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葛恪號稱比諸葛亮還聰明,為何最後卻落得滿門被誅的下場?

李啟火


諸葛恪此人,確實是中國官場哲學的一面鏡子,是反面教材。

諸葛恪有才,有膽,夠霸道,這是毋容置疑的。

問題是:有才,不夠精細;有膽,缺見識;夠霸道,不夠心狠。

這就是諸葛恪的致命傷。

一,東吳是門閥勢力支撐的政權

首先,要搞懂吳國軍制與門閥的結構:東吳實行領兵世襲制。

這條很厲害,將軍是世襲職位,父親死了,兒子接管部隊;兒子去世,孫子接管部隊。而且,這支部隊就是他們家族的私人部隊!

我寫過一篇回答文章《東吳的“家兵”,孫權幾十年無法解決》,查史料得知:東吳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家兵”,如陸遜有家兵五千人,朱然家族有家兵一萬人,全琮家族有家兵一萬人以上。

諸葛恪曾經做成一件令吳國所有大臣、將領都驚詫和佩服的事情:他向孫權請命,剿滅山越(山賊部落),用長期圍困、政治攻心、優厚招撫的辦法,一舉剷平各處山越,招撫收編四、五萬人!他選精壯一萬人編入自己家族隊伍中,將其它幾萬俘虜送給其它將領收編。

就因為諸葛恪有能力,深得孫權器重,而他的實力也在增長,他們家族的家兵少說也有一萬三千人!

當時東吳,江東四大家族:陸遜、顧雍、朱然、張昭。每個家族都有幾千、一萬的家兵!

那麼實力比四大家族小點的,如呂範、周泰等,他們也肯定有兩三千家兵!

吳國皇帝要坐穩龍椅,也得依靠這些大家族支持!

這是吳國幾十年不北伐中原的根本原因。但對於外來侵略,比如赤壁大戰、夷陵大戰,吳國各大家族都是齊心協力拼命戰鬥的!因為吳國被滅了,他們家族的田地、人口、財產都要遭受嚴重損失,甚至家破人亡!

而向外擴張,攻打魏國,各大家族的積極性就不行。

吳國這個“家兵”弊端,直接鉗制著國家的發展和軍事上擴張。

看看孫權在位幾十年,真正出兵北伐有幾次?赤壁大戰之後,進攻合肥,卻被張遼殺得大敗,全東吳為之奪氣!有張遼鎮守合肥,哪怕張遼生病了,孫權都不敢去招惹他!

當然,這固然是孫權懼怕張遼能打仗,還有各大家族的將領們也是懼怕張遼,擔心再次北伐撈不到實惠,反而遭受損失!

所以有孫權做主,吳國基本上是自守。後來拿下荊州,那是形勢逼人,而且機會難得:關羽北伐與曹仁打仗,荊州空虛!

派兵偷襲一下,能成最好,不能成功也沒啥大的損失!

所以孫權和各大家族掌門人放膽,偷襲了荊州。

二,諸葛恪是野心勃勃向外擴張,不符合各大家族的根本利益

最糟糕的是,諸葛恪打了大敗仗!

如果打贏了,還好說。進攻魏國,調集吳國大量兵力錢糧,各大家族都被迫出兵出糧參與,上前線作戰。

諸葛恪先勝後敗,撤兵回國後,又不肯承擔責任,凡是敢指責他打敗仗的都處罰!還有,太專制,在他統兵出征那段時間,朝廷所有發佈的新任命官員名單,他一概否決!不算數。

能做官的,舉薦的,不都是各大家族的人嗎?平常老百姓哪能做官?諸葛恪打了敗仗回來,還那麼專制霸道!這還了得?不用調查也知道東吳各大家族、很多文臣武將都對諸葛恪怨恨!

皇帝孫亮也討厭諸葛恪專權!

好了,身為王室宗親、輔政大臣的孫峻,他本來就對諸葛恪十分不滿,於是就利用孫亮和各大家族、大臣對諸葛恪的怨氣,擺酒席請諸葛恪赴宴,一舉剷除他!

史料記載,孫峻殺死諸葛恪,是與孫亮密謀合作。能讓孫亮下決心這麼幹,肯定來源於各大家族勢力的強有力支持!

這個時期,要剷除諸葛恪的家族門閥,應該有很多大家族、中家族、小家族。因為諸葛恪與四大家族中的顧譚(顧雍之孫)、張休(張昭之子)關係友好,這兩家不會對付他。

但不管怎樣,諸葛恪的所作所為是天怒人怨了!

