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美食地图推荐理由 小巷深处的美味----罈肉馆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罈肉馆

很多老道外小吃、小馆都是自家人经营,多到一家人齐上阵,少也是父子、母女、或兄弟、姐妹。这种传统早在民国时就有了,很多闯关东到哈尔滨的“关里人”为了谋生,先是投奔老乡,稍后稳定了,有手艺的就召集家人、亲戚开起了小饭馆。解放后,这些自家人经营的小馆经过公私合营或消失或合并,直到改革开放,私营小馆才开始复苏,很多解放前从事餐饮业的老人又带着家人重拾旧业。现在老道外除了那些有历史、有渊源的小馆外,更多的是八、九十年代所开的小馆,虽然祖上没开过饭店或者从事过餐饮业,手艺却也是家传的,家里老人有让人称道的拿手菜,开店后就成了镇店特色。这些有特色的小店散步在老道外的街巷里,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和品尝它的风味。南九道街上的坛肉馆就是这样一家。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特色小店

(图为店主李英琴女士)南九道街是条小街,街上饭店不多,靠近丰润街的坛肉馆是街上的老店,算起来已经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了。1989年,当时刚30岁出头的老板娘李英琴和和丈夫商永峰、婆婆冯树清开起了这家小店,在现址对面的一处小平房里,只有20多平米。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锅里炖的咕咕响的罈肉,看着就留口水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色泽诱人、五花三层的老式罈肉

俗话说“吃在道外”,道外人不仅爱吃、会吃,还会做。坛肉馆的坛肉、酱猪手、酱骨架就是传自婆婆冯树清的拿手菜。对于进店必点的招牌菜坛肉,李英琴介绍说,其实并没有什么花哨的做法,就是将肉切成四方小块,用清水焯一下去味,再放入简单的调味料炒一下,加水焖2个小时。虽然工艺步骤简单,但是对时间火候的掌握却是非常严格。再有就是特色的猪手,老道外不乏有名的猪手,能够在老道外这样一个美食云集的地方干出名堂,口味可见一斑!坛肉馆的猪手颜色不重,汤汁清凉,软糯而不失劲道,形成了自己的风味也打出了自己的名气。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现在的坛肉馆是由老板娘李英琴和侄女等人在打理,每天即使过了饭口,店里的人依旧也是络绎不绝。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坛肉馆创店时只有六道菜,除了这三个特色肉菜外,还有炝土豆丝、花生米、腐竹这三个炝菜。砂锅是后来增加的,常年供应的只有丸子豆腐砂锅。酸菜砂锅只有冬天才有,坛肉馆每年秋天都要在地下室里按传统方法腌渍10多缸酸菜,台湾一个旅游节目还专门拍摄播出过。

「探店→哈尔滨」第60期:罈肉馆:小巷深处的美味

罈肉馆旧址

2006年坛肉馆搬到现址,虽然只是一道之隔,但环境改善了不少,店堂虽不大,但明亮洁净,特色风味也一直保持了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