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大明遗民(张煌言)续上篇

在一个风雨之夜,张煌言收到李定国的信,李定国希望他能拋并“忠臣不事贰主”的传统,与自己联合起来东西夹击清军。

张煌言当然很开明,即使当时皇帝再多几个,只要是清兵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顺治十一年(1654年),张煌言攻克崇明,张明振此时正溯江直上,二人同时在镇江登陆,并在镇江西北金山驻扎了几天。

这是正月发生的事,到了三月份,清兵大部分调离南京去迎战李定国,长江下游兵力薄弱。张煌言向主子请求再攻南京,他的主子认为兵力不容许,张煌言态到在福建打游击的郑成功。在与郑成功联系后,命令手下攻打重镇镇江,他自己则直捣南京。可是,攻打南京过程中,郑成功方面并没有出现一兵一卒。张煌言正在独自骂娘时,攻打镇江的军队也屡屡失利,此种情况下,张煌言只有撤退,无奈回到舟山。

不知是不是老天眼,张煌亭从坑击清延井始,就没有得到老天爷半点重青。在他攻击南京前,江南抗请形势表面上很乐观的。首先李定国率军八万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其次是孙可望派刘文秀出击四川,克复川南,张煌言此时也接受永历封号,发功了攻势。

按照计划,三方应该在长江会师,如果这个计划实现,请军会被驱逐出江南。可惜的是,郑成功没有出兵。郑成功不出兵当然有原因,西南军队迟迟不到,则是因为这时候永历政权正忙着搞内斗。永历政权的权臣孙可望当时大权在握,逐滋长称帝之心,挟永历朝廷以自重。永历帝如坐危城,为了自保,与朝臣合谋,两次招李定国统兵入卫,要知道,此时李定国本打算要赶去与张煌言会师的?可皇帝命令最重要,他接到圣旨,就急忙从湖南回师广东,不料永历帝谋泄,孙可望派人到安龙问罪,意图找出参与策划以及与李定国联系的人,永历皇帝禀性难移,不愿承担他自己的责任。于是孙可望将十八名朝臣下狱,杀害,这就是南明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之狱”。汉人多的是,死几个根本不丢影响大局。但死了这么多人,就注定一件事,收拾残局要人手,所以,本来和张煌言会师计划就自然取消了。

紧接李定国与郑成功在广东会师计划也以失败告终,于是李定国率军赴安龙,打算解救出永历帝。孙可望派人阻截李定园北上,甚至下令“凡定回必过之地尽焚刍粮,以绝其归路”。

1656年,李定国拥永历帝跑到云南,次年孙可望来改,李定国将其击败。孙可望无奈之下只好降清。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羊,汉奸吴三桂率军攻入云南。次年初,下昆明,永历跑到缅甸。李定国率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兵,可惜,天不遂人愿,不但没有把清兵歼灭,还把主力搭了进去。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缅人惊慌失措,居然把永历皇帝交给了吴,次年四月,吴三桂在昆明把永历皇帝处死。七月左右,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讯,亦忧愤而死。

这就是那段“窝里斗”的历史,可以说晚明历史就是中国人这一劣根性最淋漓致的表演。

(二,绝对的斗士)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什么天衣无缝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这也是张煌言屡屡出击又屡屡失败的最根本原因,要知道,在南明众多将领中,只有张煌言曾两次进军长江,虽然两次却败退。却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抗清斗志。

那年,优秀抗清名将张名振突然中毒,具体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个迷。有人说,清军卧底三年,有机会到厨房做了碗汤,汤里下了巨毒,张名振喝后就死了。远有人说是内部人毒,猜测是“窝里斗”的结果,不管谁下毒,总之张名振是死了。

1658年,永历帝自西南遣使,封郑成功为廷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张煌言为东阁大学士兼齵。于是闽浙两处加紧备战,共图大举。

第二年春天,清兵分三路进改云南。云南告急,张煌言给郑成功写信。请他火速出兵,北入长江。郑成功积极响应,在该年五月,率十七精兵出发。张煌赣本部将士六千人,与郑成功会师,并充任先锋,挺进长江口。

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瓜洲是清兵南下增援必经之路。在这里,清兵设下拦江铁锁,两岸又设西洋大炮数百门。狭窄的江面上,清兵扎就巨大的木筏,筏上建筑城堡,浮泛水面,称做“木浮营”。在清兵看来,此地是“飞鸟不能过”之地。

想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要突破江面封锁,张煌言义不容辞,担当了这个艰巨的任务。郑成功则派陆军去夺取江岸炮台。潜水一兵截断了拦江铁锁,张煌言立即指挥舰队进攻。这时,两岸炮台发炮如雨,清兵的木浮营也从水面顺流而下,万箭齐发。

