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诸葛恪号称比诸葛亮还聪明,为何最后却落得满门被诛的下场?

李启火


诸葛恪此人,确实是中国官场哲学的一面镜子,是反面教材。

诸葛恪有才,有胆,够霸道,这是毋容置疑的。

问题是:有才,不够精细;有胆,缺见识;够霸道,不够心狠。

这就是诸葛恪的致命伤。

一,东吴是门阀势力支撑的政权

首先,要搞懂吴国军制与门阀的结构:东吴实行领兵世袭制。

这条很厉害,将军是世袭职位,父亲死了,儿子接管部队;儿子去世,孙子接管部队。而且,这支部队就是他们家族的私人部队!

我写过一篇回答文章《东吴的“家兵”,孙权几十年无法解决》,查史料得知:东吴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兵”,如陆逊有家兵五千人,朱然家族有家兵一万人,全琮家族有家兵一万人以上。

诸葛恪曾经做成一件令吴国所有大臣、将领都惊诧和佩服的事情:他向孙权请命,剿灭山越(山贼部落),用长期围困、政治攻心、优厚招抚的办法,一举铲平各处山越,招抚收编四、五万人!他选精壮一万人编入自己家族队伍中,将其它几万俘虏送给其它将领收编。

就因为诸葛恪有能力,深得孙权器重,而他的实力也在增长,他们家族的家兵少说也有一万三千人!

当时东吴,江东四大家族:陆逊、顾雍、朱然、张昭。每个家族都有几千、一万的家兵!

那么实力比四大家族小点的,如吕范、周泰等,他们也肯定有两三千家兵!

吴国皇帝要坐稳龙椅,也得依靠这些大家族支持!

这是吴国几十年不北伐中原的根本原因。但对于外来侵略,比如赤壁大战、夷陵大战,吴国各大家族都是齐心协力拼命战斗的!因为吴国被灭了,他们家族的田地、人口、财产都要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家破人亡!

而向外扩张,攻打魏国,各大家族的积极性就不行。

吴国这个“家兵”弊端,直接钳制着国家的发展和军事上扩张。

看看孙权在位几十年,真正出兵北伐有几次?赤壁大战之后,进攻合肥,却被张辽杀得大败,全东吴为之夺气!有张辽镇守合肥,哪怕张辽生病了,孙权都不敢去招惹他!

当然,这固然是孙权惧怕张辽能打仗,还有各大家族的将领们也是惧怕张辽,担心再次北伐捞不到实惠,反而遭受损失!

所以有孙权做主,吴国基本上是自守。后来拿下荆州,那是形势逼人,而且机会难得:关羽北伐与曹仁打仗,荆州空虚!

派兵偷袭一下,能成最好,不能成功也没啥大的损失!

所以孙权和各大家族掌门人放胆,偷袭了荆州。

二,诸葛恪是野心勃勃向外扩张,不符合各大家族的根本利益

最糟糕的是,诸葛恪打了大败仗!

如果打赢了,还好说。进攻魏国,调集吴国大量兵力钱粮,各大家族都被迫出兵出粮参与,上前线作战。

诸葛恪先胜后败,撤兵回国后,又不肯承担责任,凡是敢指责他打败仗的都处罚!还有,太专制,在他统兵出征那段时间,朝廷所有发布的新任命官员名单,他一概否决!不算数。

能做官的,举荐的,不都是各大家族的人吗?平常老百姓哪能做官?诸葛恪打了败仗回来,还那么专制霸道!这还了得?不用调查也知道东吴各大家族、很多文臣武将都对诸葛恪怨恨!

皇帝孙亮也讨厌诸葛恪专权!

好了,身为王室宗亲、辅政大臣的孙峻,他本来就对诸葛恪十分不满,于是就利用孙亮和各大家族、大臣对诸葛恪的怨气,摆酒席请诸葛恪赴宴,一举铲除他!

史料记载,孙峻杀死诸葛恪,是与孙亮密谋合作。能让孙亮下决心这么干,肯定来源于各大家族势力的强有力支持!

