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是人類偉大的發明,有了橋,讓路得以延伸,讓障礙成為坦途。人類建橋的歷史已經無從追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橋是眾所周知的趙州橋,距今1400多年的歷史,而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橋,說法頗多,距今大致已有3000年的歷史。

科技發展到今天,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已經不再只是一句說辭,中國的建橋技術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無數宏偉的大橋竣工通車。但為什麼我還是喜歡去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古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古橋凝聚著一個時代、一片地域的建築特徵,散發著歷史的氣息,記載著前人的故事,無言的古橋也是一本厚重的書籍,掩卷沉思,令人回味無窮。

這些年,我尋覓了很多古橋,有的匿於荒山野嶺間,有的仍然車水馬龍,有的河道已然不存,有的仍然跨越江海。我把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鄉的古橋放在首篇,只是因為這是我第一座訪遍所存古橋的地級市。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中山市現存古橋18座,我所謂古橋,是指1949年前即已存在的橋樑,其中17座被列入中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單,還有一座是我在尋訪中發現,個人感覺作為如此小的一個地級市,難以再有新的古橋被發現了。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從北到南數一數中山市現存的古橋吧。中山市現存年代最久遠,橋形最優美的一座古橋位於小欖鎮新市社區藍田大街與永寧社區北村大街連接處,新晉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古橋叫做雙美橋,明朝洪武初年駐欖都首任巡檢陳忠所建,明嘉慶四十年(1561年)重建,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出身小欖的進士何聖強重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合鄉重修。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雙美橋是單孔石橋,長18.5米,寬3.16米,高4.5米,保持著明代風格,已經走過了600多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仍可使用。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小欖有兩座古橋,另一座位於新市社區躍龍街與東區社區西凌大街之間的躍龍橋是一座石樑橋,這座橋始建於清乾隆十三年( 1748 年),鄉人何紹宇倡修,清道光七年(1827 年),鄉人李翰書等重修。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面以巨型條石組成,加裝了水泥欄杆,這座橋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中山市唯一一座有橋亭的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亭不是原來就有,而是民國期間村民為防盜賊,抵抗土匪,在橋的北面加建的一座碉樓,俗稱鎮東樓,所以也可以這麼說,這是中山市唯一一座兼具防衛功能的橋樑。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中山市北部水網縱橫,按理來說應該古橋很多,但事實並不如此,大多數北部鎮區都沒有古橋。在橫欄鎮六沙村六沙幼兒園對面,一棵大榕樹的掩映下,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這是一座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建的木樑橋,橋名叫做廻瀾橋,當地人稱為青龍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邊有座小小的土地廟,土地神十分古樸,充滿鄉土氣息。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這座橋實在太小,加裝了鐵欄杆,這座橋的看點就是木橋面,三塊六、七米長的坤甸木的木板居然全是原裝貨,至今已有120多年曆史了。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大涌鎮位於橫欄鎮的南面,是一個以牛仔服和紅木傢俱為主要產業的小鎮。在大涌社區基尼大街5號對面,有一座民國年間的水泥拱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貌似並沒有名字,就叫做大涌拱橋,河道已經覆蓋,橋拱也被覆蓋,這座橋仍可通行,但並無實際渡河功能。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大涌鎮東面是沙溪鎮,中國休閒服裝名鎮,沙溪鎮湧邊村湧邊街,有一座杜婆橋,看到這個橋名不由得想起孟婆湯,孟婆湯是姓孟的婆婆賣的,而杜婆橋最初確實也是姓杜的婆婆修的。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香山縣誌》記載:“婆石橋在婆石村,宋時杜氏媼建。明崇禎間鄉人高光謨、劉巽乾、湯斯漢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署縣舒均再修。同治五年(1866年)湧頭、水塘頭、崗背、婆石、湧邊、後山六鄉重修”。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現存的杜婆橋是清代石橋,至今仍在用,只是河底的水面實在太影響觀瞻。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在市中心石岐區的人民醫院內停車場,還有中山僅有的兩座明代古橋之一,明眼人一看這格局就知道這是一座冸水橋,屬於古代文廟的一部分。