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受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因素的影響,國內期貨市場上的各類農產品價格上漲明顯。由於中國對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等農作物,計劃同等對待的加徵25%的進口關稅,這讓國內主要的飼料原料,豆粕、菜粕的價格快速拉昇,同時也影響到玉米、大豆、豆油、菜油等期貨價格。
中美貿易戰所造成的中國農產品進口價格成本上升,還只是一個市場預期,畢竟具體的實施時間還沒確定,雙方更留存了極大的談判空間。因此資本市場上出現一些短暫的投機情緒實屬正常,投資者不必為短期內的價格上漲而過度擔憂。然而,我們也必須對整個農產品市場的現狀有所瞭解,從而明確未來對農產品價格變化的整體趨勢判斷。
首先是2018年春耕季,化肥的價格上漲明顯。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的各類化肥的價格普遍性的上漲15%——30%。如此突然的大幅上漲確實有些意外,但這也與國際原油價格在過去一年裡的持續上漲,以及中國在化工行業上的嚴格環保治理有直接關係。
化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環保支出很大,必然會將經營成本轉嫁到化肥商品上來,這就會在終端市場上直接影響到今年化肥的零售價格。
而在中國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是佔比最大的農業資料支出,特別是對一些種糧大戶來說。我們可以預測,今年的農藥價格也將因上述原因而出現明顯上漲。這兩大原材料價格上的漲,或者會改變一些農民的種植結構,或者會適度縮小種植面積,最終會反應到農產品價格上來,必然會呈現一定程度的價格上漲。
其次,中國過去幾年裡的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主要是因為中央政府在宏觀管理上的儲備糧戰略。由於過去幾十年裡的過度開墾,中國的矮山,溼地,林地等被大面積的開墾種糧,造成了中國生態環境的快速惡化。
而中國國家儲備糧卻連年激增,甚至出現陳華糧腐敗變質,被成庫倒掉的現象。過去十年裡,中國開始退耕還林,逐漸縮小低效種植耕地的面積,同時努力消化和倒換儲備糧,從而實現了國家來糧食儲備的合理配置。
這一效果是明顯的。如前年受玉米產品大增及儲備糧釋放,以及玉米高價收購政策取消等,出現了玉米價格大跌,但在去年僅一年時間,玉米零售價格就重新恢復到了種植盈利水平之上。而農產品價格在低迷調整之後,伴隨的下游飼料生產,畜牧養殖,肉禽蛋奶等農業副產品價格也有一定程度的上漲。如雞蛋的價格在過去的一年裡,就出現了較大的價格起伏。
再有,縱觀過去五年裡的農產品價格變化,整體是保持相對平穩的。米、面、油、肉、蛋、奶的價格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即使有些季節性的週期起伏,但總體看基本持平。5年前2元多可以買到大米,今天依然可以;5年前買到7元的豬肉,今天也是這個價格……。
可見,全球經濟復甦和貨幣超發的現實,在其它商業領域表現明顯,尤其是房地產行業,但唯獨在農產品市場保持不變,這不符合基本的經濟運行規律。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原油價格低迷,造成整個農產品的產業鏈條成本有一定的下降,從而彌補了人工、基礎改良、種子等方面的價格上漲因素。但自去年起,低迷的原油價格也有明顯上漲,因此,最終會推高農產品價格的。
還有就是中國當前的農村產業政策調整,規模化種植和綠色生態種植已經越來越成為主流。一方面還是要加大退耕護還林、還草的政策執行,將一些種植效率低的耕地解放出來,迴歸自然生態。
另一方面,農村也不再單一的以基本糧食作物為主要農業種植品種,而是加大對經濟作物,果蔬雜亂等高價格農產品的種植。這些都將影響到未來中國主要農產品的供給。
中美貿易戰還存不確定性,但根據統計調查,美國的農產品價格已經處於盈虧平衡點附近。即使沒有貿易戰關稅的影響,未來以美國農產品為代表的國際農產品價格也將是逐漸走高的。
因此,正是結合上述的分析判斷,我們認為中國農產品價格的上漲趨勢是一種必然,投資者和消費者要有預見性,做好投資管理規劃,不能逆勢違背客觀現實。
閱讀更多 肖磊看市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