孫峻有野心,他想專權,取代諸葛恪,所以就做下這樁千古血案,殺死諸葛恪,滅其三族!

三,諸葛恪的滅亡,諸葛瑾有預見,鄧艾料事如神

諸葛瑾看出諸葛恪的不足:這個兒子未必能興家,反而會敗家滅族。

魏國鄧艾對司馬師說:東吳國內,歷來是各大家族把持朝政,連孫權都要給他們面子。如今孫權死了,主少國疑,諸葛恪不去好好籠絡人心,治理國家,體恤民生,反而驅使全國軍力、民力、財力去前線打仗!東吳的各大家族勢力能不恨諸葛恪嗎?他一旦打敗仗,就是自取滅亡!

鄧艾為何能夠取得巨大成功,滅亡蜀國?是他眼光獨到,看人很準!

當然鄧艾也有走眼時候,他沒看出司馬昭險惡內心,傻傻乎為司馬家賣命,打下成都,反被處死!(鄧艾也是沒啥政治頭腦的軍人)

陸遜曾經當面批評諸葛恪:你是欺壓上司,鄙視部下。這樣做不得人心啊。

諸葛恪有改進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諸葛恪怎麼會改進呢,他對陸遜恨上。

諸葛亮指出諸葛恪缺點:恪性疏。

就是不夠細心,浮誇。

孫權對諸葛恪看得很準:剛愎自用。(獨裁專制)

諸葛亮打敗仗,比如街亭失守,他承擔責任,處死自己親信將領馬謖,回國後,上表請求處分,提出辭去丞相職務,罰俸。

而諸葛恪打敗仗回國後,不但不承擔責任,還不許人家議論批評,還用權力整治批評者!處處用權勢壓迫人家!

諸葛恪這麼做,是取死之道。鄧艾算準了。

不謙虛,不寬容,不能接受不同意見,不細心,自負,獨裁,武斷,欺壓上級(皇帝),不體恤軍隊和百姓疾苦,窮兵黷武。諸葛恪就犯上面幾條!

孫峻設計殺諸葛恪,請他赴宴,他的兩個心腹將領(統領皇宮御林軍)已經寫信密報:孫峻有些異常,多加提防。

諸葛恪還不重視,竟然還去赴宴。到了宮門口,遇見他的老友、親家、太常滕胤。他將御林軍將領密信拿給滕胤看,滕胤感覺可疑,勸他回去,不要進去見孫峻了!但他不聽,認為孫峻不敢把他怎樣,頂多也就是在酒裡下毒,不喝他的酒就是了!怕啥?

這就是諸葛恪找死的原因!兩名心腹將領密報,攔不住他;滕胤勸他回去,他還是不聽!可以肯定一條:諸葛恪平常鄙視欺負孫峻習慣了!根本不拿孫峻當一回事!

諸葛恪赴宴,與何進進宮,如出一轍。難道是天意:該死的人攔也攔不住?

大城公

在報刊發表文章原用筆名:東山尹,莊滿,鳴白,營種。

1996~2005年在全國暢銷雜誌包括

廣東省《共鳴》《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藝》《江門文藝》《惠州文學》《同舟共進》《炎黃春秋》《家家樂》《金橋》

河北省《文史精華》

河南省《名人傳記》《人生與伴侶》《時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縱橫》《知音》《警笛》《今古傳奇》

湖南省《康樂園》

廣西《西江月》《靈水》

海南省《青年時代》

四川省《龍門陣》《分憂》《成都商報》

雲南省《女性大世界》

陝西省《家庭之友》

內蒙古《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匯報》

安徽省《戀愛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

黑龍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雜誌報紙發表各類文章160多篇;

創作

123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誰主天下》

60萬字長篇歷史武俠小說《還我河山》

39萬字名人傳記《北洋軍閥列傳》

武俠小說在《江門文藝》連載;

撰寫《科學發展觀》理論文章17篇;

創作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本一部;