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香山縣誌》記載,香山學宮始建於宋紹興二十六年 (1156年),也就是香山設縣第四年,為第一任縣長陳天覺始建,1949年以前保存還很完好,後來學宮被毀,只留下這座明代的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陽光灑在明代的紅砂石上,人民醫院是中山市人氣最旺的醫院,每天匆匆經過這座古橋的人少說也數以千計,但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座橋的歷史,當然,來這裡的人,也幾乎沒有是為這座古橋專程而來的。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開發區位於市區的東面,張家邊社區張四村尾下街湧四村河段上也有一座清代的石樑橋,叫做張四石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巨大的條石依然堅固如初,只是上百年的行走,中間顯得有些光滑。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張四石橋的河道也已覆蓋,我就站在曾經的河中間,為這座百年石橋拍下一張照片。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在開發區聯富社區濠頭文閣大街27號對面,還有中山唯一一座石樑加石拱的橋樑,這座橋兩頭是平梁,中間是拱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這座古橋叫做濠頭青雲橋,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除了鐵質的欄杆有些煞風景外,青雲橋橋面的花崗岩石條依舊,這是中山造型最為獨特的一座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南區渡頭社區渡頭公園內有一座康帥橋,渡頭村如今已是一座已被工廠包圍的村莊,但在歷史上這座小村卻有光輝的一頁。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鴉片戰爭至抗日戰爭期間,渡頭村民奮起抗擊英、葡、日等侵入者,為渡頭贏得了“英雄村”的稱號,村中古橋見證了那些風起雲湧的光輝歲月。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不遠處的南區恆美社區,還有一座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單孔石拱橋,因形如新月得名步月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步月橋橫跨馬恆河,經歷170多年的風雨,橋名已經有些模糊。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步月橋就在公路旁,但很容易走過路過也錯過,離步月橋幾百米外,有沙湧村“宋帝遺蹟”、“侍郎故里”牌坊,這座嶺南小村到底發生過什麼故事呢?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1277年10月,南宋王朝走向末路,8歲的宋端宗趙昰與丞相陸秀夫、抗元大將張世傑等一路南逃至香山縣。11月,沙湧村民馬南寶將端宗迎進家中,竭力保衛,獻糧千石以餉軍,傾盡所有家產。端宗敕獎其功,召拜工部侍郎。崖山之戰,宋朝滅亡。馬南寶泣血題詩,組織義士伺機起義,後因叛徒告密,馬南寶以36歲英年壯烈殉節。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這座留下宋帝遺蹟的村莊,在近代也很輝煌,村中湧現出上海南京路上“四大百貨”中先施百貨的創始人馬應彪,創造了史努比、唐老鴨、獅子王等手模形象的世界級手模大師馬樂山等等。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山市共有四片歷史文化街區,其中孫文西、西山寺、從善坊歷史街區都在石岐老城區,唯有沙湧歷史街區遠離城區,可見沙湧村歷史文化之豐富。行走古村,我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這座橋未曾出現在中山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單中,但看結構,明顯也是一座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仔細觀看橋兩側,果然發現了“公益橋”和“民國十年”字樣,這也是一座近百年曆史的古橋。如今橋已棄用,橋面有加裝欄杆,總體保存完好。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市區南面的五桂山是中山的“市肺”,美麗的小山村旗溪隱藏於五桂山腹地,著名的礦泉水“粵山泉”就出自於此。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村中小河上有一座古樸的石橋太和橋,這也是一座建於清代的石樑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初見太和橋時還是有幾分驚喜的,倒不是橋有多漂亮,而是周邊的環境自然協調。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可以想象這座位於山區的古橋,曾經也擔負過重要的作用,只是時過境遷,如今橋的一頭已經無路,太和橋也已失去了作為橋的實用功能。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來到南部的南朗鎮,這裡是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也是中山的文物大鎮,分佈著三座古橋,首先看看南朗鎮南朗村西村河上的西村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西村橋中間有一個主橋墩,兩旁輔以兩座簡單支架。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南朗三座古橋造型大同小異,都是純石構造的簡支石樑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南朗鎮的另外兩座古橋都位於欖邊村,一座在茶東公園內,叫做茶東五渡橋,五渡的名字可能是因為有四個橋墩,把橋分成了五段。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前有塊牌子,寫著石橋已有500多年曆史,實際上這只是一座清朝石橋,並沒有500年曆史。