这个时期,要铲除诸葛恪的家族门阀,应该有很多大家族、中家族、小家族。因为诸葛恪与四大家族中的顾谭(顾雍之孙)、张休(张昭之子)关系友好,这两家不会对付他。

但不管怎样,诸葛恪的所作所为是天怒人怨了!

孙峻有野心,他想专权,取代诸葛恪,所以就做下这桩千古血案,杀死诸葛恪,灭其三族!

三,诸葛恪的灭亡,诸葛瑾有预见,邓艾料事如神

诸葛瑾看出诸葛恪的不足:这个儿子未必能兴家,反而会败家灭族。

魏国邓艾对司马师说:东吴国内,历来是各大家族把持朝政,连孙权都要给他们面子。如今孙权死了,主少国疑,诸葛恪不去好好笼络人心,治理国家,体恤民生,反而驱使全国军力、民力、财力去前线打仗!东吴的各大家族势力能不恨诸葛恪吗?他一旦打败仗,就是自取灭亡!

邓艾为何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灭亡蜀国?是他眼光独到,看人很准!

当然邓艾也有走眼时候,他没看出司马昭险恶内心,傻傻乎为司马家卖命,打下成都,反被处死!(邓艾也是没啥政治头脑的军人)

陆逊曾经当面批评诸葛恪:你是欺压上司,鄙视部下。这样做不得人心啊。

诸葛恪有改进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诸葛恪怎么会改进呢,他对陆逊恨上。

诸葛亮指出诸葛恪缺点:恪性疏。

就是不够细心,浮夸。

孙权对诸葛恪看得很准:刚愎自用。(独裁专制)

诸葛亮打败仗,比如街亭失守,他承担责任,处死自己亲信将领马谡,回国后,上表请求处分,提出辞去丞相职务,罚俸。

而诸葛恪打败仗回国后,不但不承担责任,还不许人家议论批评,还用权力整治批评者!处处用权势压迫人家!

诸葛恪这么做,是取死之道。邓艾算准了。

不谦虚,不宽容,不能接受不同意见,不细心,自负,独裁,武断,欺压上级(皇帝),不体恤军队和百姓疾苦,穷兵黩武。诸葛恪就犯上面几条!

孙峻设计杀诸葛恪,请他赴宴,他的两个心腹将领(统领皇宫御林军)已经写信密报:孙峻有些异常,多加提防。

诸葛恪还不重视,竟然还去赴宴。到了宫门口,遇见他的老友、亲家、太常滕胤。他将御林军将领密信拿给滕胤看,滕胤感觉可疑,劝他回去,不要进去见孙峻了!但他不听,认为孙峻不敢把他怎样,顶多也就是在酒里下毒,不喝他的酒就是了!怕啥?

这就是诸葛恪找死的原因!两名心腹将领密报,拦不住他;滕胤劝他回去,他还是不听!可以肯定一条:诸葛恪平常鄙视欺负孙峻习惯了!根本不拿孙峻当一回事!

诸葛恪赴宴,与何进进宫,如出一辙。难道是天意:该死的人拦也拦不住?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大城公