大城公


正史上,諸葛恪沒說過比叔叔諸葛亮聰明這話吧,倒是諸葛亮點破了諸葛恪滿門被誅的死因。根據《三國志.諸葛恪傳》,孫權是問諸葛恪,你父親諸葛瑾和叔叔諸葛亮誰比較有才能?諸葛恪回答,自然是父親諸葛瑾了,理由就是諸葛瑾懂得選擇明君,孫權大笑。反倒是諸葛亮挺了解他這位侄子的,當他得知諸葛恪在東吳接替徐詳擔任節度官時,急忙寫信陸遜說:“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天讓他擔任緊要的軍糧後勤,感到不安,希望陸遜轉告孫權。”於是,孫權轉而讓他領兵《三國志》注引《江表傳》。



諸葛恪果然是有才能的,轉為軍事後,諸葛恪表現出過人的才幹,立下不少功勞。甚至,諸葛瑾去世之時,諸葛恪已經開拓了自己的事業,有自己的封爵,都不用繼承諸葛瑾的爵位官職,由弟弟諸葛融繼承了。但是,諸葛亮也好,諸葛瑾也好,顯然都是十分了解諸葛恪的。諸葛瑾認為,此子可能會給家族帶來禍害,後來果然應驗。造成諸葛恪後來的滅族遭遇的,恰恰就是諸葛恪有過人的才幹,品行卻支持不了才能。換句話說,諸葛亮在寫給陸遜的信中,說得很客氣了,諸葛恪不但是性格疏漏,而且急功近利,無論是發生在諸葛恪身上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看出這一點。



諸葛恪從小就是以“急智”聞名,除了回應孫權所問的“兩諸葛才能之論”外。還有一次,孫權開玩笑說寫信讓諸葛亮送馬來給諸葛恪,諸葛恪趕快拜謝。孫權說,馬未到,怎麼就先謝了?諸葛恪說,蜀漢不過是東吳在外的馬廄而已,詔書一下,馬很就會到,怎麼能不謝呢?所以,諸葛恪是踩著蜀漢和東吳的同盟關係,以及叔父諸葛亮,來表現自己的才智,顯然是急功近利,還多少帶著不擇手段。這就怪不得陸遜對諸葛恪有意見,孫權也嫌諸葛恪剛愎自用,不打算讓諸葛恪成為首席託孤大臣《三國志》注引《吳書》。



但是,孫權去世後,諸葛恪還是以大將軍兼太傅成為託孤重臣了,原因有幾個。第一,諸葛恪確實有才能。第二,孫權後期打壓本土士族,託孤大臣中,諸葛恪,呂據都屬於江北士族。第三,孫峻對諸葛恪大力舉薦,當然可能此時就已經“包藏禍心”。諸葛恪一登上高位,性格缺陷就徹底暴露了。先是東興之戰,諸葛恪取得大勝,這估計自陸遜“石亭之戰”以來,東吳沒有達到過的成績了。所以,此後,驕傲的諸葛恪更是把“急功近利,性格疏漏”的特點表露得淋漓盡致。接下來的“新城之戰”,諸葛恪以多打少,就是拿不下新城,直到瘟疫大起,諸葛恪依然不顧軍士的死活,急於拿下新城立功,結果傷亡慘重。

所以,諸葛恪從這時開始失去東吳的民心,被孫峻找到了可趁之機。這是最可惜的,諸葛恪本不應該中伏的,宮中的張約,朱恩都遞字條給他了,但是諸葛恪還是被勸說入宮見孫亮,所以才中了孫峻的埋伏,這就是性格疏漏所造成的。諸葛恪死後,東吳更是走下坡路了。因此,諸葛恪只圖眼前之利,連謀身之術都忽視,這樣怎麼比得上諸葛亮呢?


大飛熊騎士


聰明,通常是智力和才能的通俗說法,但聰明的人並非都是全面發展的人,尤其是在權力場上,做事的方式方法用的對不時頭,權力這把雙刃劍,能傷人,更能傷自身!


在古代的官場上,人大體可分為這麼幾類:第一類,有德有才的人;第二類,有德無才的人;第三類,無德無才的人;第四類,有才無德人。前三類人且不說,與這第四類人相處是極其恐怖的,因其有才讓人崇敬,因其無德會禍及他人!他幹壞事的才能越大,對人的禍害越深。



諸葛恪就是第四類人,自幼遺傳了很高的智商,卻沒有學會如何“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理,。在位高權重的時侯,沒有韜光養晦、低調做人,而是恃驕而專,飛揚跋扈。



諸葛恪在受孫權託孤之重的初期,還是注重革新,執政頗得民心。在抗擊魏國來攻時也頗有功勞,卻在伐魏失敗後,為掩飾個人過錯而大開殺戒,開始獨斷專權。因怕人說,用殺戮來堵人嘴,明顯過於殘暴失德。在這種形勢下,同為託孤之臣的孫峻看不去了,會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一舉消滅。


聰明沒用到正路上,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位高權重、功成名就時,更應韜光養晦,激流勇退才是求全之策!


