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教育反思」中國英語教育誤入歧途

「教育反思」中國英語教育誤入歧途

最近和朋友聊起孩子學英語的事,發現很多年輕父母急切想讓孩子學好英語。我們年輕時也希望孩子學好英語,不過沒那麼迫切:孩子才上小學,有的是時間,慢慢學吧。現在不然,他們一個個列著架子要送孩子去海外上中學呢。

這種事我們年輕時想都不敢想,現在卻成了潮流,真可謂一瞬滄桑。不過,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解決。小學三年級開英語課,到小學畢業,一般孩子遠遠達不到出國學習的水平。按說,從三年級學到六年級,時間也不短了。可是,我們的英語教育方式很成問題。不妨看看大一新生的英語水平。他們都已學了六到十年英語,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基本上聽不懂,更不會說,只能藉助詞典勉強閱讀。大學再學兩年,考試壓力下,詞彙量增加不少,聽力只聽懂簡單對話,不會說也不會寫。

我們搞的是全民英語教育,幾乎人人都要學英語,考英語,一弄十年以上。進入職場後還要面臨資格考試、職稱考試等等。很多職業並不需要英語,這些年的精力和花費就為了一個名頭。在這同時,那些真需要英語的職業,應聘者卻普遍英語很弱。一家搞數控設備的企業計劃在美國搞銷售公司,要派兩個工程師過去負責技術支持,那麼多工程師竟無人敢報名。最終是讓英語翻譯陪同才敢去。這樣的事例恐怕比比皆是。

中印兩國不僅是人口大國,也是輸出技術人才的大國。發達國家充斥著中印兩國流出的技術骨幹,人們不由自主把兩國人做對比。論能力和勤勉,應該說不相上下。要論英語水平和文化適應性,我們就差得很遠。就算在國內工作也是如此。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印度則被稱為世界辦公室。發達國家的軟件外包和服務外包大都去了印度。除了體制原因,英語流暢應該也是重要因素。

那麼,我們的問題何在?要說清此問題,得從人類語言的本質說起。人類語言是伴隨人類進化而來。經過多少萬年的演變,語言能力已經是人類大腦的一部分,隨著基因一代代遺傳。一般兒童都可以自然而然學會母語,無需特意去教。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稱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能力。語言習得能力不能保持終生,一般會在十三、四歲後喪失。也就是說,從嬰兒到小學是語言習得的最佳時期。在這段時期,只要有適當語言環境,一般人都可以學會母語。如果是雙語環境,還可以同時學會兩種語言。這樣的人稱為雙語人(bilingual)。雙語人可以在兩種語言間不費力地切換,就像有兩種母語。

像印度、菲律賓和新加坡這樣的國家,英語只是官方語言,並非母語,如同香港。他們不搞大規模英語教育,但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從小學開始就直接用英語上課。在香港,孩子可以選擇去中文學校或英文學校,這就決定了今後的發展方向。印度、菲律賓和新加坡也是如此,只是上英文學校的比例更大。

這種教育方式為小學生提供了類似母語的英語習得環境。他們一進校就要在課上課下使用英語,包括聽說讀寫。如果學齡前未接觸過英語,肯定要有一段適應過程。一般半年左右可以聽懂英語,一年左右可以用英語交流。小學畢業時,大都能熟練運用英語,熟練程度遠超過我們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論知識和詞彙量,他們掌握得不多,畢竟還是些孩子。但他們是在通過英語學習各科知識,英語能力和知識融為一體,從而熟練掌握了核心英語,成為雙語人。今後哪怕是脫離學校環境,他們也能借助音像資料和書本繼續自學英語,並達到很高水平,正如我們的小學畢業生大都有能力自學漢語一樣。

中國的英語教育始於晚清,主要由西方人辦的教會學校承擔。到民國時,教會學校遍佈全國,很多都是外籍教師直接用英語授課。官辦和民辦學校也很重視英語教育,但直接用英語授課不多。到五十年代,英語被俄語取代。初中開始學俄語,全部採用間接教學法,即國人很熟悉的語法和單詞教學法。六十年代中蘇交惡後恢復英語教育,那種間接教學法被移植過來,成了標準方法,並延續至今。

改革開放後,英語教育做了一些改進。一是在有條件的地方把英語課提前到小學三年級;二是增加聽說練習;三是聘請外教,直接用英語教學。由於聘外教要支付高額工資,主要限於大學外語、外貿和外交這類專業。隨著經濟發展,外籍教師薪水與國人逐漸接近,外教也進入中小學,但數量很少,遠不足以在中小學推行直接英語授課。只有大城市的國際學校採用英語授課,學生都是外籍人士子女和國內富家子女,一般平民不敢問津。

我們這種英語教育培養出大批英語學習者,卻出不來雙語人。大部分外語專業畢業生也不是雙語人。英語專業雖然用英語授課,但學生早已過最佳語言習得期,無法像孩子那樣自然學會英語,只能靠大量練習來彌補。就算最聰明最用功的學生也難以達到雙語人水平。我女兒高中畢業後去的加拿大,已在加學習工作十一年,比起在加的中國同學來英語也算佼佼者,但也稱不上雙語人。大陸去的華人普遍如此。他們不能像加拿大本地人那樣輕鬆聽懂各種古怪發音,不能如同母語那樣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能用英語來寫文學作品,因為不熟悉那些細微末節雅俗兼有的表達方式。很多需要較高語言能力的工作印度裔可以做,大陸華人做不了。這正是雙語人和語言學習者的差距。

「教育反思」中國英語教育誤入歧途

我們的英語教育付出巨大代價,卻效果不佳,實在不應該。關鍵失誤是放過了小學的最佳語言習得期,未直接採用英語授課。為何大城市的國際學校可以用英語授課,普通學校包括普通民辦學校卻不可以?這應該不是成本問題。很多民辦學校收費也不低,足以聘請外籍教師任教。再說,英語學校或英語授課班並非鋪開來辦,只不過讓有需求的家長和學生多一種選擇。最大障礙應該是意識形態、既得利益和難以改變的積習。就算提出這種建議,恐怕還會被人罵作賣國賊呢。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是世界走向中國,如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需要大批有志向有能力又可借英語在世界暢行無阻的人才。千載沉浮迢迢去,一覽斜陽無數山。未來之路充滿期待,卻非坦途。但願我們的教育事業能少一點波折,子孫能多一點幸福。

來自劉桓中博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