。那么在这些决定当中,他又会显示得非常犹豫。所以他跟曹操的战争就表现得非常的吃亏。

最后他也就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败给了曹操了,曹操当时只用了四万的大军,就把他的几十万大军给打败了。其实上光有兵马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好的计谋,懂得运用身边的谋士帮助自己,可以更加轻松地达到目的。


海洋说历史


首先袁绍的军队绝对没有七十万,赤壁之战统一黄河流域比袁绍集团强多了的曹操集团号称“八十万大军”,实际上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万左右。三国时期统一北方的曹魏全国也才不过四十万军队,所以袁绍军队肯定不可能比曹魏整个国家多。

一般来说,百姓能承受的征兵最大极限是10比1,也就是十个百姓养一个兵。《三国志崔琰传》里说“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袁绍大本营冀州户籍人口才三十多万,而且还让曹操觉得是个大州,说明其他州人口是肯定没这么多的(或者很少州有这么多人),这样推测,拥有青,幽,并,冀四州的袁绍,总人口也才一百多万。照这么算,袁绍总兵力也才十多万。

最为关键的是《三国志》里对袁绍军队人数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武帝纪》里说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余万,将进军攻许”。由此可见,笔者的推测没有错,袁绍巅峰兵力也就十多万,另外袁绍不可能倾巢而出,至少也得留几万人守家,所以袁绍投入官渡之战的总兵力最多十万。

而反过来推测曹操方面军队,肯定也不止提问者所说的只有一万多人。就拿曹操掌握的徐州来说,《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刘备不肯接受,徐州大姓代表陈登劝刘备就说“彼州殷富,户口百万”

,“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连曹操的徐州人口就有百万,军队就有十万。虽然曹操后来屠了徐州,但徐州人口一半肯定是还有的,军队怎么也还有四,五万。加上曹操在兖州收的三十万黄巾贼组建的“青州军”,和曹操起兵的家底,曹操总兵力至少也有十多万,仅次于袁绍。

南朝宋的史学家裴松之也在《三国志》里补史料的时候对《三国志》里曹操官渡之战的具体兵力表示怀疑“

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记;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再根据曹操集团对官渡之战的紧张程度,可见曹操官渡之战兵力肯定也是不少的,保底也有七八万,所以可知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的兵力对比也应该不会太大,极有可能势均力敌。

那官渡之战袁绍为什么会输呢?现象原因是乌巢粮仓被烧,本质原因是内部派系不和,用人不当,许攸反水,淳于琼草包。说到底还是领导者的决策能力错误。这就是官渡之战袁绍集团失败的原因。

笔者另外要说明的是,袁绍虽然官渡之战损失惨重,但袁绍根基还在,仍然是曹操难以战胜的。但袁绍这人接受不了失败,在官渡之战结束一年半(公元202年)就发病死了,他三个儿子虽然内斗,但联盟起来,曹操还是打不过,最后还是用离间计,逐个击破,才最终在官渡之战七年后(公元207)年才彻底消灭袁绍集团。


百胜军节度使


第一、袁绍轻敌。袁绍从来就看不起曹操,曹操是宦官之后,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比曹操出身要好。袁绍有冀青幽并四州,势力比曹操大。袁绍手下文臣武将也比曹操要强。有如此强大的势力,袁绍又怎么会把曹操放在眼中。这也就造成了袁绍的轻敌。

第二、袁绍听信谗言,不信任手下文武。囚禁直言进谏的田丰、沮授,自断膀臂。听信谗言逼走张郃、高览,自去羽翼。大战之时因小过责罚许攸,致使许攸投靠曹操,泄露军机;用人失误,乌巢重地用淳于琼一个酒鬼把守,终致惨败。

第三、曹操意志坚决,踞守官渡。官渡是通往许都的咽喉要路。袁绍空有七十多万大军,因攻不下官渡,也就只能在这里和曹操对峙。曹操虽然粮草将尽,但仍坚守官渡,终于抓住战机,大破袁绍。

第四、曹操用人不疑,果断破敌。张郃、高览来投,曹操不疑有诈,真诚待之。许攸来投,让曹操劫袁绍屯粮之地乌巢,曹操当即执行,终于大胜。





内蒙古熊大


曹操攻破冀州之后,亲自前往袁绍的墓前设下祭品,再拜之后哭得十分悲伤,曹操回头对其他官员说:“昔日吾与本初共起兵时,本初问吾曰:‘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吾问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丧,吾不能不为流涕也!”

