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三生萬象」教育行業平臺乍現

「三生萬象」教育行業平臺乍現

翼鷗教育創始人宋軍波

5月18日,[三生萬象]藍象資本三週年年會上藍象營顧問、翼鷗教育創始人宋軍波先生分享了題為《平臺乍現》的精彩分享。

宋軍波在教育行業數十年,成立翼鷗教育前曾創辦在線教育服務品牌“義方教育”。教育行業著名天使投資人,曾投資一對一輔導品牌學大教育。

翼鷗教育成立於2014年9月,核心產品為在線直播底層工具“ClassIn 在線教室”,提供班課在線教學解決方案。翼鷗教育先後獲得好未來、ATA、新東方在線三輪投資,2017年3月6日宣佈完成近億元 A+ 輪融資。

宋軍波表示,平臺乍現是他對過去半年的所見與思索的提煉,這個想法甚至推翻了半年前自己大談教育沒有平臺的判斷。這樣的轉變來自切切實實的數據增長,以及他觀察到的教育行業中一些非常重要的變化。

「三生万象」教育行业平台乍现

為什麼教育做平臺,以前是個“騙局”:

  • 1.教育產品/服務交易頻次太低,三個月一次。

  • 2.教育領域品類太少:學科教育只有九個品類,K12 機構幾乎是純粹競爭關係。

  • 3.教育產品定義不清晰: 決策週期長、機會成本高。

  • 4.買方和賣方之間對於產品的理解差異太大;教育產品無法點評,所以無法產生推薦式營銷。

「三生万象」教育行业平台乍现

但是在線教育的發展速度超出我們想象:

  • 1.GMV 在變化——由“湖”到“海” :我們錯誤地用培訓代替了教育,用K12代替了全領域。

  • 2.C 端的用戶習慣在變化:接受在線教育——首選在線形態;教學日趨重度——混和式教學形態;家長難侍候——高端迷惘,低端下沉。

  • 3.“雲端”技術底層快速進步:技術會引發“維度”的變化,那是一個全新世界。

  • 4.跨!海!而!來!:教育行業的跨界,根本不是我們想象的巨頭滲入到教育行業的跨界。

宋軍波:今天所談的,是過去半年的一些思索,與行業的主流觀點完全不同。翼鷗是個比較特殊的創業公司,我們開發設計產品名為 ClassIn,它在互動性、功能性上跟之前世界上任何一款產品長的都太不一樣。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題也是這樣,我取個名字:平臺乍現。

在過去的幾年裡,很多做平臺的公司都失敗了。百度傳課、騰訊課堂、100教育、淘寶教育、也有融到巨資的創業公司。也許業務部門或者創業公司還在,但是,平臺已經不是熱門話題了。似乎行業公認:教育不可能有平臺。

這個時刻,我們突然提出“平臺乍現”這個觀點,再次體現了翼鷗教育的“獨特性”。與大家比較坦誠地講說,在我的內心:五年之後,教育平臺一定會浮現。

教育做平臺,以前是個“騙局”

過去我們認為教育不存在平臺,因為四個點:

  • 第一,教育產品/服務交易頻次太低,三個月一次。

  • 第二,教育領域品類太少。K12 領域裡,所有的參與者都可能存在競爭關係,這是一個很糟糕的情況。線下的飯店是有集群的;服裝店一條小黑裙可能有50多款。但是教培行業只有9個學科,且在9個品類之間,大多數機構是多學科運營,所以他們相互之間幾乎全部是競爭關係。

  • 第三,教育產品的定義不清晰。我跟一位阿里的電商前輩聊,他告訴我,阿里在做教育平臺時,遇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教育產品的定義問題。不知道賣的是什麼,怎麼去描述這個教育產品。 產品、課程、結構,描述起來太複雜。如果描述過於精細,會導致家長決策週期長,增加機會成本。

  • 第四,賣方對於教育產品或者服務預期有極大差異,大部分服務的效果難以衡量,所以賣方無法進行標準化點評,無法產生推薦式營銷。

在線教育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

下圖是 ClassIn 的後臺數據, 左邊是日活。從2017年1月1號到昨天,中間凹下去的地方是節假日, 凸出來幾乎都是週六,常態月增長率保證在20%左右,而且在加速;右邊是 ClassIn 後臺註冊的機構數,因為我們初始化兩次 crm 系統的數據,所以右邊的圖不太準確,但是一樣可以看出加速增長的趨勢。

4月份,在翼鷗後臺註冊的機構數量達240家。我覺得翼鷗後臺的註冊流程非常難用,有需要上傳營業執照等約束,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有240家機構註冊。