正史上,诸葛恪没说过比叔叔诸葛亮聪明这话吧,倒是诸葛亮点破了诸葛恪满门被诛的死因。根据《三国志.诸葛恪传》,孙权是问诸葛恪,你父亲诸葛瑾和叔叔诸葛亮谁比较有才能?诸葛恪回答,自然是父亲诸葛瑾了,理由就是诸葛瑾懂得选择明君,孙权大笑。反倒是诸葛亮挺了解他这位侄子的,当他得知诸葛恪在东吴接替徐详担任节度官时,急忙写信陆逊说:“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天让他担任紧要的军粮后勤,感到不安,希望陆逊转告孙权。”于是,孙权转而让他领兵《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诸葛恪果然是有才能的,转为军事后,诸葛恪表现出过人的才干,立下不少功劳。甚至,诸葛瑾去世之时,诸葛恪已经开拓了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封爵,都不用继承诸葛瑾的爵位官职,由弟弟诸葛融继承了。但是,诸葛亮也好,诸葛瑾也好,显然都是十分了解诸葛恪的。诸葛瑾认为,此子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祸害,后来果然应验。造成诸葛恪后来的灭族遭遇的,恰恰就是诸葛恪有过人的才干,品行却支持不了才能。换句话说,诸葛亮在写给陆逊的信中,说得很客气了,诸葛恪不但是性格疏漏,而且急功近利,无论是发生在诸葛恪身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诸葛恪从小就是以“急智”闻名,除了回应孙权所问的“两诸葛才能之论”外。还有一次,孙权开玩笑说写信让诸葛亮送马来给诸葛恪,诸葛恪赶快拜谢。孙权说,马未到,怎么就先谢了?诸葛恪说,蜀汉不过是东吴在外的马厩而已,诏书一下,马很就会到,怎么能不谢呢?所以,诸葛恪是踩着蜀汉和东吴的同盟关系,以及叔父诸葛亮,来表现自己的才智,显然是急功近利,还多少带着不择手段。这就怪不得陆逊对诸葛恪有意见,孙权也嫌诸葛恪刚愎自用,不打算让诸葛恪成为首席托孤大臣《三国志》注引《吴书》。



但是,孙权去世后,诸葛恪还是以大将军兼太傅成为托孤重臣了,原因有几个。第一,诸葛恪确实有才能。第二,孙权后期打压本土士族,托孤大臣中,诸葛恪,吕据都属于江北士族。第三,孙峻对诸葛恪大力举荐,当然可能此时就已经“包藏祸心”。诸葛恪一登上高位,性格缺陷就彻底暴露了。先是东兴之战,诸葛恪取得大胜,这估计自陆逊“石亭之战”以来,东吴没有达到过的成绩了。所以,此后,骄傲的诸葛恪更是把“急功近利,性格疏漏”的特点表露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新城之战”,诸葛恪以多打少,就是拿不下新城,直到瘟疫大起,诸葛恪依然不顾军士的死活,急于拿下新城立功,结果伤亡惨重。

所以,诸葛恪从这时开始失去东吴的民心,被孙峻找到了可趁之机。这是最可惜的,诸葛恪本不应该中伏的,宫中的张约,朱恩都递字条给他了,但是诸葛恪还是被劝说入宫见孙亮,所以才中了孙峻的埋伏,这就是性格疏漏所造成的。诸葛恪死后,东吴更是走下坡路了。因此,诸葛恪只图眼前之利,连谋身之术都忽视,这样怎么比得上诸葛亮呢?


大飞熊骑士


聪明,通常是智力和才能的通俗说法,但聪明的人并非都是全面发展的人,尤其是在权力场上,做事的方式方法用的对不时头,权力这把双刃剑,能伤人,更能伤自身!


在古代的官场上,人大体可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有德有才的人;第二类,有德无才的人;第三类,无德无才的人;第四类,有才无德人。前三类人且不说,与这第四类人相处是极其恐怖的,因其有才让人崇敬,因其无德会祸及他人!他干坏事的才能越大,对人的祸害越深。



诸葛恪就是第四类人,自幼遗传了很高的智商,却没有学会如何“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理,。在位高权重的时侯,没有韬光养晦、低调做人,而是恃骄而专,飞扬跋扈。



诸葛恪在受孙权托孤之重的初期,还是注重革新,执政颇得民心。在抗击魏国来攻时也颇有功劳,却在伐魏失败后,为掩饰个人过错而大开杀戒,开始独断专权。因怕人说,用杀戮来堵人嘴,明显过于残暴失德。在这种形势下,同为托孤之臣的孙峻看不去了,会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一举消灭。


聪明没用到正路上,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位高权重、功成名就时,更应韬光养晦,激流勇退才是求全之策!


