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不毛之地的荒岗到青山如黛,西宁实现了生态逆袭——南北两山的森林覆盖率由7.2%提高到79%,彻底改写了“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的历史。而这正是西宁人敢向荒山要绿色的倔劲儿,造就了今天南北两山的满目葱茏。

40年前的西宁南北两山,植被稀少,春天风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让西宁的百姓饱受风沙之苦。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副主任常黎民告诉记者:当时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环境是相当恶劣的,经常到夏秋两季的时候是风沙满天飞,有一句俗语叫“青海的山上不长草,风吹沙飞无鸟影”,而且在夏季雨季来临的时候,两山的泥石流经常漫流到城市的周边,所以说环境是非常的差。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为遏制风沙、改善生态,1989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成立青海省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并整合各方力量,推行责任分区,将宜林地划分成块,直接下达绿化任务到省级部门单位,着力打造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润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为有效推进两山绿化工程开展,省政府还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参与两山的绿化单位和个人可享有林地权属,建设项目可享受减税和造林育苗补助.......一时间,南北两山人潮涌动,义务植树的身影随处可见。许多单位为完成好造林绿化工作,专门成立绿化部门,下拨专项资金、安排专人负责,保证高质量完成绿化任务。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如果说第一次进军南北两山,是西宁生态建设的“关键牌”,那么第二次进军,就是西宁市打出的一张“制胜牌”。2005年,西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宁市南山绿化指挥部,开始了以南山为主的新一轮造林绿化——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工程的启动,逐步壮大了造林绿化的队伍。省、市两级共168个责任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相继划分绿化承包责任区117个。随着工程的推进,高标准工程造林成为主导,借助专业队伍力量,围攻两山难啃的硬骨头,保证任务进程和造林成效。

如今沿着蜿蜒的小路在南北两山上行走,苍翠的油松,吐绿的杨树,时近时远。在深绿与浅绿的相互映衬下,处处生机盎然。而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南北两山实现全绿化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西宁平均海拔2300米,高原造林成活率相对要低,加之高寒、干旱等恶劣天气,更是难上加难。干旱缺水成为制约南北两山绿化的主要因素,解决缺水是首要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林业部门总结出一套经验:“造林工程与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同时规划,在完成当年造林任务后,提前为第二年造林区域修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由泵站、蓄水池、输水管道等设施组成的覆盖整个造林区的灌溉网络。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2014年,西宁市开始第三次进军荒山,而这一次目标并非单指南北两山,而是从南北两山向三县纵向延伸。通过调查摸底,编制了《西宁地区南北山三年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计划用6年时间,将西宁通向三个县城主要通道两侧的宜林荒山进行全面绿化。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南北山的变化,使得西宁降雨量明显增多,狂风、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登山、徒步的市民也是明显增多。南北山不仅绿了,也更加亲民了,让西宁人充分享受到了南北山的绿化成果。南山公园绿化人员程刚说:“原先南山公园立地条件比较差,经过几代林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原先的荒山变成现在满山的郁郁葱葱,广大市民也感受到了绿色生态给他们带来的福祉。”

从1989年至今,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西宁南北山绿化总面积达到了51.57万亩。在西宁绿色颜值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在改革不断驱动、开放不断深化的征程上,西宁城市形象、城市品质日益提升,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迈入新时代,绿色已成为了西宁的城市底色,成为了西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更成为了西宁这座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城市一张靓丽的名片。(夏都零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