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社的小曲為什麼突然火了?

霧法葉燕

近年來,隨著郭德綱及其德雲社的相聲走紅,連帶著京劇、北京小曲、梆子等系列傳統曲藝都一起紅火起來。

其中北京小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曲藝,從明清就開始流行,而且名目繁多,色彩各異,在社會各個階層都有傳唱。新中國成立以來,因為各種原因,隨著唱腔和彈奏體系方法的失傳,北京小曲逐漸脫離了人們的視野,以至於瀕於危亡。而郭德綱通過多年的學習、收集、整理、再創作將已快埋沒的小曲小調通過相聲這個舞臺展現給了普通老百姓。在郭德綱的大力推廣下什麼大開場裡的小曲,返場小曲等那觀眾漸漸喜歡上了這些曲藝小曲。比如:《大實話》、《照花臺》、《大西廂》都讓觀眾們流連忘返。另外隨著岳雲鵬、張雲雷、張鶴倫、陶陽、郭麒麟等年輕相聲演員經常在相聲舞臺上演唱並在演唱中融入現代氣息,加強旋律的歌唱性。比如岳雲鵬的《送情郎》,經過重新改編填詞。歌曲更加婉轉動人,賦予了該曲全新的聽覺感受;再說張雲雷,從小就擅長太平歌詞,聲音婉轉溫柔有韻味,而他演唱吉他版的《探清水河》融入了流行元素更是一下子紅遍大江南北。

正是因為郭德綱和其德雲社的眾弟子在傳統曲藝中增加了現代流行元素,加強了旋律的歌唱性,曲藝結構更富變化,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曲小調紅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丫丫愛蝸牛

曾經有網友在悟空問答的評論裡問我:“相聲界的大師藝術家那麼多,為什麼反而不如郭德綱這樣的小學生?”

因為本人太懶,所以沒回復,但可以藉著這個話題答覆下。

因為郭德綱對相聲有超前的理念,或者說德雲社的演員在說相聲時有超前意識。換句話說,德雲社的相聲未必是行業最好的,但一定是行業裡最時尚的。這就好比一個廚師燒菜未必最優秀,但是他的菜餚卻引領了顧客口味,開創了一種潮流。

先說04~05年德雲社走紅之初,當時主要以挖掘傳統相聲為主。就當時來說,許多傳統相聲已經許多年沒人說了,所以一經推出馬上就受到觀眾的歡迎。但是傳統相聲不等於失傳,還有大量的相聲藝人也會說,那麼怎麼保證自己的特色?

於是郭德綱從傳統相聲裡挖掘出了太平歌詞,太平歌詞在當時已經近乎失傳,原因就是太單調沒什麼韻味,觀眾不愛聽演員也不愛演,慢慢的就失去了市場。

郭德綱藉助鼓曲戲曲的一些表演技巧,將太平歌詞大拆大改,使之重新回到舞臺,也打造了一個“太平歌詞老藝術家”張雲雷,當時才12歲。同時郭德綱也整理改編了大量傳統相聲,比如《西征夢》裡幫美國總統反恐、《文武雙全》裡文攤煎餅武包粽子、《黃鶴樓》裡的“超級瑪麗”賣包子、《賣吊票》裡的“一鍋年糕”……。郭德綱的這種創作改編手法是劃時代的,可以說就只保留了框架,其餘都是新元素。

大量的相聲從藝者也開始效仿這種技巧手法,湧現了許多優秀作品,這也給德雲社的發展帶來了壓力。實話實說,創作思路要比效仿難,再加上相聲行業獨特的特殊性。所以從2011年開始,郭德綱開始改變創作思路,陸續推出了《學電臺》《學小曲》《列寧在1918》…等相聲作品。這些作品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學唱,從鼓曲戲曲到小曲小調,比較有特色的就是“休洗紅”、“探清水河”、“拆西廂”…。

就拿“拆西廂”舉例,大家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一個是郭德綱的師父唱法,一種是岳雲鵬的徒弟唱法,還一種是苗阜的山寨唱法,三種形式自行比較便知高下。