意思是过去我与袁本初一起起兵,本初问我说:‘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认为哪里可以据守呢?’我问他:‘您认为怎么样呢?’本初说:‘吾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断燕代,兼并沙漠地方,那么向南就可以争夺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吾说:‘吾凭借天下谋士的智力,以合适的方法来驾驭他们,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的。’这句话还如昨天说的一样啊,而现在本初已经去世了,我不能不为他伤心流泪啊!”

可见曹操想起这位昔日战友,共同起兵之时的意气风发,又想到官渡之战后袁系大势已去,不由得心生感伤。而几句话却能客观表现曹操与袁绍格局的不同。袁绍气量狭小,听信谗言,逼走了自己谋士,也逼走了自己的大将,决策上也是畏首畏尾,优柔寡断,不明确战略目标。曹操则深知战争的要素,在战场上拥有敏锐的嗅觉,能顺利的将谋士的战略决策运用在战场。曹操深知,只有有了政治基础,才有资格去发动一场战争。这就是一个领导者的战场能力。这样看来,袁绍为什么失败,也就可以理解了。



狂醒的小格


作为三国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官渡之战袁绍失败的原因大致可归为以下四点:

1、政治原因: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战争的对方各代表这双方的政治立场。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站在了政治立场的最高点,虽汉朝名存实亡,但毕竟皇帝尚在,袁绍主动发起的这场战争是不正义的;

2、军事原因:官渡之战之初,曹操声东击西奇袭白马,袁绍不该救援延津而丢了白马;后来曹操以退为进,袁绍不该进军官渡导致自己的补给线拉长,为后来的乌巢兵败埋下伏笔;最后,曹操奇袭乌巢时,袁绍不该不救乌巢,导致

粮草补给断绝,最终失利。

3、个人原因:袁绍缺乏帅才,不能知人善用。袁绍并不缺乏人才,文有沮授 田丰,武有颜良 文丑,但袁绍并不能好好利用这些人才,沮授之才甚至不在荀彧之下,他提的每条意见几乎都在后来的战争中应验了,只是并没有得到袁绍的重用,他重用的是会溜须拍马的郭图;反观曹操,在那个崇尚士族举孝廉的时代,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举,荀彧、郭嘉、贾诩每一个人的才华都能到充分的释放,可以说曹操用人十分有道。

4、内部原因:袁绍的谋士意见分歧很大,窝里斗,沮授的监军权就是被内部谋士打小报告弹劾没的;袁绍的儿子也是矛盾重重,袁绍兵败之后他儿子们的事情想必不用我赘述;最后,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刚讨伐完公孙瓒,兵疲民困,不适宜再战;反观曹操,官渡之战前,南破张绣,东擒吕布平定徐州,然后安抚人心,环境稳定之后,才挺进官渡,与袁绍决战。

以上四点就是袁绍官渡失利的原因,大家有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战争前荀彧、贾诩、郭嘉对曹操提的意见和沮授

对袁绍提的意见,就会发现古人是真的有智慧。



sourire


官渡是许昌的咽喉,袁绍七十万大军、辎重,不拿下官渡便不可能到许昌。曹操在官渡与袁绍对峙,只是扼守咽喉,并没有大规模野战或决战。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袁绍后来又放弃了别人让他偷袭许昌的计策,大概是怕曹操有准备,小部队覆没。最后曹操抓住了袁绍的粮草缺陷,一举烧毁粮草,袁绍军不战自溃。其实在对峙的情况下,决定因素不在于军队的多少,而在于能不能抓住机会。


太宗历史


官渡之战的成功离不开能掐会算的荀彧。

荀彧在曹操出征时,为曹操出谋划策,先是在战前的评估会上,荀彧和孔融辩论,把袁绍及其旗下的文臣武将的优缺点一一列举了出来。

袁绍兵虽众而法令不整肃,田丰刚愎而好犯上,许攸贪婪而不检束,审配专权而无谋,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两人料理后方,如果许攸家犯了法,一定不会放过,不宽纵,许攸必然叛变。至于颜良、文丑,不过匹夫之勇罢了,可以一战而擒!

