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袁紹七十萬兵馬,為什麼打不過曹操的幾萬兵馬?

創造者放映


袁紹雖有七十萬兵馬,但是真正屬於他的力量的卻不多,袁氏家族在漢朝也是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可是董卓入主長安以後,把所有不聽話的漢朝舊臣殺了個乾淨,袁氏一族差點就斷了香火,也幸虧袁紹袁術當時沒在長安,但也造成了袁氏一族沒落,後來袁術稱帝,被曹操滅了以後,袁紹可以信任的親族可以說已經沒有了,剩下的都是領軍一方的軍閥諸侯,袁紹手裡沒有可信的統軍將領,於是分封自己的三個兒子,各自訓練自己的軍隊,以達到制衡其他將領的目的,內部不能達到權利的集中,而是一盤散沙,反觀曹操,曹操早就完成了對自己班底的權利集中,把和他唱反調不聽話的人都清理出去,做到了令行禁止,這是最關鍵的,所以,袁紹雖有七十萬兵馬,卻不能做到令行一致,如臂使指的程度,兵馬再多,也不過是烏合之眾!


情殤73244411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場非常出名的戰役,就是在官渡開打的一場戰爭。當時曹操利用自己很少的兵力打敗了非常強大的袁紹。在政治上就是非常出名的一場戰爭,因為袁紹當時有著幾十萬的兵馬,沒有人想到曹操可以打敗袁紹的。其實曹操能夠打敗袁紹,有著好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曹操有著很強的軍事謀略,他懂得利用士兵位置作戰,在指揮上面,他是非常聰明的,知道怎麼去安排好自己的士兵。而袁紹跟曹操相比的情況下就顯得比較愚鈍,而曹操正好抓住了袁紹的這個弱點,在打仗的時候,帶領軍隊儘快渡過黃河,並且跟顏良匯合在一起了。而袁紹卻行動比較遲緩,一直在曹操的後面追趕,曹操雖然人比較少,但是他在這場戰爭當中佔有了主動權。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謀略,並且做事情非常果斷。這是他一個很好的性格特點,在軍事上有著非常大的好處,雖然他會花時間去思考,但是已經確定下來之後,他就會馬上的去執行,他的執行力是很強。在這一方面,很多人都比不上曹操。並且他會為自己做出的決定,全力地去執行出來,不會因為途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就會思考自己的想法是不是錯的,他從來不會這樣去想。並且在打仗的過程當中,他的一些部下很擔心袁紹的援兵會到來,想要分一些兵出去進行抵禦,但是這個時候卻遭到了曹操非常嚴厲的責罵。因為當時戰爭已經到了非常緊要的關頭了,那時曹操的士兵非常的少,如果在這個時候還進行分兵的情況之下,這場戰爭就很難贏了。

並且還會拖慢戰爭的一個結束時間。所以曹操也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懂得在戰爭的時候,每一分鐘都是非常關鍵的,即曹操會想到更短的時間內把他打敗,才是解決這場戰鬥的戰鬥的重要事情。並且在戰鬥的時候,曹操還會預算一些路程,大概猜測一下,敵軍緩兵到來的時間,所以他覺得要在他們的緩兵到來之前,儘快地結束戰爭,而不是分開軍隊去防禦他的緩兵,否則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第三個原因是,曹操在用兵方面真的是非常聰明,當時曹操運用了一萬左右的人人馬就打敗了劉備,而且還防衛了袁紹,基本上一個士兵可以頂兩三個人去用。而袁紹跟他打仗的過程當中,經常會受到曹操的一個計謀影響,導致袁紹的兵力根本發揮不出來,他的兵一個都頂不了半個人去用。所以這也是他跟曹操之間很大的區別,也是曹操能夠取得勝利一個很關鍵的原因之一。

第四個原因是,曹操有很多的糧食。在打仗的過程當中,糧食的供給是否及時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打仗是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的,這個時候如果可以吃飽飯,就可以有更多的力氣去打仗,但是如果沒有糧食的情況之下,根本就打不動人家。並且曹操當時非常聰明,他派了部下去突襲袁紹的一個運糧部隊,第一次突襲就已經成功了,成功把他的糧食搶了過來,這個時候讓曹操在這場戰爭當中處於了一個更加主動的地位。而第二次的突襲糧隊就給袁紹的軍隊帶來了很多的混亂,而且還導致了袁紹一些軍隊崩潰,袁紹的軍隊糧食根本就不夠吃,所以他們的兵馬根本發揮不出什麼作用。