星下静思


诸葛恪是当时江东公认的神童,成年之后的他表现也不错,但真正让诸葛恪家破人亡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因为他功高过主,而是因为他也被“二宫之乱”的余波影响到而已了。

在“王二代”的选择上,曹操和孙权远没有刘备那么轻松,刘备直接钦定刘禅为继承人,曹操的儿子太多太优秀所以难免互相争斗,而孙权的儿子也不少,但儿子们的命却都不够硬。孙权当初最喜欢的儿子是孙登,若没什么意外的话孙登即将在孙权退位后掌管江东大权,可孙登的暴毙给了孙权当头一棒,并且次子孙虑比孙登死的还早,这样一来孙权的小儿子们就有了上位的机会。

老大老二都挂了,老三孙和就顺理成章成为了最佳选择,但孙权父爱泛滥觉得四儿子鲁王孙霸也不错,于是孙和有的,孙霸也有,渐渐的孙霸觉得既然父亲对自己也不错,那说明自己也是受父亲器重的。于是孙霸就渐渐的开始有了上位的想法,与此同时许多朝廷内外的官员看准了这个机会纷纷各自站队,想借机平步青云,宫内如此纷乱一些老臣就有了忧虑,就和孙权说太子和鲁王不可一视同仁,于是就多少对孙霸的关心少了一些。

孙霸感受了父亲的些许冷落,就开始怨恨孙和,二人的关系逐步恶化。孙霸的众多拥趸者中,布骘和全琮算得上是影响力最大的,不仅如此,全琮的妻子,也就是孙权的大女儿孙鲁班也参与到了这件事情当中。本来孙鲁班这一介女流完全不必参与到这件事中,但她很讨厌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并且孙权之前有过立王夫人的想法,被孙鲁班阻止了,孙鲁班怕孙和上位后排挤自己,就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她的诋毁下,孙和失宠,王夫人郁郁而终。

这个时候的孙权已经疑似老年痴呆了,对孙鲁班的谗言压根不加分析,她说啥就是啥,并且全琮的儿子全寄也带头诋毁孙和。这时候,已经不再年轻的陆逊坐不住了,他跳出来当面对孙权说立孙和是正统,陛下不要听信谗言,并且写信给全琮说你儿子全寄不正经啊,这种逆子还是早早的杀掉为好。

全琮本就是孙霸派的,听到孙和派的陆逊让自己杀亲生儿子,顿时怒不可竭,与陆逊有了更深的嫌隙,而全琮又污蔑顾雍的孙子顾谭通敌,孙权继续放弃分析,将顾谭等人流放,可以说孙霸这次赢回一局。孙和有点慌了,就去求陆逊带带节奏,陆逊写信给孙权建议他不要换太子,正是这封信,给陆逊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因为陆逊和孙权当时分隔两地,孙权觉得自己的私事这么快就被泄露了,怀疑陆逊在自己这里安插了眼线,于是给陆逊回信一封,皆尽侮辱之词,陆逊看到信后,觉得羞愧无比,不久也死了。

后来孙权把孙和软禁起来,他又担心立孙霸会引起其他的纷争,于是不知道哪根筋就抽住了,他居然找来孙峻商议后事,一番交谈之后孙权决定立孙亮为太子。最终参与二宫之争的相关人物流放的流放杀的杀,孙和本来被立为南阳王,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更好玩的是孙权临死前想起了早逝的孙登,转头一想孙和也不容易,于是想召回孙和,结果被孙峻阻止。

于是孙权死了,孙亮上来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诸葛恪成为了执掌大权的人。可不要觉得逻辑文史姨此篇问答有跑题之嫌,因为不说清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家还是会误会诸葛恪的。

孙亮年幼,魏国趁东吴政局不稳发起进攻,诸葛恪大显神威大败魏军,在江东瞬间封神。所以你不能说诸葛恪没有真才实学,东兴之战可是实实在在的大胜。诸葛恪除了是诸葛瑾的儿子之外,他还有一个很敏感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孙和的正妻张妃的舅舅,外甥女落难,这个做舅舅的自然也要表现出最基本的关心。在与张妃的频繁书信间,诸葛恪说了这么一句模棱两可的话:

