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南北山綠化:建設綠色高地 共享綠色福祉

改革開放40年來,從不毛之地的荒崗到青山如黛,西寧實現了生態逆襲——南北兩山的森林覆蓋率由7.2%提高到79%,徹底改寫了“風吹沙飛無鳥影,下雨泥石落西寧”的歷史。而這正是西寧人敢向荒山要綠色的倔勁兒,造就了今天南北兩山的滿目蔥蘢。

40年前的西寧南北兩山,植被稀少,春天風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頻發,自然環境惡劣,讓西寧的百姓飽受風沙之苦。西寧市南山綠化指揮部專職副主任常黎民告訴記者:當時的植被覆蓋率非常低,環境是相當惡劣的,經常到夏秋兩季的時候是風沙滿天飛,有一句俗語叫“青海的山上不長草,風吹沙飛無鳥影”,而且在夏季雨季來臨的時候,兩山的泥石流經常漫流到城市的周邊,所以說環境是非常的差。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為遏制風沙、改善生態,1989年,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決定綠化西寧南北兩山,成立青海省南北山綠化指揮部,並整合各方力量,推行責任分區,將宜林地劃分成塊,直接下達綠化任務到省級部門單位,著力打造被譽為西寧“造肺工程、潤肺工程”的南北山綠化工程。為有效推進兩山綠化工程開展,省政府還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參與兩山的綠化單位和個人可享有林地權屬,建設項目可享受減稅和造林育苗補助.......一時間,南北兩山人潮湧動,義務植樹的身影隨處可見。許多單位為完成好造林綠化工作,專門成立綠化部門,下撥專項資金、安排專人負責,保證高質量完成綠化任務。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如果說第一次進軍南北兩山,是西寧生態建設的“關鍵牌”,那麼第二次進軍,就是西寧市打出的一張“制勝牌”。2005年,西寧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西寧市南山綠化指揮部,開始了以南山為主的新一輪造林綠化——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工程。大南山生態綠色屏障工程的啟動,逐步壯大了造林綠化的隊伍。省、市兩級共168個責任單位和個人參與其中,相繼劃分綠化承包責任區117個。隨著工程的推進,高標準工程造林成為主導,藉助專業隊伍力量,圍攻兩山難啃的硬骨頭,保證任務進程和造林成效。

如今沿著蜿蜒的小路在南北兩山上行走,蒼翠的油松,吐綠的楊樹,時近時遠。在深綠與淺綠的相互映襯下,處處生機盎然。而在當時很多人看來,南北兩山實現全綠化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西寧平均海拔2300米,高原造林成活率相對要低,加之高寒、乾旱等惡劣天氣,更是難上加難。乾旱缺水成為制約南北兩山綠化的主要因素,解決缺水是首要問題。經過多年的摸索,林業部門總結出一套經驗:“造林工程與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同時規劃,在完成當年造林任務後,提前為第二年造林區域修建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目前,南北兩山已建成由泵站、蓄水池、輸水管道等設施組成的覆蓋整個造林區的灌溉網絡。

南北山绿化:建设绿色高地 共享绿色福祉

2014年,西寧市開始第三次進軍荒山,而這一次目標並非單指南北兩山,而是從南北兩山向三縣縱向延伸。通過調查摸底,編制了《西寧地區南北山三年期綠化工程總體規劃》,計劃用6年時間,將西寧通向三個縣城主要通道兩側的宜林荒山進行全面綠化。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南北山的變化,使得西寧降雨量明顯增多,狂風、沙塵暴天氣明顯減少,登山、徒步的市民也是明顯增多。南北山不僅綠了,也更加親民了,讓西寧人充分享受到了南北山的綠化成果。南山公園綠化人員程剛說:“原先南山公園立地條件比較差,經過幾代林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綠化覆蓋率達到了80%以上,原先的荒山變成現在滿山的鬱鬱蔥蔥,廣大市民也感受到了綠色生態給他們帶來的福祉。”

從1989年至今,通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西寧南北山綠化總面積達到了51.57萬畝。在西寧綠色顏值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在改革不斷驅動、開放不斷深化的征程上,西寧城市形象、城市品質日益提升,先後獲得了“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榮譽稱號。邁入新時代,綠色已成為了西寧的城市底色,成為了西寧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實現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的新優勢,更成為了西寧這座地處青藏高原、高寒地區城市一張靚麗的名片。(夏都零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