这一席话说的全场鸦雀无声,早就听说荀彧善于研究人,没想到竟然到了这个份上。

曹操听完,更是心中大喜,有文若在,我必成大业。

于是派荀彧坐镇许昌,自己领着几万兵马和袁绍七十万大军对峙。

虽然中间,曹操凭着关羽的勇猛,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但这对于袁绍来讲是动摇不了根本,改变不了大局的。

于是两军隔河对峙,就等一方撑不住了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几万大军怎么能和背靠青幽二州的几十万大军对峙呢。

没过几个月,曹操军中粮草见底,军心开始不稳。曹操这时候写信给荀彧,该怎么办。

荀彧说,自古坚持就是胜利,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就索性再等几天,因为曹军一旦撤兵,袁绍就会乘胜追击,许昌不保啊。再等等,袁绍军中肯定会生变故。

果不其然,袁绍的摇摆不定,许攸的贪婪怕死,田丰的虚伪抢功,终于在三人中间燃起了战火。许攸一气之下跑到了曹操军中。

见到曹操的第一面,就像曹操交了一份巨大的投名状,说出了袁绍的粮草所在地——乌巢。

就这样,曹操连夜派出奇兵把袁军的粮草烧毁,并且,数计联动,消灭了袁绍几乎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就这样成功的打响了。

内部不团结,主公不英明,就是袁绍失败的主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对兵力数量的定义

袁绍虽然说号称七十万,但是实际数量没有那么多的,而且也有很多是后勤打杂的,或者是昨天还在种地,今天就被拉上战场的,都不能算是武装力量,所以,这七十万在战力上是要打折扣的。况且在战场对峙的时候,也不会把七十万人全部拉过来,肯定是要分散在各个地方的,而曹操的几万人那真的就是曹老板这几年扣扣索索攒下的家底,可以说是精锐力量。以点破面,袁绍大军就全线崩盘了。

舆论压力,曹操是正派,袁绍是反派

我们都知道在当时,曹操已经把天子迎往许都,并且是以天子的名义号令群雄的。而且当时曹操也是忠于汉室的,而袁绍说好听点是去抢天子的,说难听就是去抢地盘的,师出无名,士兵有心理压力,自然而然士气就低,还未交锋,就先输一半。

心态问题

如果你看过三国的地图,你就知道官渡在哪个位置,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是许都的咽喉,一旦失去,袁绍就长驱直入,到那时胜负就更难说了,所以,曹操是没有退路的,抱着必胜的心态,不成功便成仁。而袁绍多疑犹豫是出了名的,而且在全面压制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投入全力。能打就打,打不了我就撤,所以曹操能胜。

谋士集团的差别

其实袁绍集团不缺厉害的谋士的,田丰,审配,辛平等等,但是由于一来袁绍多疑,不善用人,几乎不怎么采纳谋士的建议,二来袁绍势力小集团众多,个个派系相互使绊子。而曹操则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谋士集团比较强先不说,谋士擅谏,将军擅战。故而能胜。

后顾之忧的对比

当时袁绍的几个儿子为了继承权,正斗争得不可开交,导致相互配合必然不好,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失败是必然的,而曹操那个阶段毕竟还没有陷入子嗣争夺的泥潭,三军用命,锐不可当。

其实当时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旧人何时归


袁绍领着几十万大军,实际没有这么多,于公元200年和曹操对决于官渡,这场仗是一定要打的,不打,北部无法消停。

这两个人小时候就在一起,算是发小,彼此知根知底,袁绍是官宦之家,四世三公,人又长的漂亮,典型的高富帅,口才也好,能学周公用人,不过只学其表,其实疑心重,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

曹操不一样,宦官的后代,爷爷是朝廷的大太监,不过也是富贵人家,要不怎么会跟袁绍一起长大。曹操小时候调皮捣蛋,鬼点子多。带兵后完全不一样,能识人用人,胸襟很宽广,至少在早年是这样,像郭嘉原来是袁绍的人,跑到曹操营中。还有贾诩劝张绣投奔曹操,另外荀彧以前也是袁绍的人,说明曹操能容人,能知人善任,这是他和袁绍最大的区别。

从以上说的,官渡之战,曹操就赢在人上,许攸雪中送炭,曹操断了袁绍粮道,要不结果怎么样?还真难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