星下靜思


諸葛恪是當時江東公認的神童,成年之後的他表現也不錯,但真正讓諸葛恪家破人亡的本質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功高過主,而是因為他也被“二宮之亂”的餘波影響到而已了。

在“王二代”的選擇上,曹操和孫權遠沒有劉備那麼輕鬆,劉備直接欽定劉禪為繼承人,曹操的兒子太多太優秀所以難免互相爭鬥,而孫權的兒子也不少,但兒子們的命卻都不夠硬。孫權當初最喜歡的兒子是孫登,若沒什麼意外的話孫登即將在孫權退位後掌管江東大權,可孫登的暴斃給了孫權當頭一棒,並且次子孫慮比孫登死的還早,這樣一來孫權的小兒子們就有了上位的機會。

老大老二都掛了,老三孫和就順理成章成為了最佳選擇,但孫權父愛氾濫覺得四兒子魯王孫霸也不錯,於是孫和有的,孫霸也有,漸漸的孫霸覺得既然父親對自己也不錯,那說明自己也是受父親器重的。於是孫霸就漸漸的開始有了上位的想法,與此同時許多朝廷內外的官員看準了這個機會紛紛各自站隊,想借機平步青雲,宮內如此紛亂一些老臣就有了憂慮,就和孫權說太子和魯王不可一視同仁,於是就多少對孫霸的關心少了一些。

孫霸感受了父親的些許冷落,就開始怨恨孫和,二人的關係逐步惡化。孫霸的眾多擁躉者中,布騭和全琮算得上是影響力最大的,不僅如此,全琮的妻子,也就是孫權的大女兒孫魯班也參與到了這件事情當中。本來孫魯班這一介女流完全不必參與到這件事中,但她很討厭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並且孫權之前有過立王夫人的想法,被孫魯班阻止了,孫魯班怕孫和上位後排擠自己,就決定先下手為強,在她的詆譭下,孫和失寵,王夫人鬱鬱而終。

這個時候的孫權已經疑似老年痴呆了,對孫魯班的讒言壓根不加分析,她說啥就是啥,並且全琮的兒子全寄也帶頭詆譭孫和。這時候,已經不再年輕的陸遜坐不住了,他跳出來當面對孫權說立孫和是正統,陛下不要聽信讒言,並且寫信給全琮說你兒子全寄不正經啊,這種逆子還是早早的殺掉為好。

全琮本就是孫霸派的,聽到孫和派的陸遜讓自己殺親生兒子,頓時怒不可竭,與陸遜有了更深的嫌隙,而全琮又汙衊顧雍的孫子顧譚通敵,孫權繼續放棄分析,將顧譚等人流放,可以說孫霸這次贏回一局。孫和有點慌了,就去求陸遜帶帶節奏,陸遜寫信給孫權建議他不要換太子,正是這封信,給陸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因為陸遜和孫權當時分隔兩地,孫權覺得自己的私事這麼快就被洩露了,懷疑陸遜在自己這裡安插了眼線,於是給陸遜回信一封,皆盡侮辱之詞,陸遜看到信後,覺得羞愧無比,不久也死了。

後來孫權把孫和軟禁起來,他又擔心立孫霸會引起其他的紛爭,於是不知道哪根筋就抽住了,他居然找來孫峻商議後事,一番交談之後孫權決定立孫亮為太子。最終參與二宮之爭的相關人物流放的流放殺的殺,孫和本來被立為南陽王,還能過衣食無憂的生活,更好玩的是孫權臨死前想起了早逝的孫登,轉頭一想孫和也不容易,於是想召回孫和,結果被孫峻阻止。

於是孫權死了,孫亮上來了,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諸葛恪成為了執掌大權的人。可不要覺得邏輯文史姨此篇問答有跑題之嫌,因為不說清這個事件的前因後果大家還是會誤會諸葛恪的。

孫亮年幼,魏國趁東吳政局不穩發起進攻,諸葛恪大顯神威大敗魏軍,在江東瞬間封神。所以你不能說諸葛恪沒有真才實學,東興之戰可是實實在在的大勝。諸葛恪除了是諸葛瑾的兒子之外,他還有一個很敏感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孫和的正妻張妃的舅舅,外甥女落難,這個做舅舅的自然也要表現出最基本的關心。在與張妃的頻繁書信間,諸葛恪說了這麼一句模稜兩可的話:

