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军事领域是充满着恐怖和牺牲的危险而复杂的领域。一部残酷的军事史,可以说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史,也是愚败与智胜的搏杀史。

军事领域是谋略的发源地之一。谋略的争斗,在军事上表现得最为充分。谋略是将帅头脑中的思维活动,是无形的东西。但它所起的作用,常是有形的兵力无法相比的,真可谓四两拨千斤,一谋顶万兵,一人握毫之力也能胜万人操枪之勇。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乐毅攻齐功败垂成就是一例。

公元前315年,燕国因争夺王位发生内乱。次年,强大的齐国趁机进攻弱小的燕国,仅50天就占领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城西南),杀了燕王。由于燕国民众奋起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从此,燕齐矛盾日益尖锐。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即位后,积极准备报齐国破国之仇。他广招贤士,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加强国防,并与秦、赵、韩、楚、魏等国结成攻齐联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认为攻齐条件已经成熟,便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楚、魏等六国军队攻齐。济西一战,齐军大败,只得退守国都临淄。乐毅看到齐军主力被歼,便乘胜攻占了临淄。这时,乐毅一面休整军队,申明军纪,禁止掳掠;一面展开争取人心的工作,如用官爵和封地笼络上层人物归附,减轻赋税,废除齐王的残暴法令,因而很快收到了“齐民喜悦”的效果。经过这些工作后,乐毅决定分兵取齐国全部领土。燕军在乐毅指挥下,仅半年时间,就先后攻占齐国70余城,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未被攻下。正当燕军围困莒和即墨的关键时刻,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继位。齐将田单知道惠王做太子时与乐毅不合,便施反间计,说乐毅想在齐国为王。新立的燕惠王听信谗言,解除了乐毅的兵权。乐毅的去职,不仅使田单少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手,也使燕军将士愤愤不平,军心离散。田单见火候到了,准备大举反攻。他先以种种方法示弱以懈怠燕军,又用火牛阵破敌,然后乘胜追击,收复全部失地。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楚汉相争中,刘邦的弱而取胜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公元前204年,楚汉战争仍然是项羽强刘邦弱的形势。刘邦问陈平:天下大乱,什么时候能安定呢?陈平建议:项羽手下有本事的忠臣不过是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几个人。大王可多拿出黄金收买项羽军中的人员,叫他们宣扬大将钟离昧等随项王多年,功劳很大,可是得不到分封王侯,他们准备与刘邦合谋灭掉项王,分封土地,各自称王。项羽听到这些言语,果真不信任钟离昧等将士了。项羽怀疑部下,便派使者去刘邦营中探听真假,刘邦预备了丰盛的筵席。可他见了项羽的使者,一边故作惊讶地说:我以为说范增大夫的使者,然后一边命令撤去筵席,换上粗茶淡饭。使者回去报告了项羽,使项羽对范增猜疑心大增,再也不听从他的计谋。范增气愤之下辞官还乡,因背上毒疮发作死于途中。由于项羽中计,听信谣言,谋士勇将得不到重用,有的甚至叛离了他,致使他兵败垓下,数万大军仅剩28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尚不明白自己谋略上的失败。还说:“我起兵八年以来,经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未曾一败,所以才称霸天下,然而为今天最终依然被困于此,这是天要亡我,不是为战略战术不行。”最后自刎于乌江。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谋士刘文静等人的谋略起了重要作用。刘文静对李渊说:"今李密长期围困洛阳,隋炀帝却跑到淮南,让势力强大的叛贼拿下州郡,即便势力弱小的叛贼,也有数万人占山为王。而这些人未来都是我们可以驾驭的对象。”他通过分析当前形势得出结论,认为只要能顺天应人,举旗大呼,那么一统天下也只是早晚的事。果然,刘文静之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李渊在太原的起兵,而且以后李渊入兵关中,建立大唐王朝,也是以此作为战略的。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谋士们的谋略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中有三次最为著名:第一次是谋臣冯国用等向朱元璋面陈夺取天下之计,认为:“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可以攻取下作为根据地,然后再四面出击,举起仁义的大旗,笼络人心,不贪图人口美女和财帛,那么就一定能定鼎天下。”这个谋士的说法,指出朱元璋要将金陵定为根据地,吸取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流寇”主义而导致失败的经验教训。果然,后来朱元璋东征西讨,就得益于有了这块比较牢靠的根据地。而第二次是谋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此招避免了树大招风、被人群起而攻的局面,暗中发展实力,藏锋不露,后发制人。第三次是刘基向朱元璋提出了“先陈后张”的重要对策。当时朱元璋的地盘仅有江东数郡,而陈友谅占据了长江上游,张士诚也是心腹之患,一有警情,他们俩就互相策应,朱元璋夹在他们中间应付,发展局面很是艰难。两面作战既然被自身实力限制而不允许,从战略决策的角度上说也不精明,那么就只能选择攻打其中一方。只是,是先向西攻击陈友谅,还是先向东消灭张士诚呢?对此,刘基精辟地分析道:“张士诚只是个自顾自扫门前雪的庸碌之辈,不足为虑。而陈友谅占据长江上游,野心勃勃,一直都想灭掉我们,还是应该先攻取陈友谅。到时陈友谅的势力被消灭,张士诚势单力孤,一举就能消灭。然后我们再北上中原讨伐残元,到时一定帝业可成。”在当时,刘基充分分析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双方的战略态势,认定如先讨伐张士诚,那么陈友谅一定会偷袭朱元璋后方,那么朱元璋必然要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而如果先讨伐陈友谅,那么张士诚目光短浅,一定会偏安一隅而不出兵增援。于是朱元璋采用了刘基这个“先陈后张,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获得了巨大成功,建立了大明王朝。

无论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这样东西他们必不可少……

可以说,军事谋略是刘邦、李渊、朱元璋赖以成功、夺取天下的关键。若是他们没有军事谋略,或谋士们为他们提供,那么中国历史上必然要失去汉朝、唐朝、明朝等一个个辉煌的皇朝。所以,古往今来的军事将领,无不终身研究军事谋略。

谋略在军事上的重要意义,《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就讲得极为深刻:“故上兵伐谋……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处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兵境吴子》说:“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

所以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说得好:“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战争对军人的要求,那么就会发现智力说主要的。”“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智慧有更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