为我达妃,期当使胜他人——《三国志·吴志·吴主五子传》。

这句话被“好事者”听到了,并且第一时间传到了孙峻和孙鲁班的耳中。

顺带插播一句,孙鲁班是孙峻的情妇…

其实诸葛恪说的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含义一直有争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舅舅对外甥女的关爱,但孙峻和孙鲁班却认为一直建议要迁都的诸葛恪其实是想让孙和再次上位。

于是…孙峻就和孙亮说了这件事情。孙亮虽然聪颖,但在如此敏感的时期他还是表现出了紧张,更何况此时诸葛恪的人气达到了顶峰,让他也不得不防啊。于是他遵循孙峻的建议,决定设计诛杀诸葛恪。

诸葛恪的运气也没那么好,在二次伐魏失败后自己采取了暴政来掩盖自己的过失,即使是这样,他最多也只是被贬或被流放,达不到被杀的程度。可他和孙和剪不断的关系一直是孙峻等人所在意的,所以只要孙和不死,诸葛恪无论多受吴主宠爱,他也是不安全的。

诸葛恪死后,孙和也被流放并在途中被赐死,从此孙峻成为了新的东吴掌权人。


身在帝王之家,有些关系是永远甩不掉的…


逻辑文史游


诸葛恪从上台到死于非命,总计只有一年零五个月。

他曾被认为是东吴最有才气的人,军界与政坛的双料明星,为什么凋零得如此迅速呢?我们既要从历史事件中去分析,更要从他个人的性格中去分析。

第一,诸葛恪的失败,首先是性格上的失败。

作为大将军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是典型富二代公子哥。富二代有好有不好,从好的方面说,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人脉,眼界宽;从不好的方面说,养尊处优,盛气凌人,桀骜不驯。诸葛恪最大的问题,是完全自我主义,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庸才。从这点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恋,更自以为是。

第二,诸葛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北伐的失败

诸葛恪是个心高气傲之人,然而,越高傲的人,失败对他的挫伤感就越大。诸葛恪以二十万之众,攻打区区四千人的新城,历时三月,死亡上万,这份成绩单完全可以打零分。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导致诸葛恪被杀原因的,并不是因为北伐的失败,而是失败后他的所做所为。

再高明的将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三国时代军事人才层出不穷,论能力曹操当属第一,他一生的败战不计其数,好几次还差点丢了小命。刘备百战百败,不妨碍他成就一代帝业。诸葛恪虽有新城之败,也有东兴之捷,两相抵消,功过相当,何致于一败连身家性命都赔上呢?我们且来看看他对军事失利的态度如何。

首先,诸葛恪对军事失败有检讨吗?有悔过吗?没有!他既无歉意,也无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责中书令孙嘿在他离开京师后为皇帝作了好些道诏书,他只在乎权力有没有旁落,而忘了权力意味责任,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只想掌权,却不想担负任何责任,天下有此等好事么?

诸葛恪的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

诸葛恪在吴国的地位,等同于诸葛亮在蜀国、司马师在魏国的地位。我们来看看同样对待战争失利,诸葛亮与司马师是如何承担战争责任。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败而回,他自贬三级,从丞相贬到左将军;司马师发动对吴国之战,被诸葛恪击破,死数万人,他不追究前线将领之责任,完全归罪于自己。诸葛恪居然对惨败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反而忙着在宫廷、地方安插自己的亲信,不仅没有检讨战争失败原因,甚至还要发动新一轮伐魏之战。

与诸葛亮、司马师的担待相比,诸葛恪眼里只有自己,装不下别人。

你抛弃天下人,天下人就抛弃你。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恪死于自恋上

陆逊曾经对诸葛恪讲过一通话:“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接之;今观君气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这是讲做人的道理。陆逊说,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诸葛恪呢?对上级盛气凌人,对下级更是表现轻蔑之神情,还有没有点情怀呢?

