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孔子之后再难有师者做到因材施教?

文化知识趣味谈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巜论语》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先进篇第十一.第22 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子路和冉有都是问了一件事情,听到了应该去做的事情,就应该立即去做吗?而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有父亲兄弟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而对冉有说:听到了应该去做的事,就应该立即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公西华听到了这二种不同的答案,困惑了,就问孔子,你对子路说,因为父亲兄弟都在,听到应该去做的事情,不要立即去做,要问一问父亲兄弟。而你对冉有却说,听到应该要做的事情就立刻去做。公西华不解,斗胆问了孔子。孔子说:冉有平日谦虚退让,所以我鼓励他向前,听到了应该要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动。而子路干劲大,有二个人的力气、总是想力求胜过别人,容易冲动,所以我要拖拖他的后腿,让他学会冷静。

这是孔子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范例。纵观中国历史,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否延续了,我不是十分了解,但在当前,我们似乎看不到这种因材施教的传统了。主要原因主要有:

一、应试教育,考核老师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个性素质,所以从事具体教学的老师们,肩负的是把书教好,而不是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培养出来各个领域的人才!

二、模板教育,现在的教材都是由教育部门统一制定,不允许超出教学大纲另搞一套,标准化教学,不可能去思考“因材施教”的教学。

三、唯有教育,已经形成的理念,那就是只能考取好大学,才能有大出息。很多人的兴趣,技能等等具有个性的东西,一旦上学了,就被扼杀了。大学分985 工程,211 工程,中学有重点,非重点,学校内部又要分实险班,重点班,普通班。如何挤进前列,唯有考试成绩说话,而不是什么特长。

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在当今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许跃


这问题问得太无耻了。只要是个人都会因材施教。你见过教男孩子针线活,女孩子打铁的吗?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的创意。中国古代男耕女织本身就是因材施教,现在高中分科、分班,到大学分专业,个人报志愿就都是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学大纲只有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这样的人压根不配当老师!老师应该淡泊名利、以培养有用之材为目的!


孔子本身就不是什么材,他那点东西太低端了。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就是说孔子用四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文化知识,行为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文应该以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为主,行、忠、信相当于今天的政治课,无非是些为“古之圣贤”歌功颂德的故事以及一些空洞乏味的大道理。

就这点破玩意,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居然有学生跟着学一辈子?到底什么样的智商啊!还不如当代的五讲四美!

学生樊迟想学农,孔子不但没因材施教,反而在背后骂樊迟是小人!这是什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材。

看看孔老二带的那些学生吧,72位春秋战国时期的优秀青年,被孔子教育成了72只毫无建树的学舌鹦鹉,整天只会摇头晃脑“子曰诗云”、“之乎者也”。孔子的儿子孔鲤,也被教育成了一条糟蹋粮食默默无闻的红烧鲤鱼。对于孔子的评价,说得好听一点叫误人子弟,说得难听一点叫社会蠹虫。

这些评价可不是我造谣的,请看: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韩非子在《五蠹》中说“儒以文乱法”。


猛哥厉史


“因材施教”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此,准确地说,是孔子第一个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又由北宋理学大师朱熹整理归纳,包括古代的孟子、董仲舒、周敦颐、王阳明、黄宗羲,近现代的梁启超、胡适、蔡元培、陶行知、马寅初等著名教育家都一脉相承了这一重要教育思想,言传身教,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舒骏


现在教师的职业精神缺乏,使因材施教流于形式。要想做到因材施教,必须要知己知彼。先要了解学生是什么样的“材”,然后教师如何去施“教”。大部分教师喜欢把精力投入到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能务上,而忽略研究学生。即使有时间,教师也不肯花大力气全面了解学生,因为学生是复杂的。

古代教学规模小,教学内容较少,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在古代读书很大程度上是了做官,社会大环境和教学成本决定了受教育者多少。 古代的因材施教归根结底最后是被少部分人享用的。而今日牺牲了少而精的“因材施教”,实际上是为了降低教学成本,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是精致性让位于公平性。

现代并没有放弃因材施教。只是在现代其难度高,教师可以发挥的空间小。也许在生产力更发达的未来,“因材施教”会以有别于古代的方式重新辉煌起来。不要割裂的看待一两件小小的元素,而是要在整个环境下去理解。



京师书苑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一般要求做到:

一,教师对学生的一般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动向、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特点,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

二,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的个性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

根据这样的要求来对照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一个班级有40-60人。

有多少教师敢肯定地说他对自己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体等方面的特点”,都充分了解了?

有多少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分别设计每一个不同个性特点学生成才的最优方案”,促进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不敢说就没有这样的教师,至少我身边没有听说过,因材施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依然是一个理想。


夜听老梁


这个命题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社会事实的。一般来说,师者是当老师的人,智力一般都不存在的问题,对于教育学生肯定是区别对待的,对因材施教这个原则,施于有形或者无形!只是对教育的认识或者见解以及教育的行为习惯,从理论上达不到孔子的那么高!孔子不光是教育的实践者,也是教育的理论家。所以绝大多数教师只能是教育的实践者,却做不到理论家。尽管有一些理论认识,但难以取得孔子那么高的成就,如此而已。


沙金A


孔子处在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纵横开放的时代。此时教育尚属私人领域的事,有教无类,教师自由授课,因材施教。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特别是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教育就是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工具了,模式统一,内容统一,因材施教就再也做不到了。


爱国老顽童


简单说,孔子教授弟子的是学问,是如何让天下大同。针对不同的弟子,采用不同的方法,以求激发出各弟子最大的潜能。



而之后的官学也好、私学也罢,讲授的多是知识。因为学好了只能卖给帝王家,帝王看似代天巡狩,实则无法掩盖其代表一家、一族、一部分人利益的本质,已经不是为天下了。


境界的不同,是孔子之后难有师者因材施教的原因。尤其是科举考试后,名义上所学都是圣人之学,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的学问,可是一旦瞄准了朝堂,大都千篇一律了!


圣哲同学


春秋太远,师者不少!


金城逸翁


现代赶鸭子式教育,如何因材施教?教育,教书育人,难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