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趙雲到底如何?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吧

提起趙雲,我們首先會想起《三國演義》中的形象,銀槍白馬的少年將軍,救公孫瓚於危難之中,後結識劉備,更有單騎救主,北伐力戰四將的故事,可這畢竟都是演義,並不是正史當中的趙雲的真實形象,也正是這種特殊的文學修飾,在一定程度上也抹黑了趙雲的歷史形象,給讀者一種,越能吹噓就越無能的感覺,那麼,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下,正史當中,趙雲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歷史上的趙雲到底如何?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吧

毫無疑問,研究三國曆史的正史,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但是這本史書,由於陳壽個人性格嚴謹,所以很多傳聞他都沒有收錄,再加上蜀漢沒有史官,導致趙雲傳記的內容很少,但是也非常靠譜。從史書記載上看,趙雲是常山人,在當地頗有威望,在漢末亂世中,受到本地百姓的推舉,率領常山拉起的一支小隊伍投奔了公孫瓚,之後他便遇到了公孫瓚的同學劉備,但此時呢,趙雲的兄長去世,他向公孫瓚請辭,劉備對他戀戀不捨,趙雲則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終不背德也)。劉備和趙雲的情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趙雲再次遇到劉備,已經是在鄴城了,之後劉備放了袁紹的鴿子,跑路到荊州了,這期間,趙雲除了在撤退的時候保護劉備家眷之外,也沒什麼事蹟,但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的信任。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進軍西川,這才有了趙雲帶兵攻城掠地的記錄,從西川爭奪戰的大形勢來看,劉備,張飛,諸葛亮,趙雲是兵分四路的,其中趙雲攻下了江陽、犍為等郡,也算是奪取的益州的功臣了。

歷史上的趙雲到底如何?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吧

之後劉備集團迎來了一場關鍵的漢中之戰,這場大戰役中,劉備集團佔據地緣優勢,除關羽在荊州,諸葛亮在成都之外,核心層幾乎傾巢而出,在夏侯淵兵敗之後,曹操大軍到漢中和劉備對峙,雙方陷入僵持,轉折點出現在趙雲指揮的漢水之戰,大體過程是黃忠截糧被圍,趙雲率軍救出黃忠,且戰且退,史書記載:雲入營,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第二天劉備來到趙雲營中視察,稱讚“子龍一身都是膽”,這是史書上,劉備唯一一次當面稱讚將領的記錄,一次漢水之戰,扭轉了漢中的局勢。

劉備去世後,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在第一次北伐中,整個戰略也是建立在趙雲引誘魏軍主力的基礎上,馬謖失街亭後,蜀軍退回漢中,趙雲親自斷後,重整軍隊,避免了損失,讓諸葛亮大為感嘆,這成為正史當中,趙雲留下的最後身影。

歷史上的趙雲到底如何?看看《三國志》的評價吧

縱觀《三國志.趙雲傳》雖然篇幅很短,但是依舊很清晰的講述了趙雲這一歷史人物,在戰績和經歷上,他可能僅次於關羽張飛,小編認為,如果沒有三國演義的杜撰,我們單獨去看正史,對趙雲的評價就不會怎麼複雜,正是因為演義當中虛化,才讓人們難免對趙雲有所誤解,陳壽作為一個嚴謹的史學家,把趙雲和關羽、張飛、黃忠以及馬超的傳放在一起,這本身就肯定了趙雲在蜀漢武將中的地位。

以上都是小編的個人觀點,如果認同,那真是高山流水,如果有其他高見,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