陈寿是这样评价诸葛恪:“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且吝……矜己陵人,能无败乎!”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这只是彻彻底底的自恋行为。孙峻等人把诸葛恪推上前台,是希望你能做点事,分点好处给别人,不是让你陶醉在自恋之中。你还不醒,对不起,只有干掉你了。


君山话史


民间有说法,诸葛氏一门三杰龙虎犬分侍三国,龙是诸葛亮,犬是高平陵变后淮南三叛的诸葛诞,虎就是最先出仕东吴的诸葛瑾。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与孙权交谈从来都是温文尔雅,不疾不徐而能达到目的,让孙权大为叹服说“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多次在吴蜀之间劝和,曾跟从出征攻袭关羽,吕蒙死后领南郡太守,孙权称帝后,封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生有三子一女,长子就是诸葛恪。


诸葛恪是个小胖子,从小聪明,“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孙权听说后召见他,一见大为赞叹,对诸葛瑾说果然虎父无犬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一次孙权设宴,诸葛恪也在座,因诸葛瑾脸型特别长,远看像驴脸,孙权令人牵来一头驴,上面写着诸葛瑾三个字,看诸葛恪如何应变。只见诸葛恪不慌不忙,提笔走上前,在后面加了“之驴”二字,本来讽刺之驴变成主人的了。孙权一见大笑,就把驴赐给了他。酒席开始,命小辈诸葛恪沿座次敬酒,张昭座位在前,饮多了不肯再饮,推托说,此非敬老之道。诸葛恪说,昔时姜太公年七十还在征战,如今打仗时将军在后,饮酒时将军在前,还能说这是不敬老吗?张昭一时无言以对。


孙权极为欣赏诸葛恪,等他成年后,便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陪伴太子孙登待讲道艺。诸葛恪不单有文辞,也有武略,他认为丹阳的山越兵可以平定,便向孙权请缨,众臣都认为不可能,因山越在东吴为祸日久,来去如风,极难平定,孙权见诸葛恪如此有信心,便提拔他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让他平丹阳山越。(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诸葛恪到任后,坚壁清野,压缩山越活动地域,武力围困与招抚并用,恩威并施,三年后果然平定了丹阳山越,收服山民十万余人,编兵四万多。


见诸葛恪如此才干,孙权深庆后辈有人,重加奖赏,拜他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见到儿子意气风发,又向孙权请求攻打曹魏的寿春,诸葛瑾感叹说,恪儿如不能大兴我的家族,就必是使我灭族的人啊。陆逊去世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领荆州事。孙权临终,托孤诸葛恪,命令他兼任太子太傅,除生杀大事其他都可以做主。少年得志,年少登科,不为大喜则必大悲,诸葛恪也逃不过这个宿命。掌权后,大刀阔斧革新政治,带领东吴军队抗击魏国入侵,东兴之战大捷,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以为诸葛武侯后继有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诸葛恪因功加封丞相,之后骄傲自满,目无余子,对魏国产生轻敌之心,大举出兵伐魏遭受新城之败,久顺之人难经打击,回朝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大开杀戒,被宗室孙峻联合吴主孙亮,以赴宴为名将诸葛恪及其死党诱入宫中,在宴会上杀死诸葛恪,至孙休时才为他平反。


南方鹏


性格决定命运,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他。

诸葛恪这个人,特别的风趣,有急智,比如说有一次,孙权问他,你爸爸(诸葛瑾)和你叔叔(诸葛亮)谁更优秀?

诸葛恪:我爸爸。

孙权:为啥?