第五個原因是,曹操當時是有著自己的後臺。曹操當時有著一個非常成熟計謀團隊,在曹操打仗的過程當中,他們就會給曹操出一些計謀,這些計謀不是隨便出的,都是經過反覆不斷的商量過後,最終確定出來的結果。在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曹操他是非常善於用人的。其實袁紹在這場戰爭當中失敗的原因是有很多的。更多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於,曹操有著自己的計謀團隊,任何事情都是先經過商議之後再確定下來,然後馬上去執行。而袁紹他並沒有什麼人才可用,而且他都是依靠自己去做決定的。那麼在這些決定當中,他又會顯示得非常猶豫。所以他跟曹操的戰爭就表現得非常的吃虧。

最後他也就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敗給了曹操了,曹操當時只用了四萬的大軍,就把他的幾十萬大軍給打敗了。其實上光有兵馬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好的計謀,懂得運用身邊的謀士幫助自己,可以更加輕鬆地達到目的。


海洋說歷史


首先袁紹的軍隊絕對沒有七十萬,赤壁之戰統一黃河流域比袁紹集團強多了的曹操集團號稱“八十萬大軍”,實際上滿打滿算也就二十萬左右。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曹魏全國也才不過四十萬軍隊,所以袁紹軍隊肯定不可能比曹魏整個國家多。

一般來說,百姓能承受的徵兵最大極限是10比1,也就是十個百姓養一個兵。《三國志崔琰傳》裡說“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袁紹大本營冀州戶籍人口才三十多萬,而且還讓曹操覺得是個大州,說明其他州人口是肯定沒這麼多的(或者很少州有這麼多人),這樣推測,擁有青,幽,並,冀四州的袁紹,總人口也才一百多萬。照這麼算,袁紹總兵力也才十多萬。

最為關鍵的是《三國志》裡對袁紹軍隊人數是有明確記載的,《三國志武帝紀》裡說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由此可見,筆者的推測沒有錯,袁紹巔峰兵力也就十多萬,另外袁紹不可能傾巢而出,至少也得留幾萬人守家,所以袁紹投入官渡之戰的總兵力最多十萬。

而反過來推測曹操方面軍隊,肯定也不止提問者所說的只有一萬多人。就拿曹操掌握的徐州來說,《三國志先主傳》記載陶謙讓徐州給劉備,劉備不肯接受,徐州大姓代表陳登勸劉備就說“彼州殷富,戶口百萬”

,“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連曹操的徐州人口就有百萬,軍隊就有十萬。雖然曹操後來屠了徐州,但徐州人口一半肯定是還有的,軍隊怎麼也還有四,五萬。加上曹操在兗州收的三十萬黃巾賊組建的“青州軍”,和曹操起兵的家底,曹操總兵力至少也有十多萬,僅次於袁紹。

南朝宋的史學家裴松之也在《三國志》裡補史料的時候對《三國志》裡曹操官渡之戰的具體兵力表示懷疑“

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記;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再根據曹操集團對官渡之戰的緊張程度,可見曹操官渡之戰兵力肯定也是不少的,保底也有七八萬,所以可知袁紹與曹操官渡之戰的兵力對比也應該不會太大,極有可能勢均力敵。

那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呢?現象原因是烏巢糧倉被燒,本質原因是內部派系不和,用人不當,許攸反水,淳于瓊草包。說到底還是領導者的決策能力錯誤。這就是官渡之戰袁紹集團失敗的原因。

筆者另外要說明的是,袁紹雖然官渡之戰損失慘重,但袁紹根基還在,仍然是曹操難以戰勝的。但袁紹這人接受不了失敗,在官渡之戰結束一年半(公元202年)就發病死了,他三個兒子雖然內鬥,但聯盟起來,曹操還是打不過,最後還是用離間計,逐個擊破,才最終在官渡之戰七年後(公元207)年才徹底消滅袁紹集團。


百勝軍節度使


第一、袁紹輕敵。袁紹從來就看不起曹操,曹操是宦官之後,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比曹操出身要好。袁紹有冀青幽並四州,勢力比曹操大。袁紹手下文臣武將也比曹操要強。有如此強大的勢力,袁紹又怎麼會把曹操放在眼中。這也就造成了袁紹的輕敵。

第二、袁紹聽信讒言,不信任手下文武。囚禁直言進諫的田豐、沮授,自斷膀臂。聽信讒言逼走張郃、高覽,自去羽翼。大戰之時因小過責罰許攸,致使許攸投靠曹操,洩露軍機;用人失誤,烏巢重地用淳于瓊一個酒鬼把守,終致慘敗。

第三、曹操意志堅決,踞守官渡。官渡是通往許都的咽喉要路。袁紹空有七十多萬大軍,因攻不下官渡,也就只能在這裡和曹操對峙。曹操雖然糧草將盡,但仍堅守官渡,終於抓住戰機,大破袁紹。

