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孩子比父母更敏感,自尊心也更強

作為父母,我們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想要給他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人生。

我們竭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可往往一些時候卻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事實上,一些家長習慣將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品”,總想掌控他們的一切,但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思想,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也擁有自己不可觸碰的底線。

每個人都有底線。這是人所能承受的最低值,一旦超出了這個範疇,就會對人產生不好的影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旦越過了底線,就會對孩子帶來嚴重的傷害,甚至對其一生都有著難以磨滅的影響。

那麼,孩子究竟有哪些底線是我們不能觸碰的呢?

教育孩子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孩子比父母更敏感,自尊心也更強

一、 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孩子

有些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分地點、場合,甚至會刻意去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或許家長心裡想著孩子能夠知恥而後勇,但有的時候,我們大人都難以接受被人在公開場合下批評,更何況心智還不健全的孩子呢?

事實上,孩子遠比成人更加敏感,他們也有很強的自尊心,在外人面前對孩子不留情面地批評,會讓他們感到羞愧。當自尊被踩在了腳下,造成的只有兩個後果。要麼不自信的自卑,缺乏自我認同;要麼徹底拋開自尊,破罐子破摔。

無論是哪種結果,都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而且,這對孩子的傷害還不僅如此,嚴重會在孩子心理上留下烙印,哪怕過了很久也難以磨滅。在將來一旦人多的場面,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嚴重甚至會導致孩子心靈的扭曲,走上歧途。

教育孩子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孩子比父母更敏感,自尊心也更強

二、 否定孩子的想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可能在我們大人眼裡,他們的想法還很不成熟、很幼稚,但那是他們在成長階段所需要經歷的思考。成長的過程就是要不斷吸收新鮮知識,從而不斷地完善。

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會產生很多特別的想法,他更需要的是家長的認同和肯定。但是很多家長習慣性地否定孩子的想法,這樣不僅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湮滅孩子獨自思考的能力,喪失自信,也讓親子關係更加的疏離。

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來不容易,但是想要摧毀,或許只需要一句話就足夠了。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永遠都知道,要讓孩子多嘗試,在實踐中檢驗他的想法,這樣不僅能夠鍛鍊孩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在這一過程中積累豐富的人生經驗。

教育孩子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孩子比父母更敏感,自尊心也更強

三、 把“偷窺隱私”當作瞭解孩子的方式

隨著孩子們慢慢的長大,我們總是好奇孩子們在想什麼,他們在做什麼?是不是揹著父母有什麼深藏著什麼樣的小秘密?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隱私並不看重,不允許孩子自己有屬於自己的小秘密。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記、聊天記錄等。可是孩子往往對這種偷窺孩子隱私的行為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當我們偷看孩子的日記、翻閱孩子們的手機、查看他們的聊天記錄的時候,如果被孩子知道,他們會吵、會鬧,甚至會出現更加過激的行為,原因很簡單,他們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

偷窺孩子的隱私已經觸碰到了孩子的底線,想要真正瞭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不能靠這種偷窺的方式去獲得。

教育孩子有哪些“底線”不能碰?孩子比父母更敏感,自尊心也更強

四、 翻舊賬

老話說得好:“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可是有些父母偏偏喜歡翻舊賬,一旦孩子有了什麼錯誤,就把過去的事情拿出來反覆說。

當孩子的傷疤一次次被揭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這就更加適得其反了。儘管父母的做法本意可能是想讓孩子長記性,但這種翻舊賬的行為,

讓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究竟是這次的錯誤,還是因為以前的錯誤,反而讓孩子更加混亂,難以記住。

同時,這種翻舊賬的行為可以說極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因此,這是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絕對不能碰觸的底線。

教育孩子是沒有捷徑可以走的,我們都在摸索中不斷地前行,很多家長也是第一次為人父、為人母,沒有經驗是很正常的。越是這樣,我們越是不能急躁,不要用大人的思維去判斷小孩子,也不要認為孩子小,很多地方都不在意。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同時也給孩子做出一個榜樣,相信都可以教育出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