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西湖三杰之一:张煌言,以文人典戎行,坚持抗清二十余年,康熙三年被杀,曾官至南明兵部尚书,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乾隆四十一年乾隆皇帝为其修墓立碑。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张煌言临刑前作诗一首以明志: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死前仍然是故国衣冠(这时清朝入关已经二十年了,第一个皇帝顺治都死了,而旁边百姓早已经是长袍马褂大辫子了,百姓看到无不潸然泪下),然后坐而受戮(我不给你跪着),遥望凤凰山,说了一句:大好河山,竟沦于膻腥!然后慷慨就义,大义凛然!

位于宁波市中心的鼓楼地区,曾是旧宁波府衙署所在。如今,已经被开发为古街区旅游景点,同时也是一个特色商业区。名店林立,寸土寸金,人车熙攘,繁华闹猛。但在不远处的中山广场内,却还为诞生于这方土地的一位杰出人物,奢侈的保留了一座静谧的院落,——张苍水故居。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张苍水,名煌言,字玄著。苍水,是他的号。

张家本在沧州,后迁入平江,再迁入鄞县(现宁波市),祖上可以追述到南宋宰相文节公张之白先生。宋末,张家为避元兵,入海远徙高丽。明朝建立后,重返宁波,世称“高丽张”。

张煌言的祖父名应斗。应斗有四子,老大张圭章,举人出身,官至刑部员外郎,膝下一子,就是张煌言。

1620年(明万历48年)6月9日,人到中年的母亲赵氏生下张煌言。据说,当夜张圭章梦到五色云彩,便给这孩子取了个乳名“阿云”。

张煌言身长肤白,幼时身体并不好,动辄生病,病辄奄奄一息。但是好学聪颖。6岁入学,9岁能诗。然而不幸12岁上,母亲赵氏病逝。

可能就是因为身体长期不佳,父亲又在外做官,缺乏正确的引导,张煌言迷上了长生之术,学人家炼丹、练气功。有一次,因为练习屏气,差点把自己憋昏过去。之后,又喜欢上了拳脚功夫,结交了不少这方面的朋友。扛鼎击剑,日夜不息。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16岁时,张煌言参加生员乡试。那时因为天下纷纷扰扰,已不太平,朝廷便在经义之外,加试骑射。张煌言三射三中,脱颖而出。这却要拜他的拳脚爱好所赐了。

拳脚之后,张煌言却又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结果十赌九输,害得他把自家东西偷出去卖了还赌债,也气得张圭章抡棍教子。此时的张煌言,可说是父兄师友人见人烦。

但是有个叫全美樟的朋友,却十分欣赏他,说张煌言“斯异人也”,就是“不是一般人”的意思,甘愿把自家靠村子旁边的田卖了三百两银子,给张煌言还赌债。张煌言惭愧悔悟,浪子回头。

全美樟此举可谓居功甚伟,否则未必能有日后之忠烈公。若干年后,张煌言的女儿嫁入全家,其后辈全祖望成为清初著名的历史学家,为发掘、整理张煌言的生平和其他复明运动史料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宁波市月湖边上和恒春路附近还分别有全祖望雕像和全祖望墓,供人瞻仰。

23岁,张煌言乡试中举。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作为举人,又出身官宦之家,张煌言有机会与地方官僚往来,并很得当时绍兴知府于颖的赏识。1643年,于颖迁为宁绍台副使,张煌言和同学朱兆殷前去拜访。此时外有清兵压境,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势如燎原,而各地防守官员纷纷变节的消息也时有耳闻。张煌言力劝于颖招募乡勇,以备不测。在当时,因为朝廷疲于应付内叛外寇,无暇他顾,不少地方官或乡绅为了维护一方治安,就开始自募义军。于颖自己可能也有这个打算。不过这年底,却发生了东阳许都领导的动乱事件,震动全浙,虽然被时任绍兴推事的复社巨子陈子龙平定,但当局却对地方私自招募义勇有了戒心,事情就耽搁下来。

1644年3月9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明亡。随即,吴三桂献山海关,勾结清军击退李自成,进入北京。5月15日,亡明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江北四镇,迫使留都兵部尚书史可法同意奉明福王朱由崧登基。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在南京建立。马士英自恃拥戴有功,联手开国元勋刘伯温的十七世孙、诚意伯刘孔昭,入主内阁,将史可法排挤出南京,去扬州督师。接着置陈子龙等人的劝止不顾,徇私重用阉党余孽阮大铖。阮大铖等又炮制“顺案”,打击从北京逃到南京的大臣。弘光政权遂为马士英等把持,渐失人心,以刘宗周、陈子龙等人为代表的一干正臣见事不可为,纷纷退出。