第四、曹操用人不疑,果斷破敵。張郃、高覽來投,曹操不疑有詐,真誠待之。許攸來投,讓曹操劫袁紹屯糧之地烏巢,曹操當即執行,終於大勝。





內蒙古熊大


曹操攻破冀州之後,親自前往袁紹的墓前設下祭品,再拜之後哭得十分悲傷,曹操回頭對其他官員說:“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

意思是過去我與袁本初一起起兵,本初問我說:‘如果事情不成功,你認為哪裡可以據守呢?’我問他:‘您認為怎麼樣呢?’本初說:‘吾向南佔據黃河,向北阻斷燕代,兼併沙漠地方,那麼向南就可以爭奪天下,大概就可以成功了!’吾說:‘吾憑藉天下謀士的智力,以合適的方法來駕馭他們,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到的。’這句話還如昨天說的一樣啊,而現在本初已經去世了,我不能不為他傷心流淚啊!”

可見曹操想起這位昔日戰友,共同起兵之時的意氣風發,又想到官渡之戰後袁系大勢已去,不由得心生感傷。而幾句話卻能客觀表現曹操與袁紹格局的不同。袁紹氣量狹小,聽信讒言,逼走了自己謀士,也逼走了自己的大將,決策上也是畏首畏尾,優柔寡斷,不明確戰略目標。曹操則深知戰爭的要素,在戰場上擁有敏銳的嗅覺,能順利的將謀士的戰略決策運用在戰場。曹操深知,只有有了政治基礎,才有資格去發動一場戰爭。這就是一個領導者的戰場能力。這樣看來,袁紹為什麼失敗,也就可以理解了。



狂醒的小格


作為三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官渡之戰袁紹失敗的原因大致可歸為以下四點:

1、政治原因: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續,戰爭的對方各代表這雙方的政治立場。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幾乎站在了政治立場的最高點,雖漢朝名存實亡,但畢竟皇帝尚在,袁紹主動發起的這場戰爭是不正義的;

2、軍事原因:官渡之戰之初,曹操聲東擊西奇襲白馬,袁紹不該救援延津而丟了白馬;後來曹操以退為進,袁紹不該進軍官渡導致自己的補給線拉長,為後來的烏巢兵敗埋下伏筆;最後,曹操奇襲烏巢時,袁紹不該不救烏巢,導致

糧草補給斷絕,最終失利。

3、個人原因:袁紹缺乏帥才,不能知人善用。袁紹並不缺乏人才,文有沮授 田豐,武有顏良 文丑,但袁紹並不能好好利用這些人才,沮授之才甚至不在荀彧之下,他提的每條意見幾乎都在後來的戰爭中應驗了,只是並沒有得到袁紹的重用,他重用的是會溜鬚拍馬的郭圖;反觀曹操,在那個崇尚士族舉孝廉的時代,曹操的用人政策是唯才是舉,荀彧、郭嘉、賈詡每一個人的才華都能到充分的釋放,可以說曹操用人十分有道。

4、內部原因:袁紹的謀士意見分歧很大,窩裡鬥,沮授的監軍權就是被內部謀士打小報告彈劾沒的;袁紹的兒子也是矛盾重重,袁紹兵敗之後他兒子們的事情想必不用我贅述;最後,在官渡之戰前,袁紹剛討伐完公孫瓚,兵疲民困,不適宜再戰;反觀曹操,官渡之戰前,南破張繡,東擒呂布平定徐州,然後安撫人心,環境穩定之後,才挺進官渡,與袁紹決戰。

以上四點就是袁紹官渡失利的原因,大家有興趣的也可以去看看戰爭前荀彧、賈詡、郭嘉對曹操提的意見和沮授

對袁紹提的意見,就會發現古人是真的有智慧。



sourire


官渡是許昌的咽喉,袁紹七十萬大軍、輜重,不拿下官渡便不可能到許昌。曹操在官渡與袁紹對峙,只是扼守咽喉,並沒有大規模野戰或決戰。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袁紹後來又放棄了別人讓他偷襲許昌的計策,大概是怕曹操有準備,小部隊覆沒。最後曹操抓住了袁紹的糧草缺陷,一舉燒燬糧草,袁紹軍不戰自潰。其實在對峙的情況下,決定因素不在於軍隊的多少,而在於能不能抓住機會。


