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哈爾濱的基督教堂

哈爾濱市南崗區東大直街252號,有一座哥特式建築,現為哈爾濱基督教會,也稱南崗禮拜堂。這座建築落成於1916年10月,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了,是哈爾濱眾多保護建築中惟一的一座哥特式建築,是研究哈爾濱基督教歷史的珍貴實物標本。前些年哈爾濱市政府有關部門為突出這棟建築的整體風貌,投巨資對教堂周邊環境進行了整治,甚至不惜扒掉了一棟居民樓的一個單元,可見這棟建築的珍貴了。

哈爾濱的基督教堂

據史料記載,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基督教傳入了哈爾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個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國布拉戈維申斯克教會的派遣,來到哈爾濱建立外僑基督教浸信會,地址在南崗區馬家溝,這是哈爾濱第一座基督教堂。

建立之初,德國僑民中的路德派基督教徒也到這個教堂做禮拜。到了1914年,德國人阿斯多尼亞·利多瓦倡議另行修建一座德國路德教派的基督教堂,地址選在東大直街上。中東鐵路局撥地並捐助建築材料,一些教徒也慷慨捐款,1916年10月這座教堂建成。德國路德派牧師賈樂天主持了開堂儀式。當時這座德國路德派教堂僅供德國僑民中的路德派和各國領事館的教徒使用。

這座新教堂面積227平方米,可容納700餘人。設計師是涅斯捷羅夫,監工日丹諾夫。現為哈爾濱一類保護建築。

20世紀20年代,哈爾濱已成為遠東最大的商埠城市和文化交流驛站,同時,也是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向我國滲透發展各自勢力的重要階段,先後有美國、瑞典、加拿大、日本、丹麥、德國等多個國家不同派別的基督教傳教士在哈爾濱開辦教堂,基督教教徒達千餘人。

1927年受全國自立運動的影響,哈爾濱實業家、同記商場董事長武百祥等人發起了“脫離西差會,創立自立教會”活動,併成立哈爾濱中華基督教會,會堂就設在現道外承德廣場的黑天鵝家電商場址。

1940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西方傳教士開始撤離回國。

新中國成立後,哈爾濱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會成立,結束了西差會的控制,走上了愛國愛教自辦教會的道路。1958年10月,實現了10個宗派15個教會的聯合。這座教堂成為哈爾濱三個基督教堂之一,許多教徒到這裡進行禮拜活動。

1966年“文革”爆發後,所有宗教活動中止。9月17日,哈爾濱市公安局郵政街派出所遷入此座教堂辦公。1980年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郵政街派出所從此樓遷出,教堂歸還基督教會,使用至今。

這座教堂不但是基督教徒做禮拜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而且也是一些年輕基督徒及並不一定信教的青年人舉行婚禮的地方。相傳第一個在這座教堂舉行婚禮的是一名叫馬德良(音譯)的丹麥人。他1912年由丹麥來哈爾濱傳教,在這裡他結識了一位同一國籍的女傳教士,起初,女傳教士拒絕了他的愛意,並準備乘火車離開這個城市,馬德良聞訊後立即追到火車站,真情地向她表達了愛慕之情,使女友終於接受了他的求婚,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婚禮就在這所教堂裡舉行,一年後,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此後,不少基督徒都在這座教堂舉行婚禮。

1999年我第一次走進這座教堂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給我的感覺是教堂婚禮甚是莊嚴和神聖,比在一些大酒店裡舉行婚禮時充滿的嘈雜聲和震耳欲聾的鼓樂聲要文雅得多。

提起這座教堂,還應提起一個人,他就是孫耀宗先生。

孫耀宗,1914年生於遼寧省開原縣,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14歲參加基督教青年會英文班學習,後受洗入教。1933年春入瀋陽基督教神學院預科,1934年冬畢業後,曾在通化、新賓、清原等地教會實習傳教;1938年春入瀋陽神學院預科繼續學習;1940年畢業後任基督教長老會呼蘭教區牧師、教區長;1943年任哈爾濱教區副教區長;1948年任長春浸信會牧師;1950年任哈爾濱松江中華基督教會牧師;1954年任哈爾濱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委。1958年開始任黑龍江省基督教三自愛國會第一、二、三、四屆委員會主委;1981年起任黑龍江省政協常委。他還曾先後當選為省、市人民代表。

孫耀宗牧師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一位聞名省內外的宗教活動家。他愛國愛教、堅持按“三自”原則辦教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和一批愛國有識牧師一起,投入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併為之貢獻自己的才智力量。寫文章、演講、宣傳三自愛國運動的意義,使眾多人得到幫助。十年動亂期間,他歷經坎坷,卻始終沒有動搖對社會主義、對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愛國愛教事業的信念。他一生廉潔、克勤克儉,樂於助人,幾十年來,默默無聲地扶持、幫助了許多人。1979年以後,他不顧年事已高,積極參政議政,與黨和政府真誠合作,協助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積極落實基督教會房地產,為恢復開放教堂和宗教活動場所而奔忙。1989年4月29日孫耀宗因病在哈爾濱去世,享年75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