张煌言仿佛没有看到那些箭一样,今自己所乘的舰船直冲向前,将一人们见老大都如此勇猛,自己如果很差劲,那真是右对不起苍天了。张煌旁的影响为果然很大,士兵们拼死为战,一章杀下三座木浮营,江岸炮台清兵竞相溃逃。随后,郑成功大军开到,清军来不及逃跑的都被杀掉,瓜洲被收复。一时江浙大地撼动,湘,赣,鲁,豫等省志士纷纷前来联系,准备响应。清廷上下震动,也就在这个时候,顺治跑到他妈妈那里,抱着妈妈的腿说,妈妈,妈妈,我们回东北吧,呜呜。

顺治老妈当然不肯轻易回东北,他们也已经渐渐地适应了北京的气候。虽然春天时会有沙尘暴,但北京毕竟比东北暖和许多。张煌言与郑成功取得瓜洲大捿后,郑成功率陆军攻取镇江,以阻遏敌人增援。张煌言则带水军直捣南京北面观音门。不久镇江克复。张煌言闻讯后,一面写信要郑成功加速从陆路直趋南京,孄。一面命令部队昼夜行,赶赴南京。六月二十八日,张煌言的水军抵达观音门。

当时,南鑫弱,士兵情绪低落。这时如果郑成功大军及时赶到,南京一攻即破。可惜郑成功仍取水道,行进迟缓,而清兵却从滇黔方面撒回一部分兵力,日夜兼程赶来,攻城良机就这样被郑成功轻易地放弃了。

五天以后,他才慢慢来到南京成人。这时,张煌言派往上游已攻取江浦城。芜湖的清将也请求投降。芜湖是沿江关键重镇。郑成功请张煌言驻军芜湖,经营上游军事。

七月初七,张煌言抵达芜湖。他分兵四路:东出潥阳,西镇池州,北取和州,南八宁国。自己则驻节芜湖,总理军务。

要知道,长江两岸人民已有十五年没见到旧朝的军队了,曾经投降清延的地方官员也纷纷弃暗投明。旬回之间,光复城池竞达四府三洲二十四县。部下水陆军也增至万余人。明朝的遗民大需要这样一场胜利了,已经期盼许多年,终于好他们所愿,被张煌言实现了。

与此同时,湘、赣、鲁,豫等省志士,纷纷前来联系,或提供敌军情报,或约期起兵响应。张煌言面对一连串辉煌胜利,更是无比欣慰。他日夜部署诸军,拟直取九江,打通与滇黔联系的道路。一时江淮半壁为之震动。

可惜的是,郑成功让他失望了。许多年后,我们才相信郑成功是个军事天才,他攻击台湾,计划之周详,进军之神速,可以看做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这次在南京城下,他却没有给人留下名将风范。张煌言与郑成功分手后,郑成功居然听信了清军的鬼话,他以为清军说投降就投降,所以迟迟不发起攻击。该年的七月二十三日,守城清兵倾巢而出,发功突然袭击。郑成功只能仓促应战,结果损员惨重,手下最得为两位干将余新,甘辉被俘,士兵伤亡过半。

张煌言正在芜湖踌躇满志,听到南京失败的消息后,立即写信给郑成功,要他切勿全军东撒,只要把镇江守住,自己还可以保有上游各城,我们还并没有全败,他日卷土重来的希望还是有的。但这封信已经无法送迟。郑成功在突遭失利之后,也弃镇红并撒岀长江流域的军队,回师厦门了。

这无疑是给张煌言一个更沉痛的打击,郑成功的撤退不仅仅是他日后大事不可成了,由于没有郑成功的牵制,清军就把所有力量都转移到张煌言身上来。

想想,一个只有几万兵马,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军队,如何能抵挡如狼似虎的清军士兵?

张煌言并没有选择防守,一个优秀的将领该知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他带领军向清军发动进攻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可以改变命运,他的军队在几次战斗中被清军击溃,几乎溃不成军。

据可靠史料记载,经过几次战斗中,张煌言身边只乘下一个童仆和一个厨子,厨子后来又被冷箭射杀,如果没有各地百姓,两个人几乎就没有活路。在各地百姓或明暗的掩护下,他辗转跋涉二千余里,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才脱险回到浙东。

失败只能摧垮懦天,斗士永远是越挫越勇。张煌言到达浙东后,立即重整军队,同时,又总结这次狼的逃跑经验教训后,写下了《北征得失纪略》一文。

1660年,张煌言率领新组织起来的军队回到临门。

(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