这时,两个将在未来的复明运动中叱咤风云、并肩作战的热血青年也来到了南京。一位是郑森,其父郑芝龙已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叔父郑鸿逵被封镇江总兵。郑森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师从礼部尚书钱谦益;另一位就是张煌言,张煌言在南京结识了刘孔昭的儿子刘永锡,通过他见到了刘伯温的遗书秘籍。在当时的形势下,开国先贤的遗物,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年轻人的一腔报国热情。时年煌言25岁,郑森21岁。郑森,就是日后的郑成功。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1645年,清军南下。明军在一系列的内讧和投降中,先后失去了左良玉队伍和江北防线。随之,扬州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屠城十日,“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清军过江,兵临南京,朱由崧弃城而逃,投奔芜湖镇将黄得功。赵之龙、王铎、钱谦益等向清豫亲王多铎献南京城投降。5月22日,黄得功部属田雄临阵叛变,射杀黄得功,擒朱由崧献降清兵,弘光政权覆灭。

混乱之中,张煌言离开南京,前往浙东去访于颖,发誓以死报国。不久,又去杭州寻求机会。此时的杭州,已经成为南明的政治中心,从南京逃出的诸大臣在此重新聚首,议立新君。马士英等支持潞王朱常汸,但朱常汸不敢登帝位,只肯以监国身份理政。朱常汸爱好文艺,长期持斋礼佛,杭州人称为“潞佛子”,实际上是马士英等人的傀儡。张煌言不知通过什么渠道,得以见到朱常汸真容,觉得他全无帝王气象,十分失望。

果然,张煌言没有看错。6月13日,清军进抵杭州,朱常汸开城门献降。原任兵部尚书右佥都御使张国维前往台州,请驻跸那里的鲁王朱以海主持大局。

再次陷入报国无门境地的张煌言,不得不返回家乡。

闰6月7日,宁波六狂生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华夏、陆宇鼎、毛聚奎在鄞县城隍庙聚会,驱逐降清知府朱之葵,号召起兵抗清。张煌言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奋起响应,积极参与。当时丁忧在家的刑部郎钱肃乐被大家推举为首,钱肃乐又积极争取了驻扎在定海的浙江抗倭总兵王以仁参加进来。翁州参将黄斌卿、石浦游击张名振也各提本部人马前来助阵。

同时起兵的还有余姚、苏淞、会稽、平湖、嘉兴、嘉善、长兴、富阳、东阳等地,一致响应张国维。

18日,宁波起兵的积极分子张煌言被派去台州,迎接鲁王。张煌言被鲁王授以行人一职,从此成为南明政权的一分子,在波澜壮阔的复明运动中迅速成长起来。

抗清名将张苍水为何夜台不敢留真姓(上)

鲁王到绍兴后,拒绝了诸人劝进帝位的方案,说是等光复南京之后再议,只就监国位理事,赐官颁爵。张煌言又加授进士、翰林院编修、入典制诰,有资格参与军事筹划。

鲁王与众人合议后,定下了以钱塘江为防线抗击清军的计划。此时,浙东各路抗清军队合计约有十六万,打了几个胜仗,士气大增。但士兵多是仓促招募而来,没受过训练,作战能力并不强,各部又缺乏明晰的统一号令,再加上因为政权辖地小,却需供给大量军队,导致争夺军饷的事情时有发生,还有文武官之间的矛盾、原有官兵和新招义兵之间的矛盾,致使整个团队凝聚力很差。

年底,又发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

原来杭州陷落时,不愿投降的唐王朱聿键在郑鸿逵的保护下,带了一批文武大臣,逃往福建。此时,已经在福州称帝,号隆武,并且得到了大部分抗清力量的认可。当隆武帝派使前来宣诏时,浙东诸人大吃一惊,意见分歧,有的认为应该开读诏书,拥护隆武,共同抗清;有的认为不应该承认隆武,不需要理会诏书。争论很激烈,据说派来的使者刘中藻甚至因为态度傲慢,被谁打了个巴掌。鲁王因为朝臣中有人支持隆武,一气之下,又回了台州,决定不再担任监国之职。后来诏书还是看了,但是决定并不承认隆武朝。

众人再把鲁王迎回来。鲁王也不想因此和福建方面闹翻,决定派人前往福州致意,但不以君臣礼称呼,只以叔侄礼相见(朱聿键是他的叔叔)。张煌言主动请命,前往福建,并带回了隆武的手敕。一段时间内,缓和了双方的关系,维护了抗清大局。张煌言本人还得到隆武帝的进爵,被授予侍讲、兵科左给事中。

年轻的张煌言继迎取鲁王后,又立一功。这样一件注定不讨好的差事,从主动请缨到圆满完成,不仅说明了张煌言的自信和机敏,也提高了他在鲁王系统的地位,是他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