太宗歷史


官渡之戰的成功離不開能掐會算的荀彧。

荀彧在曹操出征時,為曹操出謀劃策,先是在戰前的評估會上,荀彧和孔融辯論,把袁紹及其旗下的文臣武將的優缺點一一列舉了出來。

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

這一席話說的全場鴉雀無聲,早就聽說荀彧善於研究人,沒想到竟然到了這個份上。

曹操聽完,更是心中大喜,有文若在,我必成大業。

於是派荀彧坐鎮許昌,自己領著幾萬兵馬和袁紹七十萬大軍對峙。

雖然中間,曹操憑著關羽的勇猛,斬顏良誅文丑,解了白馬之圍,但這對於袁紹來講是動搖不了根本,改變不了大局的。

於是兩軍隔河對峙,就等一方撐不住了處於被動地位。

但是幾萬大軍怎麼能和背靠青幽二州的幾十萬大軍對峙呢。

沒過幾個月,曹操軍中糧草見底,軍心開始不穩。曹操這時候寫信給荀彧,該怎麼辦。

荀彧說,自古堅持就是勝利,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那就索性再等幾天,因為曹軍一旦撤兵,袁紹就會乘勝追擊,許昌不保啊。再等等,袁紹軍中肯定會生變故。

果不其然,袁紹的搖擺不定,許攸的貪婪怕死,田豐的虛偽搶功,終於在三人中間燃起了戰火。許攸一氣之下跑到了曹操軍中。

見到曹操的第一面,就像曹操交了一份巨大的投名狀,說出了袁紹的糧草所在地——烏巢。

就這樣,曹操連夜派出奇兵把袁軍的糧草燒燬,並且,數計聯動,消滅了袁紹幾乎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

這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就這樣成功的打響了。

內部不團結,主公不英明,就是袁紹失敗的主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對兵力數量的定義

袁紹雖然說號稱七十萬,但是實際數量沒有那麼多的,而且也有很多是後勤打雜的,或者是昨天還在種地,今天就被拉上戰場的,都不能算是武裝力量,所以,這七十萬在戰力上是要打折扣的。況且在戰場對峙的時候,也不會把七十萬人全部拉過來,肯定是要分散在各個地方的,而曹操的幾萬人那真的就是曹老闆這幾年扣扣索索攢下的家底,可以說是精銳力量。以點破面,袁紹大軍就全線崩盤了。

輿論壓力,曹操是正派,袁紹是反派

我們都知道在當時,曹操已經把天子迎往許都,並且是以天子的名義號令群雄的。而且當時曹操也是忠於漢室的,而袁紹說好聽點是去搶天子的,說難聽就是去搶地盤的,師出無名,士兵有心理壓力,自然而然士氣就低,還未交鋒,就先輸一半。

心態問題

如果你看過三國的地圖,你就知道官渡在哪個位置,極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說是許都的咽喉,一旦失去,袁紹就長驅直入,到那時勝負就更難說了,所以,曹操是沒有退路的,抱著必勝的心態,不成功便成仁。而袁紹多疑猶豫是出了名的,而且在全面壓制的情況下,依舊沒有投入全力。能打就打,打不了我就撤,所以曹操能勝。

謀士集團的差別

其實袁紹集團不缺厲害的謀士的,田豐,審配,辛平等等,但是由於一來袁紹多疑,不善用人,幾乎不怎麼採納謀士的建議,二來袁紹勢力小集團眾多,個個派系相互使絆子。而曹操則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謀士集團比較強先不說,謀士擅諫,將軍擅戰。故而能勝。

後顧之憂的對比

當時袁紹的幾個兒子為了繼承權,正鬥爭得不可開交,導致相互配合必然不好,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失敗是必然的,而曹操那個階段畢竟還沒有陷入子嗣爭奪的泥潭,三軍用命,銳不可當。

其實當時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已經分析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


舊人何時歸


袁紹領著幾十萬大軍,實際沒有這麼多,於公元200年和曹操對決於官渡,這場仗是一定要打的,不打,北部無法消停。

這兩個人小時候就在一起,算是發小,彼此知根知底,袁紹是官宦之家,四世三公,人又長的漂亮,典型的高富帥,口才也好,能學周公用人,不過只學其表,其實疑心重,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

曹操不一樣,宦官的後代,爺爺是朝廷的大太監,不過也是富貴人家,要不怎麼會跟袁紹一起長大。曹操小時候調皮搗蛋,鬼點子多。帶兵後完全不一樣,能識人用人,胸襟很寬廣,至少在早年是這樣,像郭嘉原來是袁紹的人,跑到曹操營中。還有賈詡勸張繡投奔曹操,另外荀彧以前也是袁紹的人,說明曹操能容人,能知人善任,這是他和袁紹最大的區別。

從以上說的,官渡之戰,曹操就贏在人上,許攸雪中送炭,曹操斷了袁紹糧道,要不結果怎麼樣?還真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