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正史,三國志中姜維為何要強攻狄道?

後十八年,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

姜維與夏侯霸在洮西大破魏國雍州刺史王經,魏國隴西守軍幾乎全軍覆沒,損失數萬,王經奮力殺出重圍,退守狄道城。退入狄道以後,王經清點兵馬,只剩下不到萬人,姜維大軍將狄道城圍困得水洩不通,王經只好向朝廷求援。此時魏國朝廷震驚不已,冊封鄧艾為安西將軍,讓他率軍協助徵西將軍陳泰救援狄道,另外,又讓太尉司馬孚率領一支後續部隊,為對抗姜維,出動三大名將,可見洮西之戰給魏國帶來的震撼。

若維以戰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累谷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征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維以乘勝之兵,搓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三國志

陳泰認為姜維在洮西擊潰王經以後,應該會乘勝向東進軍,佔據糧草眾多的櫟陽城,然後分兵去招納當地的少數民族,收攏投降的軍民,最後發出檄文,勸說隴西,天水,南安,廣魏四郡太守投降,這樣一來,既擴充了兵員,又兵不血刃奪取隴西各郡。假如姜維這樣做,隴西地區恐怕真的非魏國所有,這是陳泰最擔心的。

正史,三國志中姜維為何要強攻狄道?

但是姜維卻沒有乘勝東進,沒有派兵收降,也沒有及時聯絡羌人,更沒有發出檄文,而是選擇了圍攻狄道城,狄道城易守難攻,姜維一時半會根本無法攻克,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隨著時間的推移,因為之前大捷而暴漲的士氣因狄道城的久攻不克又降低下來了。攻方所承受的代價又要多於守方,死磕狄道對孤軍深入的姜維十分不利。

事出反常必有妖,姜維的軍事才能不可小窺,應該非常清楚後勤補給一直是蜀軍最大的軟肋,為什麼姜維非得強攻狄道城呢?莫非狄道城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可是姜維在之前就佔據過一次狄道城,最終卻不戰而退,只是遷移民眾班師:

復出隴西,守狄道長李簡舉城降,進圍襄武,與魏將徐質交鋒,斬首破敵,魏軍敗退。維乘勝多所降下,拔河關、狄道、臨洮三縣民還。——三國志

姜維曾經主動放棄過狄道,足以證明狄道城並非必須奪取的戰略要地,那麼姜維要死磕狄道,還有另一種可能——圍城打援,即通過對狄道的包圍吸引魏軍支援,再一舉擊潰魏軍,從而徹底消滅魏國在西線的軍事力量。

正史,三國志中姜維為何要強攻狄道?

諸葛亮、姜維北伐,雖然說整體上損失是低於魏國的,但都未能動搖魏國國本,魏國國力遠遠強於蜀漢,擁兵數十萬,蜀漢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要想擊敗魏國,僅僅靠取得一次洮西之戰是遠遠不夠的,即使奪取隴西諸郡也是遠遠不夠的,魏國家大業大,即使魏軍損失數萬人,對魏國來說只能說是小損失,能夠在短期內恢復過來。

姜維手上的北伐軍不過五萬,即使傳檄四郡,面對魏國數十萬主力的反撲,根本守不住。毛主席說過:“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姜維圍城打援的目的在於試圖在短期能連續多次擊敗魏軍,不給魏國喘息的機會,儘可能多的消滅魏軍,而不去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

正史,三國志中姜維為何要強攻狄道?

若是姜維計劃成功,就能夠重現一次比肩洮西之戰的大捷,那時候魏國西線兵力盡失,姜維再去傳檄雍,涼,才能真正動搖魏國國本,只是可惜姜維遇到的對手非同尋常,陳泰和鄧艾都是當時的頂尖名將,計劃最終沒有成功,但是不能因為計劃失敗就說明姜維的戰術是錯誤的,因為他別無選擇。


參考文獻:《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