「三生万象」教育行业平台乍现

所以,在線教育的發展速度超出我們想象。

  • 第一,GMV(網站成交金額)在變化,這是由湖向海的時代。

湖裡是開不出航空母艦的,但是海里面一定會開出航空母艦。 在原來 YY 教育的時候,GMV 大概是200億,但是今天已經是千億級別了。而且我認為,未來會是10萬億級別的市場。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裡,是可以開出不止一艘航空母艦的。

  • 第二,C 端用戶的習慣在變化。通過我的一些觀察,我發現三個趨勢:

1.用戶已接受在線教育,甚至會考慮首選在線。 一年前的少兒英語領域,北京部分家長都是在線上線下之間比較選擇,現在部分家長們已經是在線機構之間選擇了。

2.教學服務的日趨重度化。 教育的創業公司一定要記住,不要輕易把產品標準化,這是個在線教育的服務日趨重度的時期,對老師的依賴是在強化而不是在減弱。學而思培優業務,很多年前的家長社群服務就非常重。在線教育機構如果還停留在“演講”教學的場景中,不加重服務, 不注重提升教學效果,幻想著標準化提高產能,無法實現的用戶存留。

3.家長越來越難伺候。一、二線的家長被各種概念忽悠的有點選擇障礙了,但是在線教育對三、四線城市的家長來講還是新事物, 還屬於嚐鮮期,按目前的各大機構市場推進速度,估計很快也會選擇障礙了。C 端用戶的變化趨勢,只能給大家做參考,因為這個行業發展速度太快了,可能一年後就不是這個趨勢了,所以大家要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關注家長群體的行為。

  • 第三,雲端底層技術在快速進步。

騰訊用8年完成了協同文檔編輯工具,馬化騰秀了朋友圈;微軟做 office365,一萬個程序員,做了三年。翼鷗一個程序猿用一個月做了一個簡單的。為什麼做這個呢?因為這是作文、寫作的核心底層工具,沒有這個協同文本編輯的底層工具,教、學、練、測四個環節都不完整。我認為,在線教育的底層工具基本齊備,不過還非常不完善,目前散落在不同公司的手裡,需要點時間慢慢整合。

  • 第四,跨海而來。

昨天今日頭條入局在線一對一,騰訊在加大企鵝輔導業務投入,美團有教育板塊,還有網易有道,他們都是巨頭,跨海而來,他們甚至會深入腹地,進入到 B2C 市場。

教育行業的跨界,根本不是我們想象的巨頭滲入到教育行業的跨界。

這是一次教育與培訓之間的大跨界,知識付費與教學服務的大跨界,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大跨界,國內國外的大跨界。我們想想電商剛啟動時的狀態,再看現在的 OMO,就會明白在線教育將會是多大的跨界了。

綜合上面的觀察,當我看到這個變化的時候,我認為:以前,我們錯誤地用培訓代替了教育,用 K12 代替了全領域。人們以前對平臺是否成立的假設,是基於培訓行業提出的,但教育行業遠比培訓行業大。

「三生万象」教育行业平台乍现「三生万象」教育行业平台乍现

1.在線教育是融合性的生態,教育領域的品類遠不止9個學科品類,還有素質教育和能力素養、企業培訓等品類。

2.頻次判斷是錯誤的。當教育領域的品類非常多的時候,用戶購買的頻次比我們預想的高。因為用戶在得到、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平臺上的交易頻次很高,在用戶心裡,只要內容品質好,在喜馬拉雅購買的內容和在教育平臺購買服務,是同一個維度裡的交易。我們應該用知識付費的頻度定義教育平臺的頻度。

3.技術會引發“維度”的變化,那是一個全新世界!英國人發明了坦克之後,工業領先的法國造出了當時最好的坦克,將坦克放在陣地上當做移動的大炮用。德國人怎麼用?德國人將坦克直接做成裝甲師,這是全新的打法,全新的格局。

當技術突破維度的時候,你所組合出來的產品可能和原來的設想完全不一樣。當技術突破到了物理空間的限制,個人可以隨時可以聯接全球的教育資源,這已經不簡單的是將傳統的校外培訓與公立教育在線化問題了,這是如何建立一個全新世界的問題。近程交易變為遠程交易,會重構出不在我們想象中的全新的教育服務產品,產生很多新業態。

4.當維度產生變化時,各種底層工具逐漸普及,也就意味著數據化程度提高,服務性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現在產品迭代日益標準化,底層技術標準化。這不是由我們決定的,是大勢。服務產品的標準化,便可以構建推薦機制。

我與大家分享一些案例,希望大家可以更好理解上面四點。

第一個項目,我認為是中國在線教育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個項目。項目創始人是一個支教多年的南開畢業生。她在一個縣城高中支教三年,縣城高中就是那種被拋棄的高中,但是她帶出了8個考上一本的學生。