為什麼德雲社的小曲會突然火?答案就是:德雲社一直在引領相聲潮流,郭德綱在有意識的培養觀眾的口味,同行可以模仿德雲社的表演形式,但是模仿不了郭德綱對相聲藝術的理解,那麼只要德雲社一直保持這種超前優勢,同行就只能在後面模仿學習。


逗婦乳不是豆腐乳

郭德綱所說的相聲四門功課裡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詞,而在德雲社裡太平歌詞唱的比較好的算是郭德綱和張雲雷了,而張雲雷的走紅確實是因為一首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所以更多的人開始關注了這些從相聲演員的嘴裡唱出的小曲了。

想必聽過張雲雷唱的北京小曲的朋友們,一定在搜索這首曲子的時候可以看到郭德綱等其他人的演唱版本,當然常聽德雲社的相聲專場的朋友一定對這兩位唱的探清水河版本都不陌生。

張雲雷把探清水河唱火了,其實這首北京小曲有很多版本,郭德綱唱的是一版,另外還有二人轉轉演員所唱的版本,不同版本有不同的韻味在裡面,而張雲雷唱的是吉他伴奏的版本也就是目前最火的版本。

提到德雲社的小曲一定避不開岳雲鵬的送情郎,這是在探清水河之前比較火的德雲社的小曲,是由岳雲鵬經常在其專場演出時所唱,但同樣早前也是郭德綱所唱,另外網上也可以搜到二人轉版本的送情郎。

而岳雲鵬所唱的送情郎版本是目前最受歡迎的一版,而且之前在他的相聲專場裡除了五環之歌,送情郎是必唱的,而且現場互動效果極好。後來,岳雲鵬還把這首送情郎和好妹妹樂隊重新演繹了一下,別具一格十分好聽。

其實德雲社的小曲還有很多,比如之前郭德綱經常唱的大實話,這首曲子屬郭德綱唱的最有味道,雖說後來郭麒麟也唱,但和郭德綱比起來還差點火候。

說學逗唱,自然少不了唱,而作為相聲演員唱是基本功,只不過有的基本功好,有的基本功差點而已。



吃草的馬老師

德雲社唱的小曲,也叫北京小曲或是時調小曲,是北京民歌的一部分,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曲藝形式,早在明清時期就廣為流傳。

舊社會有專門以唱時調小曲作為曲目進行演出的藝人,他們又分為幾種情況:第一:在青樓演出,也叫“窯調”,是青樓女子唱給客人聽的。第二,是一些走街串巷的盲人或是小女子唱的,被稱做“路岐人”。第三,就是在茶館,雜耍園子裡,專門唱小曲的民間藝人。



由於相聲的演出舞臺也在茶館,雜耍園子,經常與唱時調小曲的藝人同臺演出,所以老的相聲藝人基本都會唱小曲。但是小曲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作品普遍格調不高,甚至還有十分露骨的內容。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解放以後,以老舍,侯寶林為首的相聲改革小組,摒棄了這門藝術 。


德雲社的小曲,一開始只是在封箱演出時,由郭德綱帶著一群人唱,後來在演出返場時,也經常演唱。但是如今德雲社小曲的大火,要歸功於岳雲鵬和小辮張雲雷。岳雲鵬的《送情郎》,張雲雷的《探清水河》《照花臺》在廣大的相聲愛好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特別是張雲雷吉他彈奏版《探清水河》,將古老的北京小曲與當今的流行音樂相結合,深受年輕人的喜歡,火的一塌糊塗,幾乎成了張雲雷相聲演出的必演曲目。

但是不可否認,這些小曲即使經過郭德綱的整理改編,依然有相當露骨的內容,這也是張雲雷演唱《探清水河》直接從二更跳到五更的原因。郭德綱的演唱,也只是唱到三更,然後跳到五更。《照花臺》的情況也類似。即使這樣,他們的唱詞依然廣受爭議。比如“又好比閻婆惜坐樓想張三”等 。

另外,在北京城也有一些專門發掘整理小曲的藝人,他們的演唱基本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小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出來聽聽。


靖逸軒主

因為在有德雲社之前,我們幾乎沒有接觸過鼓書和小調,更沒有在相聲中欣賞過。主流相聲從未涉及過。德雲社的小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更何況小曲也屬於傳統文化的範疇和內容。在民間,這是有著相當生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