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很多家長在遇到孩子出問題的時候,常常習慣於批評和責罵孩子,卻沒有靜下心來想想問題背後的原因。

我先來看看孩子一般的問題,一起分析,源頭到底在哪裡?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如果孩子表現得很自卑——我們可以想一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受到父母的打壓,無論做什麼事情總是第一時間被父母否定。

父母總說:“不可以,不對,不行”。長期以往的打壓,孩子就不敢再吭聲,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對。

所以請不要吝嗇你的鼓勵和肯定,哪怕孩子只有一丁點的進步。

孩子猶如一張畫紙,你肯定他做得好得,可以強化他再次重複這個行為。

如果只有一味的否定,孩子只知道自己做得不好,自然而然就會否定自己,變得自卑了。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如果孩子脾氣暴躁——我們需要反思一下自己作為父母是不是也一樣脾氣不好?

孩子就是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應了父母的樣子,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想培養一個脾氣好的孩子,首先要做一個好脾氣的父母。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如果孩子叛逆不聽話

——我們家長需要反思是在教育過程中,你是否忽視了孩子很多的需求。

孩子總是渴望能夠獲得家長的注意,但如果得不到家長不及時反饋,就只能壓抑。

一直被壓抑的需求,等到他們到了懂得釋放的年紀,就會以叛逆的形式去表達自己的訴求。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如果孩子攀比心理怎麼辦?

——中國式父母常常把生活的重心完全的放在孩子的身上,生怕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太過溺愛。孩子在物質上不斷地得到滿足就容易攀比。

另外一個原因是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幼兒園開始,家長之間也開始了攀比。父母之間比,孩子身上比。

如果父母把自己攀比的行為建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除了會對孩子產生更大的壓力之外,孩子也會學會攀比。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在節目奇葩大會上,心理學家武志紅帶來一場關於“原生家庭”的深情演講,不僅引得諸位導師紛紛談起自己的家庭故事,也將全場氣氛帶至高潮,引發觀眾深思。

在武志紅看來,一個社會中的家庭是整個社會的濃縮,人又是家庭的濃縮,在他對於自身認知不斷加深的過程中,也愈加深刻感到“我之所以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和我原生家庭的聯繫實在是太緊密了”。

除了對於原生家庭分析之外,武志紅也表示這場“原生家庭論”並非是在怪罪家庭,而是在尋找個人成長原因,同時,每個人都是可以做出改變的。

所以,我們找到了答案。孩子所有的行為偏差的問題最終的源頭都是父母。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當你成為一個父母,一定要記得多給孩子的人生畫上愛和溫暖的色彩,少一些冷漠和打罵的灰暗。

想要改變孩子自卑、脾氣差、叛逆等偏差行為,父母需要首先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

教育家孫雲曉曾說過:家庭教育的實質是改變父母自己,而這種改變的關鍵就是自覺自願地與孩子一起成長。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有一個家長向我提問,他說:“孫老師,我女兒有個壞習慣,經常偷錢怎麼處理?自己家,其他親戚的,她爸爸同事家的,只要有機會,她都會偷。這一不好的行為從小就有,家裡人都不知道拿她怎麼辦了。”

剛聽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大家會感到吃驚。怎麼會有小孩這麼小就喜歡偷錢呢?

後來我從家長口中瞭解到,這個小孩從小父母就不在她身邊,一直在奶奶家裡住,中國式典型的隔代教養模式。奶奶並不能關注到孩子的需求,而且爸媽對弟弟十分偏心。

孩子的內心就出現不平衡,通過偏差行為引起關注。

想要改變孩子這個偷錢的壞習慣不難,只有爸媽下定決心改變對孩子偏心的行為,關注到孩子的需求,慢慢就可以改善這樣的現狀了。

當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你的孩子也會成為一個更好的孩子。

題目/邵敏倩

文案/孫麗琪

“問題孩子”的背後,往往站著一位“問題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