為我達妃,期當使勝他人——《三國志·吳志·吳主五子傳》。

這句話被“好事者”聽到了,並且第一時間傳到了孫峻和孫魯班的耳中。

順帶插播一句,孫魯班是孫峻的情婦…

其實諸葛恪說的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含義一直有爭議,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舅舅對外甥女的關愛,但孫峻和孫魯班卻認為一直建議要遷都的諸葛恪其實是想讓孫和再次上位。

於是…孫峻就和孫亮說了這件事情。孫亮雖然聰穎,但在如此敏感的時期他還是表現出了緊張,更何況此時諸葛恪的人氣達到了頂峰,讓他也不得不防啊。於是他遵循孫峻的建議,決定設計誅殺諸葛恪。

諸葛恪的運氣也沒那麼好,在二次伐魏失敗後自己採取了暴政來掩蓋自己的過失,即使是這樣,他最多也只是被貶或被流放,達不到被殺的程度。可他和孫和剪不斷的關係一直是孫峻等人所在意的,所以只要孫和不死,諸葛恪無論多受吳主寵愛,他也是不安全的。

諸葛恪死後,孫和也被流放並在途中被賜死,從此孫峻成為了新的東吳掌權人。


身在帝王之家,有些關係是永遠甩不掉的…


邏輯文史游


諸葛恪從上臺到死於非命,總計只有一年零五個月。

他曾被認為是東吳最有才氣的人,軍界與政壇的雙料明星,為什麼凋零得如此迅速呢?我們既要從歷史事件中去分析,更要從他個人的性格中去分析。

第一,諸葛恪的失敗,首先是性格上的失敗。

作為大將軍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是典型富二代公子哥。富二代有好有不好,從好的方面說,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人脈,眼界寬;從不好的方面說,養尊處優,盛氣凌人,桀驁不馴。諸葛恪最大的問題,是完全自我主義,根本瞧不起任何人,在他眼中,除了自己,別人都是庸才。從這點看,他甚至比何晏更自戀,更自以為是。

第二,諸葛恪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北伐的失敗

諸葛恪是個心高氣傲之人,然而,越高傲的人,失敗對他的挫傷感就越大。諸葛恪以二十萬之眾,攻打區區四千人的新城,歷時三月,死亡上萬,這份成績單完全可以打零分。

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導致諸葛恪被殺原因的,並不是因為北伐的失敗,而是失敗後他的所做所為。

再高明的將領,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三國時代軍事人才層出不窮,論能力曹操當屬第一,他一生的敗戰不計其數,好幾次還差點丟了小命。劉備百戰百敗,不妨礙他成就一代帝業。諸葛恪雖有新城之敗,也有東興之捷,兩相抵消,功過相當,何致於一敗連身家性命都賠上呢?我們且來看看他對軍事失利的態度如何。

首先,諸葛恪對軍事失敗有檢討嗎?有悔過嗎?沒有!他既無歉意,也無愧疚。他回到朝中第一件事,是斥責中書令孫嘿在他離開京師後為皇帝作了好些道詔書,他只在乎權力有沒有旁落,而忘了權力意味責任,更大的權力意味著更多的責任。只想掌權,卻不想擔負任何責任,天下有此等好事麼?

諸葛恪的眼裡只有自己,裝不下別人

諸葛恪在吳國的地位,等同於諸葛亮在蜀國、司馬師在魏國的地位。我們來看看同樣對待戰爭失利,諸葛亮與司馬師是如何承擔戰爭責任。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便大敗而回,他自貶三級,從丞相貶到左將軍;司馬師發動對吳國之戰,被諸葛恪擊破,死數萬人,他不追究前線將領之責任,完全歸罪於自己。諸葛恪居然對慘敗沒有一絲一毫的表示,反而忙著在宮廷、地方安插自己的親信,不僅沒有檢討戰爭失敗原因,甚至還要發動新一輪伐魏之戰。

與諸葛亮、司馬師的擔待相比,諸葛恪眼裡只有自己,裝不下別人。

你拋棄天下人,天下人就拋棄你。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死於自戀上

陸遜曾經對諸葛恪講過一通話:“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接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這是講做人的道理。陸遜說,地位在我之上的人,我尊奉他;地位在我之下的人,我扶持接引他;而諸葛恪呢?對上級盛氣凌人,對下級更是表現輕蔑之神情,還有沒有點情懷呢?

