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的小曲为什么突然火了?

雾法叶燕

近年来,随着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相声走红,连带着京剧、北京小曲、梆子等系列传统曲艺都一起红火起来。

其中北京小曲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从明清就开始流行,而且名目繁多,色彩各异,在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传唱。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各种原因,随着唱腔和弹奏体系方法的失传,北京小曲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以至于濒于危亡。而郭德纲通过多年的学习、收集、整理、再创作将已快埋没的小曲小调通过相声这个舞台展现给了普通老百姓。在郭德纲的大力推广下什么大开场里的小曲,返场小曲等那观众渐渐喜欢上了这些曲艺小曲。比如:《大实话》、《照花台》、《大西厢》都让观众们流连忘返。另外随着岳云鹏、张云雷、张鹤伦、陶阳、郭麒麟等年轻相声演员经常在相声舞台上演唱并在演唱中融入现代气息,加强旋律的歌唱性。比如岳云鹏的《送情郎》,经过重新改编填词。歌曲更加婉转动人,赋予了该曲全新的听觉感受;再说张云雷,从小就擅长太平歌词,声音婉转温柔有韵味,而他演唱吉他版的《探清水河》融入了流行元素更是一下子红遍大江南北。

正是因为郭德纲和其德云社的众弟子在传统曲艺中增加了现代流行元素,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曲艺结构更富变化,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曲小调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丫丫爱蜗牛

曾经有网友在悟空问答的评论里问我:“相声界的大师艺术家那么多,为什么反而不如郭德纲这样的小学生?”

因为本人太懒,所以没回复,但可以借着这个话题答复下。

因为郭德纲对相声有超前的理念,或者说德云社的演员在说相声时有超前意识。换句话说,德云社的相声未必是行业最好的,但一定是行业里最时尚的。这就好比一个厨师烧菜未必最优秀,但是他的菜肴却引领了顾客口味,开创了一种潮流。

先说04~05年德云社走红之初,当时主要以挖掘传统相声为主。就当时来说,许多传统相声已经许多年没人说了,所以一经推出马上就受到观众的欢迎。但是传统相声不等于失传,还有大量的相声艺人也会说,那么怎么保证自己的特色?

于是郭德纲从传统相声里挖掘出了太平歌词,太平歌词在当时已经近乎失传,原因就是太单调没什么韵味,观众不爱听演员也不爱演,慢慢的就失去了市场。

郭德纲借助鼓曲戏曲的一些表演技巧,将太平歌词大拆大改,使之重新回到舞台,也打造了一个“太平歌词老艺术家”张云雷,当时才12岁。同时郭德纲也整理改编了大量传统相声,比如《西征梦》里帮美国总统反恐、《文武双全》里文摊煎饼武包粽子、《黄鹤楼》里的“超级玛丽”卖包子、《卖吊票》里的“一锅年糕”……。郭德纲的这种创作改编手法是划时代的,可以说就只保留了框架,其余都是新元素。

大量的相声从艺者也开始效仿这种技巧手法,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也给德云社的发展带来了压力。实话实说,创作思路要比效仿难,再加上相声行业独特的特殊性。所以从2011年开始,郭德纲开始改变创作思路,陆续推出了《学电台》《学小曲》《列宁在1918》…等相声作品。这些作品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学唱,从鼓曲戏曲到小曲小调,比较有特色的就是“休洗红”、“探清水河”、“拆西厢”…。

就拿“拆西厢”举例,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一个是郭德纲的师父唱法,一种是岳云鹏的徒弟唱法,还一种是苗阜的山寨唱法,三种形式自行比较便知高下。

为什么德云社的小曲会突然火?答案就是:德云社一直在引领相声潮流,郭德纲在有意识的培养观众的口味,同行可以模仿德云社的表演形式,但是模仿不了郭德纲对相声艺术的理解,那么只要德云社一直保持这种超前优势,同行就只能在后面模仿学习。


逗妇乳不是豆腐乳

郭德纲所说的相声四门功课里的唱,指的是太平歌词,而在德云社里太平歌词唱的比较好的算是郭德纲和张云雷了,而张云雷的走红确实是因为一首北京小曲探清水河,所以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了这些从相声演员的嘴里唱出的小曲了。

想必听过张云雷唱的北京小曲的朋友们,一定在搜索这首曲子的时候可以看到郭德纲等其他人的演唱版本,当然常听德云社的相声专场的朋友一定对这两位唱的探清水河版本都不陌生。

张云雷把探清水河唱火了,其实这首北京小曲有很多版本,郭德纲唱的是一版,另外还有二人转转演员所唱的版本,不同版本有不同的韵味在里面,而张云雷唱的是吉他伴奏的版本也就是目前最火的版本。

提到德云社的小曲一定避不开岳云鹏的送情郎,这是在探清水河之前比较火的德云社的小曲,是由岳云鹏经常在其专场演出时所唱,但同样早前也是郭德纲所唱,另外网上也可以搜到二人转版本的送情郎。

而岳云鹏所唱的送情郎版本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版,而且之前在他的相声专场里除了五环之歌,送情郎是必唱的,而且现场互动效果极好。后来,岳云鹏还把这首送情郎和好妹妹乐队重新演绎了一下,别具一格十分好听。

其实德云社的小曲还有很多,比如之前郭德纲经常唱的大实话,这首曲子属郭德纲唱的最有味道,虽说后来郭麒麟也唱,但和郭德纲比起来还差点火候。

说学逗唱,自然少不了唱,而作为相声演员唱是基本功,只不过有的基本功好,有的基本功差点而已。



吃草的马老师

德云社唱的小曲,也叫北京小曲或是时调小曲,是北京民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曲艺形式,早在明清时期就广为流传。

旧社会有专门以唱时调小曲作为曲目进行演出的艺人,他们又分为几种情况:第一:在青楼演出,也叫“窑调”,是青楼女子唱给客人听的。第二,是一些走街串巷的盲人或是小女子唱的,被称做“路岐人”。第三,就是在茶馆,杂耍园子里,专门唱小曲的民间艺人。



由于相声的演出舞台也在茶馆,杂耍园子,经常与唱时调小曲的艺人同台演出,所以老的相声艺人基本都会唱小曲。但是小曲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作品普遍格调不高,甚至还有十分露骨的内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解放以后,以老舍,侯宝林为首的相声改革小组,摒弃了这门艺术 。


德云社的小曲,一开始只是在封箱演出时,由郭德纲带着一群人唱,后来在演出返场时,也经常演唱。但是如今德云社小曲的大火,要归功于岳云鹏和小辫张云雷。岳云鹏的《送情郎》,张云雷的《探清水河》《照花台》在广大的相声爱好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特别是张云雷吉他弹奏版《探清水河》,将古老的北京小曲与当今的流行音乐相结合,深受年轻人的喜欢,火的一塌糊涂,几乎成了张云雷相声演出的必演曲目。

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小曲即使经过郭德纲的整理改编,依然有相当露骨的内容,这也是张云雷演唱《探清水河》直接从二更跳到五更的原因。郭德纲的演唱,也只是唱到三更,然后跳到五更。《照花台》的情况也类似。即使这样,他们的唱词依然广受争议。比如“又好比阎婆惜坐楼想张三”等 。

另外,在北京城也有一些专门发掘整理小曲的艺人,他们的演唱基本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小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出来听听。


靖逸轩主

因为在有德云社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接触过鼓书和小调,更没有在相声中欣赏过。主流相声从未涉及过。德云社的小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更何况小曲也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和内容。在民间,这是有着相当生命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