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日前,在國家科技部對外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共164家。

其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有9家新能源整車及動力電池領域的企業進入獨角獸名單,分別是寧德時代、威馬汽車、蔚來汽車、北汽新能源、奇點汽車、銀隆新能源、小鵬汽車、知豆汽車、時空電動。

值得注意的是,威馬汽車憑藉50億美元估值位列2017年中國獨角獸榜單第18名,並列新造車企業第1名。事實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取得國家新能源汽車資質的車企多達十五家,而在排隊等待審核的企業多達幾十家。

那麼,威馬汽車為何在眾多新造車企業脫穎而出中成了“獨角獸”?

自建工廠掌握自身“命門”

眾所周知,如今各大造車新勢力都被網友扣上“PPT造車”的大帽子,無論是出於是對陌生事物的謹慎還是觀望,造車新勢力似乎都處於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不過,威馬卻是一股清流。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據威馬官方透露,自2017年12月11日亮相以來,威馬EX5在63天內訂單便已突破了一萬臺,吸引了用戶的極大關注,關鍵的是,它具體的配置、價格直至今日都還未曾曝光。

事實上,不同於很多新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傾向於選擇的代工模式,威馬汽車認為自建工廠可以自主掌控制造技術、產品質量、供應鏈等一系列關鍵點。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表示,“如果選擇代工生產,我會天天睡不著覺”。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據瞭解,位於溫州的威馬新能源汽車智能產業園自2016年11月末開工至今,在經歷16個月、492天的建造後,實現了生產線全面貫通。作為國內新造車企業中首個自主建成投產的智能化整車工廠,也意味著威馬汽車率先拉開了產品真正量產化的序幕。

據瞭解,目前該工廠也已經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這一資質是威馬汽車通過控股中順汽車並將資質轉移至溫州工廠的方式而獲得。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值得一提的是,該智能工廠還可實現高度的客製化,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實時的安排生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2M”模式,其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將配置資源合理化。

區別於傳統整車工廠造車思路,威馬從零開始重構訂單及製造體系,全面圍繞用戶需求佈局,確保用戶對車輛配置擁有更大選擇餘地。工廠依據全球領先的智能化、數字化標準建造,數字化投入達到行業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與包括博世、西門子、SAP、杜爾、發那科、庫卡等世界領先的供應商合作,引入大量先進的機器人技術、智能化控制系統,並構築了先進的數據系統,對整體工廠運行進行實時調配,提早預留出了軟、硬件升級空間。

對於傳統車企來說,動輒百萬的產量都不在話下,背後成熟的體系和大量的工廠是支撐它們的重要因素,而對於造出新勢力來講,自建工廠就相當於自己掌握了自己“命門”。

大眾“用得起”的智能電動車

如果以國家對新造車勢力的態度為分界點,那麼從對新能源汽車企業開放資質、鼓勵造車新勢力進入到如今凍結、停止資質審批,這場聲勢浩大的造車運動無疑已經提前進入了下半場。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截至目前,已有多家新造車企業推出了“準量產版車型”,包括蔚來ES8、前途K50、奇點iS6、雲度π3和π1、小鵬Beta 版等,而威馬汽車首臺量產車EX5試裝車也於3月28日在溫州工廠正式下線。

可以看到,下半場開始,造車新勢力大都亮出了自己的產品,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從理念設想逐步轉向在產品和服務上真刀真槍的較量。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回到產品本身,不同於蔚來首款車型ES8的高端定位,威馬EX5面向的用戶是普通大眾。沈暉曾在多個場合表示:“科技的偉大不是超級,而是普及。威馬要打造起步價位於20萬元區間,大眾用得起、用得爽的國民智能電動車,服務更廣大的用戶。”

據目前公佈的消息,威馬EX5定位於緊湊型SUV,等速路況續航里程達600公里,而綜合路況續航里程為450公里,預計價格在20萬元左右,如果續航里程的認證一旦通過,那麼威馬EX5將獲得5萬元的續航補貼,最終售價就會降到15萬,還是擁有不錯的競爭力。

其次,威馬EX5將採用諸多創新的交互方式,例如將搭載車窗智能交互、旋轉式智能觸控大屏、動態logo等創新科技,再結合“威馬ID”用戶系統,可以實現從人到車和服務的高效率數據綁定,使用戶在不同的威馬終端及業務環節中,擁有一致性的智能化產品體驗。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此外,在銷售與服務方面,威馬汽車四大銷售、服務渠道也將同步展開,具體來說:

第一,體驗店,類似於升級版的4S店,目前已在上海、南京和成都做好準備。第二,大型交互中心,這也是威馬銷售的核心渠道,通過與每個城市智行合夥人進行合作,交互、充電、服務中心的多方位全面佈局。第三,微小型服務站,根據每個城市保有量的不同,來建設不同程度、密度的服務站,來確保車主和潛在車主的體驗。第四,小型維修站,這也是目前電動車的市場的一大痛點,很多消費者依舊對電動車的安全、電池問題表示擔憂,而大量維修站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據威馬官方透露,從今年開始,每年將至少推出一款高品質主流智能電動車型。

百舸爭流,未來威馬勝算幾何?

正如前文所述,下半場開始,造車新勢力大都亮出了自己的產品,相互之間的競爭也從理念設想逐步轉向在產品和服務上真刀真槍的較量。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換句話說,更大挑戰或許才剛剛開始。未來新車的研發與生產,包括這些量產新車能否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質量能不能得到保障,以及後續的市場營銷與品牌打造、服務體系的建立等,當然還有更多的細節,這都決定著這些企業未來能不能走的更遠。

畢竟,量產只是第一步,能否經受住市場的搏殺,才是未來能否存活下來的關鍵。


汽車科技觀察,由跨界科技媒體人申耀(微信號:shenyao)創辦、擁有中美兩地10萬公里公路自駕遊經驗老司機,在各大自媒體平臺擁有專欄,致力於汽車科技行業的觀察和思考,在這裡讀懂汽車,看懂科技。

【觀察】造車運動下半場:威馬汽車為何成了“獨角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