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孩子違反底線,寧願她恨我也要打她!”什麼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上週,一次家長會上,當老師說到爸爸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打女兒時,一位爸爸站起來,說:

“在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讓她知道有一個底線,是她不能試探的,不是很好嗎?我的孩子我寧願她恨我,我也不希望她沒有底線,不懂輕重地在外面被別人嘲笑打罵。”

很理解這位父親的意思。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教他們嚴守規則和底線。尤其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更容易在觸及道德、安全、性等問題上誤入歧途,而一旦逾越底線,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必須得給他們點懲罰,讓他們長點教訓。


“孩子違反底線,寧願她恨我也要打她!”什麼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相信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也會有這樣的想法。

但是,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就得靠打嗎?

很明顯,打,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打,是最無效的方法。武力只能壓制問題,並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當有一天,孩子長大,父母的淫威不在,壓制下的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出現更可怕的後果。

知乎上,有一個15歲男孩,描述自己被父親打後的情形:

我從5歲開始,我的父親就會打我。第一次是因為英語補習班我拿到的星星最少,那麼難道沒上一次補習班就應該有一個孩子被打嗎?在這之後,我的父親就開始找各種理由打我,多數時候不是因為我犯了錯,只是為了面子。

我深深記得有一次,他在自己編了一道題以後讓我也編一道,因為我沒有使用他的題目中的相同的人物,就對我拳腳相加,還有一次,因為我丟了一份小升初的資料,我的父母就一起把車停在路邊(完全陌生的),把我往車下拉,說不要我了。他們甚至為了防止我在家裡把門鎖上來避免被打,把家裡所有的鎖全都拆了(包括廁所的)。因為這種事,我和父母的關係一直非常差。在初二的時候,我開始反抗。每當我的父母對我動手之時,我也會對他們動手。大多數時候我都打不過,而這時我就會尋找武器,有時是很重的印章,有時是直接提起菜刀與他們對峙。因為我的反抗,他們逐漸減少了動手的意圖......

心理專家董如峰老師曾經說過,從小被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容易形成兩種極端人格。

性格倔犟的孩子在潛意識裡認同施暴者。長大後會習得父親這樣的打罵方式,去對待別人。

性格懦弱的孩子在潛意識裡認同受害者,長大後會形成懦弱膽小,順從怕事的性格。

所以,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最忌諱的,就是“打”孩子。


“孩子違反底線,寧願她恨我也要打她!”什麼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那麼,為什麼當孩子觸犯底線時,絕大多數父母的第一反應都是去打一頓?

孩子一觸犯底線就去打孩子,反映的是父母正確教育方法的缺失。他們不知道,除了打孩子以外,還能有其他的方法。在這種單一的評判標準下,才有了“就算讓孩子恨我,也不能讓他們沒有底線,也比被別人嘲笑強”這樣的想法。


“孩子違反底線,寧願她恨我也要打她!”什麼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而除了打,父母還有很多方法可以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

1、儘早給孩子普及,哪些是不能僭越的底線。在《給女孩底線教育,給男孩陽光教育》一文中,作者提到了女孩要堅守4個底線:身體底線,生活底線,感情底線,生命底線。其實,對於女孩來說,很多父母最擔心青春期時候的相關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發生都可以追溯到孩子6歲前,父母有沒有提前給他們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因此,及早給孩子普及性教育觀念、普及安全教育等,當孩子真正到了青春期,才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

2、從小給孩子制定規則,並教他們承受後果。

在剛出版的新書《六星父母學習法》中,曾珈校長說到,最基本的規則是“三不傷”,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這一規則對所有的孩子都適用。規則制定的越早越好,當孩子違反規則,讓他們承受一些不遵守規則帶來的關聯後果,包括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比如,如果不去睡覺,明天就會遲到。如果不把飯吃完,就不帶他們去遊樂場等。孩子才能從小學會敬畏規則,知道哪些事是不被允許的。

3、堅守“和善而堅定”的原則。和善而堅定 是《正面管教》中最核心的理念。在面對底線問題上,學會溫柔地堅定。即使孩子不能理解,即使他們奮力反抗,我們仍然不會動搖。在一些底線問題上,就算孩子恨我,也要堅持用對的方法去教養他,而這種對的方法,不是打,而是和善而堅定地堅持原則。

畢竟,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我們並不是時時刻刻讓孩子高興,而是讓孩子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情。

4、尊重孩子,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基礎。每個孩子都是平等而獨立的個體,值得父母尊重對待。而父母尊重孩子,有利於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更有利於順利地對孩子進行底線教育。


“孩子違反底線,寧願她恨我也要打她!”什麼才是正確的底線教育


好的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不正確的家庭教育,貽誤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罵。

願每個父母以敬畏之心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