支教經歷告訴她:縣城中學裡的孩子,沒有職業夢想,這熄滅了他們的求學熱情。所以,她希望通過在線的方式,告訴中國縣城中學的孩子們,那些九成考不上大學的學生們,什麼是廚師?什麼是快遞員?什麼是特種兵?什麼是程序員?也許你考不上大學,但是你一樣可以有一份職業的夢想。

於是她創辦了途夢,一個公益平臺。形態很簡單,尋找到各行各業的志願者,比如藍象餐廳的領班、新東方的老師、醫院的護士等、阿里的廚師、酒吧的駐唱、順豐的金牌快遞,這些志願者們通過直播互動的方式,告訴中國的高中生們自己的工作究竟是怎樣的,為全中國的中學生展示該職業最真實的現狀,提供職業指導課程。

因為 ClassIn 平臺可以實現實時互動,而且不需要任何硬件安裝,所以所有的學校可馬上啟用。 孩子們上課時積極踴躍的神態,以及課後寫下的職業感言,讓我非常感動。途夢,途中有夢,給縣城的孩子們送去了一份夢想。

途夢成立才一年半,發展速度驚人,個別省級教委和市級教委再主動找塗夢,希望能夠將途夢的平臺,接入到整個省份的中學。市場的需求量太大了,遠遠超出了途夢的團隊能力。

途夢這個項目,根本就不存在我們原有 K12 的思維裡,跳出了培訓行業。當技術突破了維度的時候,所構建出來的東西,並不存在我們原有的場景中。

第二個項目,是針對中小學生的跨學科PBL選修課平臺,為公立校的孩子們開設各種 STEM 課程,聘請各路科學家與職業人士,給孩子們展示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

這個項目的創意很好,比如說給北京的孩子開設植物課程,就聘請植物學家給孩子們上課。比如大壯(藍象資本投資總監)也可以在平臺上開設《如何做產品經理》一課。 從一年級到高三,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開設不同的項目。

但是這樣的項目,現在難被國內市場接受,還需要一些時間,用戶的自主學習習慣還需要時間培養。未來,這會是平臺級的項目,因為它遵循了教育的本質,方向是對的。美國有類似的項目,中國也一定會有。我認為,這樣的 PBL學習平臺,未來會改變中國教育。

第三個項目,是一個搭建針對企業內訓的 SaaS+ 講師庫的平臺。我自己管過重型工業企業,也創業過,我清楚的知道:企業的 CEO 接受培訓是偽需求,企業的 CEO 做員工培訓,是剛性需求。

對於 CEO 們,企業內訓中最頭疼的是無法衡量培訓的實際效果,無法安排培訓時間,安排講師資源。但是在線化可以把這些問題解決掉。翼鷗企業內訓,已經全部都在 ClassIn 上完成。CEO 或者管理層可以隨時查看每個接受培訓的員工內訓效果,在課堂上舉了幾次手,如何答題等。現在我們公司內訓已經也有鯨打卡作業環節了,真狠啊!

平臺路徑:打鐵還要自身硬!

初創企業不要輕易走平臺創業的路徑。

平臺最核心的是賦能。什麼叫賦能?賦能是自己要真的比別人有能力,要比B2C 更懂 B2C 的 C2C,比寶媽更懂焦慮,比名師更懂教學,比新東方更懂英語教學,比好未來更懂數學教學,才可能給別人賦能。

我不建議早期的教育創業者做平臺型創業公司,原因在於目前所需要的底層技術開發還不成熟,其中一些必備的工具也還未完善,C 端用戶的習慣正在變化,但還未達到成熟期。GMV 的量級正在變大,但也未達到一個足夠量級。

而且,我上面提到的幾個案例,都是大跨界的項目,完全不在我們熟悉的培訓市場範圍內,也都是要解決“教育”而非“培訓”的痛點問題的項目。平臺型企業的創始人應該是有韌性,充滿激情和動力但是功利性不強的,且做好了這件事長跑10-20年的準備。初創公司在不具備大量的資金和完備的技術時,通常熬不過五年,所以建議大家要腳踏實地的思考和行動,真正解決教育中的痛點。

我最後說一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翻譯一下,就是夢想還是要有,萬一實現了呢。今天只是給大家提供新思路,不是忽悠大家去做平臺。但是,新的思維模型,新的行業現象,大家也要更多的去思索,去觀察。翼鷗也會與藍象一起,經常給大家分享我們觀察到的行業新現象,以及對新現象的思索。做為一家做底層的公司,未來十年依舊是做好底層,支持大家創業,支持各種平臺的誕生。

本文轉自藍象營。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