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雖說沒有500年曆史,但這麼一座結構簡單的石橋一兩百年後依然完好如初,不得不說也十分了得了。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離茶東村不遠的茶西村九渡橋農莊內,有一座和五渡橋結構一模一樣的九渡橋,不同的是它有八個橋墩。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也許是九渡橋更長一些,它的現狀就明顯不如五渡橋,橋面已經扭曲,成為了一座危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什麼是簡支橋,從九渡橋的橋墩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橋墩與橋面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粘合,就是靠著重力的作用把整座橋支撐起來,所以一兩百年不倒,確實也不容易了。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緊挨著珠海斗門區的神灣鎮有兩座古橋,一座就位於主幹道路邊的神溪村衝口市場對面,周邊環境實在慘不忍睹,要不是專程來找橋,估計難以發現這裡居然還有一座古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神灣墟石橋也是一座清代石橋,算來也有百年以上歷史,雖然環境改變很大,但橋樑基本沒什麼變化。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相對神灣墟石橋周邊環境的雜亂,柚埔新橋其實本是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你可以想象去掉橋面的水泥欄杆和水管,再去掉河岸的水泥岸沿,河中流水潺潺,有遠山,有近亭,有古樹,有古橋,很美的田園風光畫啊!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柚埔新橋也是清代石橋,有四個橋墩,相對比較大型,如今加裝了水泥欄杆,橋面鋪了水泥。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旁有柚埔亭和神灣祖廟,以及“柚埔通衢”牌坊,可以想象,這座橋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鄉人在亭中休憩,在祖廟中拜神。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邊的街道名也挺有意思,在並不愛吃饅頭的廣東,居然有條饅頭街。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中山市最南邊的一座古橋位於與珠海交界處的坦洲鎮新前進村枝埔,這座橋是中山古橋中最不好找的一座,哪怕是到了枝埔村也沒幾個人知道這座橋,必須問當地老者,橋離得比較近的一個地方叫做荔枝埔。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離開荔枝埔後,車還要沿著田邊小路開進一段路程,橋旁有座小電站。令人驚喜的是,橋邊居然有完整的文物保護牌,文物保護制度牌,還有永濟橋的簡介,看來這座古橋還沒有被遺忘。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永濟橋所在地也是水泥路的盡頭,旁邊全是農田和丘陵,除了附近村民,鮮有外人來到。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取名永濟橋的古橋很多,而這座我見過規模最小的永濟橋建於1911年,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年。橋長9.7米,橋拱東側刻有“永濟橋”三字。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橋已棄用,橋面鋪滿了枯枝落葉,我在想,一年之中,很可能都不會再有一位像我這樣專為尋訪這座古橋而來的人。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看完所有的18座古橋,中山還有一座近現代橋樑也不得不提,這就是經常被作為中山市標誌之一的岐江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說來這座橋樑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1949年前,民國20年(1931年),中山縣長楊子毅,下決心在岐江上修橋,並向全縣徵收建橋費,每畝耕地徵收二元,併為此事專門設立“民眾實業銀行”。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但工程僅進行了幾個月,只在天字碼頭(現中墾廣場與富華酒店兩岸)立了四個橋柱,後來因暴雨,洪水把橋墩衝歪了,就因資金不足,又以“工程阻塞河道交通”為由停工。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儘管後來修建岐江橋的事也一再被提及,但直到1951年1月1日,耗資2.17億元舊幣的岐江橋才首次建成通車。1976年,岐江橋第一次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和鋼結構結合的橋。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1984年,為解決岐江橋交通堵塞問題,市政府實施了擴寬工程,將橋面擴寬到19米,其中機動車道7米,兩側非機動車道各4米,人行道兩邊各2米,岐江橋變成了今天這幅模樣。2013年5月27日,岐江橋拆除重建,2014年7月5日,按原貌重建完成。


孫中山故鄉現存18座古橋


直至今日,岐江橋每天凌晨2時至4時都開橋一次,據說也是廣東全省唯一仍在使用的開合式鐵橋。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古橋,中國仍存數以千計的百年以上古橋,自古以來,修橋補路都是行善積德,不少古人以畢生精力和財富修成一座橋,橋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古橋覓跡將會繼續,在水網縱橫的長三角和珠三角,還有數不盡的古橋,在閩北浙南、桂北湘南的群山中,還散落著數以百計的精美廊橋,有機會繼續我的尋橋之旅,也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繼續關注,一起去發現古橋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