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購買前可以先私信諮詢萬娘娘相關課程詳情。寒假期間特別推出課程優惠活動,歡迎【私信】老師瞭解課程,搶先獲得優惠名額

萬娘娘精品課程推薦

中學必讀世界名著朗讀精選

世界經典童話朗讀精選

英文原版朗讀:15篇成長必讀經典

零基礎英語朗讀精選

簡單慢速英語口語

跟Wanderer讀英文經典

英語單詞500個:領讀課!

陪你讀完英文世界名著

暴虐中學英語100句(必考句型)

暴虐高中英語100句(必考句型)

3小時,構建你的寫作體系

人生必讀的十首詩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

從孩子3歲左右開始家長就會將其送去上學,然後開始全年無休的“學習”。

除了在幼兒園或學校的學習之外還有早教班、舞蹈班、英語班、繪畫班、寫作班等等,週六週日也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生怕一不小心就沒教育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她家女兒讀三年級,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床做飯、收拾,平時接送上下學已經佔去了很長時間,可每天還得在放學之後送去興趣班,回家之後輔導作業,各個群裡打卡、簽到、交作業等等,一晃眼十一二點了。

其實,很多家庭都是如此,整日忙的焦頭爛額,媽媽像陀螺一樣團團轉,隨時可能情緒暴走;老爸不知所措,無助而絕望;孩子高壓生活,要麼太懂事,要麼太叛逆。

也就是我們曾聽說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儘可能地為孩子提供最優質的資源,認為名校、名師、名輔導,就是對孩子最好的付出。

但其實,這種付出就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感動」。

家長們費勁力氣,並沒有讓孩子心存感激,家長假裝教育,孩子假裝應付,最終就會陷入家庭教育的尷尬境地。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懂教育很正常,關鍵是家長要有覺察、反思和進步。

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說過:“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其實家庭教育也是一樣。

如果每個家庭,每位父母都能瞭解自己的孩子,用心關注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家庭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

因為在這個階段,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人,是無所不能的人,是可以信賴、依靠的人。

所以這個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父母給孩子培養的習慣,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12歲過後,孩子的習慣基本養成了,性格基本形成了,對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知,也就是說孩子12歲前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所以,家長的自我覺察和反思,是家庭教育開始的第一步。

身為家長首先要有家庭教育的意識,並且明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瞭解孩子不同階段的教育重點,才能抓住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 6歲以前,注重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

前段時間三歲美國小暖男給媽媽做飯的視頻刷遍全網,寶寶獨立、自信、冷靜處理問題的能力受到我們家長的廣泛認可和羨慕。

當孩子總有成功體驗、自己做的事情總可以得到家長或老師的認可時,他的自我價值感就會提升,遇到事情會更自信。


1、幼兒時期,要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曾有家長和說我之所以讓孩子去幼兒園,是為了讓他交朋友,但其實在幼兒園,老師會培養孩子按時吃飯、睡覺,上廁所要表達等生活習慣,而不是簡單的去幼兒園交朋友玩耍。

當幼兒園的老師們,給予孩子自主行為肯定的鼓勵和支持時,家長要配合老師完成訓練,並在家中提供寬鬆、耐心的心理環境,保護孩子的自尊自信。


2、幼兒時期,要引導孩子認同自我。

隨著身體的發育,孩子認識到了兩性之間在生理上的差異,他們一方面學習與自己同性別的父母所採用的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又要通過與同性別的父母的競爭獲得另一方的關注和疼愛。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把這個時期稱為“前生殖器”期,戀父戀母情結也在這個時期最為突出,這一現象也對兒童的人格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他們依靠觀察、模仿、親近或競爭父母來度過最初的性敏感期。

家長需要做的是與孩子玩遊戲,在有明顯性別特徵的遊戲中讓孩子認同自己;在對抗性或有競爭性的遊戲中適時輸給孩子,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另一方面緩解和釋放孩子需要競爭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 6歲-12歲,要注重孩子的身心發展。

小學階段的孩子大概處於6-12歲的年齡段,他們在學校接受教育,學習適應社會、掌握今後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

學校為孩子提供學習機會,培養學習能力,如果孩子們順利完成學業要求,他們就對將來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充滿信心。

但是學業不是唯一的標準,孩子需要全面發展他的各項能力。

人際交往的能力、獲得知識的能力、身體運動的技能掌握、心智水平的發展等都需要在這個階段開始並達到習得的頂峰。

穩定的學習階段讓孩子們無暇顧及其他,因而表現出“穩定的發展”,往往這個時候會讓家長放任或者認為對孩子的培養沒有那麼迫切的需要,實則不然。

首先,良好的同伴關係為孩子將來的社交技能發展提供基礎。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需要學會接納和包容,而高年級的孩子則需要引導正確的親密關係,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更喜歡與同伴玩耍、交往,家長做好良好道德品質的示範,言傳身教,調整好這時的孩子需要離開家的照顧、庇佑,逐步成為獨立個體來生活的心理。

其次,主動培養孩子的各項能力,尤其是運動能力,不單純執著於成績的好壞。

家長過分追求成績,唯成績論會讓孩子產生錯覺,從而養成過分看重自己的單方面能力的態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生活變得枯燥、乏味,了無生趣。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 不同的教育階段,都要做有規則-高回應的家長。

心理學家Maccoby和Martin曾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對所有性格兒童都有最優效果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家長既可以積極充當兒童滿足社會要求的負責人,又能認可兒童的個性,給予高回應。

首先,對孩子提出適當要求並使其遵守規則,做權威型家長。

孩子在3-12歲大腦逐漸發展出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的能力,他們步入學校,開始群體的學習生活,逐步適應社會化發展。

這個階段主要是學習和掌握作為社會成員應具備的交際語言、認知技能和行為規範等,學會承擔和扮演各類角色,並初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質。

放任不管或驕縱無度,終將會使孩子無法適應社會需求而被淘汰或被懲罰,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定規則,立規矩。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矛盾,在愛和規則里長大的孩子,才有機會光芒萬丈。

其次,對孩子的需求做出積極回應,做反應型家長。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他們聽話、懂事或者行為乖張、反應奇怪都是想要得到家長的關注,我們疲於生活,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聲音尤其是心理需求。

長時間得不到回應的孩子會變得孤僻、自卑、懦弱、悲切。

有權威感而不過分嚴厲,回應需求而不寵溺,是家長的必修功課和教育技術。


教育專家: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這麼做,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長


教育好自己孩子,是每位家長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抓住0-12歲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瞭解孩子的發展階段,擺脫假裝很努力的教育,又不將孩子完全推給學校,重視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教育的結合,孩子的身心成長和人格發展才會更加健康。

做父母不需要考證,但是必須要學會鑽研,不懂家庭教育沒關係,重要的是家長可以持續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