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評論」遭遇融資難的上市公司該不該救?

8月11日,銀保監會在官網首頁發佈《加強監管引領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指導銀行保險機構準確把握促進經濟增長與防控風險的關係,正確理解監管政策意圖,充分利用當前流動性充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的有利條件,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擴大對實體經濟融資支持。

此前,界面新聞的報道【深度】上市公司融資“生死劫”中描述,大量上市公司存在融資難現狀。

這種情況與以前相比是有不同的,以前只有小微企業,既不能通過直接融資渠道融資,也難以在間接渠道融資,是融資主體中的“困難戶”。如何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也是多年來被呼籲的一個命題。

2013年,浙江溫州等多地出現小微企業經營難,資金鍊斷裂,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開始受到重視。

但在此輪資金鍊出問題中,融資難的主體是上市公司。此次融資難背後的原因和宏觀經濟走勢關聯不大,而是在近一年多,中國金融嚴監管、金融去槓桿,股票二級市場熊市的大背景下發生。

就上市公司而言,原本融資有很多種金融工具,可以發行債券,可以公開發行公司債;也可以向特定對象發行私募債;也可以直接是借款,或股票質押、或信用貸款等等。

此輪上市公司資金緊張原因為多重因素疊加。從上市公司融資渠道看,上述傳統的融資渠道並不暢通。據記者調查,各融資渠道受影響如下:

1、定增新規,對定增規定嚴格。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定增項目虧損嚴重。

2、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新規。股價下跌,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嚴重。質押股票融資折扣大為降低。股權質押融資資金量大幅減少。

3、P2P爆雷,來源於互金平臺的上市公司信用貸資金減少,此渠道為違規操作。

4、私募基金的融資渠道也在收縮。資管新規明確,不允許私募股權基金“明股實債”。

5、近期債券違約潮中,銀行風控要求提高,主流只做“AA+”以上的債券。諸多民營上市公司發債難以評到“AA+”級。

6、銀行、信託、券商資管通道業務融資幾乎不能再做。

7、上市公司遭遇黑天鵝,引發資金方恐慌不再續借。資金鍊斷裂,瀕臨破產邊緣。

綜合看上述原因,目前上市公司融資難的局面,正是金融去槓桿,金融行業糾偏,各種去除以往不規範、風險累聚,刮骨療傷的帶來的必然結果。

上述多個融資渠道被堵,也是監管規範融資行為,去通道業務,清退影子銀行,消除金融風險隱患的必然後果。

據瞭解,還有更高的利率,甚至有信託公司開口要18%的利率;而短期拆借中利率竟然高達30%至40%。30%至40%的利率或是極端個案,在上市公司中不具有代表性,但卻是真實存在的情況。

央行規定,超過同檔次貸款利率4倍以上,就被界定為高利借貸行為。目前,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是4.35%。

比照上市公司上述融資成本可見,通過銀行融資8.5%的利率是基準利率的2倍;而通過互金違規融資,或信託主動管理的融資利率18%是基準利率的4倍;上述極端案例中40%的利率更是基準利率的8倍。

問及為何如此高成本的資金企業都敢借?企業方答,不借沒辦法,不得不借。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8年上半年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僅為6.51%。遠低於前述各種融資成本。如此融資如何持續?後續拿什麼來償還高額利息和本金?這是很大的問題。

如此,上市公司該不該救?該不該通過“放水”來釋放流動性?目前,A股近3500家上市公司,關係到財政稅收、GDP增長、就業。但宏觀經濟新常態期間,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動企業轉型,金融去槓桿,也都需要有陣痛。

過去掌管發審大權的證監會多名官員落馬,上市公司通過“關係”上市數量不在少數。上市後通過併購、圈錢套現成風。尤其是影視傳媒行業併購重組、再融資炒作概念;高送轉配合大股東減持、配合限售股解禁等,上市公司用諸多資本遊戲對股民“吸血”。

2017年上市公司大會上,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曾說:“有些上市公司沒有主營業務,董事長和總經理天天在外忽悠。還有的上市公司上市後大幅減持,空倉走人,吃相太難看。”

資本退潮、嚴監管、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上市公司也必將出現一輪洗牌。隨著證監會關於退市的規定的出臺,“更多的在路上”,這是市場人士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