诸葛恪:我爸爸会选明主,我叔他不知道。

孙权大笑。

诸葛恪的爸爸诸葛瑾面长似驴,孙权就命人牵一头驴来,贴个纸条,写着“诸葛子瑜”(即诸葛瑾),诸葛恪求添两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大笑,将驴赏给了诸葛恪。

诸葛恪反应如此机敏,很受孙权喜欢,但是他性格刚愎自用,不太能听得进别人的话,有一次他要求讨伐山越,所有人都反对,他爸爸诸葛瑾说,诸葛恪要么兴旺诸葛家,要么让诸葛家流血。



孙权临死前,想让诸葛恪做托孤大臣,但是又觉得他性格刚愎自用,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让他做了托孤大臣,辅佐孙亮。

另一个托孤大臣孙弘和诸葛恪不和,想借此机会除掉诸葛恪,被诸葛恪知道后,将孙弘杀死。这是诸葛恪第一次面临生命危险,他这次赢了 ,但是却没有铭记在心,第二次就被别人杀了。

诸葛恪成为托孤大臣之后,整顿东吴政治经济民生,颇有成效,每次出门,民众都争相一睹他的风采,宛如今天的粉丝一般。

魏军司马师攻吴,被诸葛恪大败,于是诸葛恪封侯,晋丞相位,由于此战,诸葛恪骄傲自满,决心伐魏,遭到了东吴上上下下的反对。

诸葛恪率兵伐魏,果然失败,受到东吴民众和官员的怨恨,而此时另外一位权臣孙峻一直想争权,就和吴主孙亮合谋,以吴主之名,请诸葛恪赴宴。

诸葛恪在当天接连遇到多次不祥之兆,甚至有人给他递条子说有危险的情况下,仍然参加赴宴,结果被杀死,享年51岁。

诸葛恪有三子,长子因罪被诸葛恪毒死,次子听说诸葛恪被杀,逃跑被杀,三子携母投魏,也被抓住杀掉,诸葛恪一族全灭。


师明礼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可能要重新解释更能说明问题。小时候出类拔萃、长大了未必会非常优秀或者未必结果美好。

诸葛恪很聪明,有个典故众人皆知。诸葛瑾面孔狭长,孙权和群臣就拿其长相来取笑,一次将诸葛瑾的名字贴在了驴的脸上(要是真有这样的事,估计孙权是喝醉了),诸葛瑾脸上有点挂不住,诸葛恪反应很快,请求在纸上填字,孙权应允,就有了“诸葛瑾之驴”。孙权被这聪明打动,把驴赏赐给他。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恪)

还有一件事,由于诸葛兄弟从侍两主,也是经常被谈起的话题。一次孙权问诸葛恪,诸葛瑾和诸葛亮谁更聪明。诸葛恪的选择自然是他的父亲,理由在外人看来很冠冕堂皇,但是在孙权身上却很奏效。诸葛恪说,从服侍的主公来看就知道诸葛瑾聪明,这一石二鸟,把孙权也夸的美滋滋。

但是这些聪明只能说诸葛恪反应敏捷,的确有小聪明,第一件事的聪明还颇具少年特有的思维方式。但这不能不能说明他有智慧,也不能证明他有政治头脑且善于保护自己。可以提一句孔融,有“孔融让梨”的典故,但是他长大后又提出“父母无恩于子女”的在曹操看来是不孝的话,看起来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只能说,成长中,人的思维方式会改变。汉文帝时期,有个虎圈啬夫因为口齿伶俐差点被汉文帝提携,大臣张释之说周勃和张相如都是不善言辞的长者,却有很强的能力,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指挥,伶俐者未必有大才。

诸葛恪不能称得上是庸人,但是感觉就是和顶级官员差点东西。可能就是滥权和结局。诸葛亮也大权独揽,还除掉了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但是《出师表》确实让人感动,他也的确成了后世的道德模范。诸葛恪面对的内部环境比诸葛亮要复杂,孙家的宗室旺盛,并且由孙权开头的宗室相残贯穿于整个后孙权时代,诸葛恪似乎没意识到危险。

诸葛恪在官路上算是顺风风水,陆逊死后,诸葛恪被任命大将军,接替陆逊管理荆州之地。孙权死后,在孙峻的建议下诸葛恪成为托孤之臣,后来也是孙峻弄死的诸葛恪。孙峻是孙坚弟弟孙静的后人,这种子埋得够深。

由于诸葛恪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也听不进别人的话。酷热之中,久攻新城不下,部下报告说士兵多有死伤,双腿浮肿不能打仗,诸葛恪认为部下在撒谎。还有劝谏者直接被诸葛恪夺了军权。这场战争以失败告终,士兵或被魏军俘虏或死于坑洼之中。回到朝堂,又广用亲信,怨声载道。

孙峻看到时机已到,同孙亮摆了个鸿门宴杀死诸葛恪。诸葛恪败就败在没那份实力还逞那份强。为人高调还不笼络人心。这不能说她有大智慧。孙和是孙权以前的太子,也是诸葛恪外甥女婿,也被孙峻逼死。孙和也是倒霉,之前被孙权废了太子名号用的就是他妻叔的由头,这回则是妻舅。


泊图泊途


很不错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诸葛恪最后会落得满门诛杀的下场。先看下史料关于诸葛恪的记载;

《三国志》“恪将征淮南,有孝子着缞衣入其阁中,从者白之,令外诘问,孝子曰:‘不自觉入。’时中外守备,亦悉不见,众皆异之。出行之后,所坐厅室屋栋自折。自新城出住东兴,有白虹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还有他死前一夜,“恪将征淮南,有孝子着缞衣入其阁中,从者白之,令外诘问,孝子曰:‘不自觉入。’时中外守备,亦悉不见,众皆异之。出行之后,所坐厅室屋栋自折。自新城出住东兴,有白虹见其船;还拜蒋陵,白虹复绕其车。”

古人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人有所不明”,这对谁都在所难免。但若在关涉身家性命这样的大事上有所不明,就会铸成十分可怕又无可挽回的大错,那就只能给他人和后人留下教训而已,岂有他哉!

再有,刚愎者必自毁,骄狂者必自败。这大概算是一条铁律。任何人,无论他多么聪明灵慧,才智超人,只要他矜己凌人,傲视一切,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等待他的必然是失败,甚而是灭亡。三国时期诸葛恪的所行所为就是教训。




那年的物理系


空有其名罢了,实际上没有什么能力。太中大夫陈韪评价孔融“小时了了。实际上,这句话形容诸葛恪最贴切不过,小时候的诸葛子瑜之驴和让张昭饮酒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诸葛瑾对儿子的评价:“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可谓一语中的,成也是他,败也是他。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东吴权臣,诸葛亮之侄,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喜爱,在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命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孙亮登基受封太傅。击败曹魏国取得东兴大捷,天下震动。从此之后,居功自傲独断专权。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孙峻瑜吴主孙亮,将诸葛恪诱入宫中诛杀,时年五十一岁。后诸葛恪平反。

诸葛恪死于何处?死于自己死做,诸葛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孙权曾经问诸葛恪,你爹跟你叔,谁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诸葛亮要比诸葛瑾强,但诸葛恪却说:当然是我爹。因为他知道跟谁干,孙权大笑。这事只能说诸葛恪马屁拍的好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而且这都是诸葛恪小时候的事情,成年以后,诸葛恪做丹阳太守。政绩出色,而此时已经进入三国尾声,在诸葛恪五十岁的时候。正式执掌东吴朝政。成为第一权臣。吕岱曾对诸葛恪有一番劝诫,遇事多思。诸葛恪道“当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听了后评论说,思两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劝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显然,此时的诸葛恪已经膨胀。诸葛恪最大缺点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愿多想,目无余子,瞧不起任何人。诸葛亮在给陆逊的信里说诸葛恪“性疏”就在于此。

而由于少年成名,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强的人(他也不认为有人比他强)。而且会把这种瞧不起明显的带出来。这就是自恋了,自恋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谦卑之心,听不得忠言谏言。这样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过早但情商几乎没有增长。政治上幼稚导致他的失败,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偶然得胜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滥用民力,穷兵黩武,引发内外不满,也让自己户灭九族。

诸葛恪政治生长环境太优越了,自小就被孙权培养,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刚愎自用,新城一战,完全是侥幸得胜。但他自己却认为他高于司马懿,诸葛亮。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