陳壽是這樣評價諸葛恪:“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這只是徹徹底底的自戀行為。孫峻等人把諸葛恪推上前臺,是希望你能做點事,分點好處給別人,不是讓你陶醉在自戀之中。你還不醒,對不起,只有幹掉你了。


君山話史


民間有說法,諸葛氏一門三傑龍虎犬分侍三國,龍是諸葛亮,犬是高平陵變後淮南三叛的諸葛誕,虎就是最先出仕東吳的諸葛瑾。諸葛瑾胸懷寬廣,溫厚誠信,與孫權交談從來都是溫文爾雅,不疾不徐而能達到目的,讓孫權大為歎服說“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多次在吳蜀之間勸和,曾跟從出征攻襲關羽,呂蒙死後領南郡太守,孫權稱帝后,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生有三子一女,長子就是諸葛恪。


諸葛恪是個小胖子,從小聰明,“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孫權聽說後召見他,一見大為讚歎,對諸葛瑾說果然虎父無犬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一次孫權設宴,諸葛恪也在座,因諸葛瑾臉型特別長,遠看像驢臉,孫權令人牽來一頭驢,上面寫著諸葛瑾三個字,看諸葛恪如何應變。只見諸葛恪不慌不忙,提筆走上前,在後面加了“之驢”二字,本來諷刺之驢變成主人的了。孫權一見大笑,就把驢賜給了他。酒席開始,命小輩諸葛恪沿座次敬酒,張昭座位在前,飲多了不肯再飲,推託說,此非敬老之道。諸葛恪說,昔時姜太公年七十還在征戰,如今打仗時將軍在後,飲酒時將軍在前,還能說這是不敬老嗎?張昭一時無言以對。


孫權極為欣賞諸葛恪,等他成年後,便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人陪伴太子孫登待講道藝。諸葛恪不單有文辭,也有武略,他認為丹陽的山越兵可以平定,便向孫權請纓,眾臣都認為不可能,因山越在東吳為禍日久,來去如風,極難平定,孫權見諸葛恪如此有信心,便提拔他為撫越將軍,領丹陽太守,讓他平丹陽山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諸葛恪到任後,堅壁清野,壓縮山越活動地域,武力圍困與招撫並用,恩威並施,三年後果然平定了丹陽山越,收服山民十萬餘人,編兵四萬多。


見諸葛恪如此才幹,孫權深慶後輩有人,重加獎賞,拜他為威北將軍,封都鄉侯。見到兒子意氣風發,又向孫權請求攻打曹魏的壽春,諸葛瑾感嘆說,恪兒如不能大興我的家族,就必是使我滅族的人啊。陸遜去世後,諸葛恪升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領荊州事。孫權臨終,託孤諸葛恪,命令他兼任太子太傅,除生殺大事其他都可以做主。少年得志,年少登科,不為大喜則必大悲,諸葛恪也逃不過這個宿命。掌權後,大刀闊斧革新政治,帶領東吳軍隊抗擊魏國入侵,東興之戰大捷,名聲振於海內,天下莫不震動,以為諸葛武侯後繼有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諸葛恪因功加封丞相,之後驕傲自滿,目無餘子,對魏國產生輕敵之心,大舉出兵伐魏遭受新城之敗,久順之人難經打擊,回朝後為掩飾過錯更加獨斷專權,大開殺戒,被宗室孫峻聯合吳主孫亮,以赴宴為名將諸葛恪及其死黨誘入宮中,在宴會上殺死諸葛恪,至孫休時才為他平反。


南方鵬


性格決定命運,諸葛恪剛愎自用的性格害死了他。

諸葛恪這個人,特別的風趣,有急智,比如說有一次,孫權問他,你爸爸(諸葛瑾)和你叔叔(諸葛亮)誰更優秀?

諸葛恪:我爸爸。

孫權:為啥?

諸葛恪:我爸爸會選明主,我叔他不知道。

孫權大笑。

諸葛恪的爸爸諸葛瑾面長似驢,孫權就命人牽一頭驢來,貼個紙條,寫著“諸葛子瑜”(即諸葛瑾),諸葛恪求添兩字,變成了“諸葛子瑜之驢”,孫權大笑,將驢賞給了諸葛恪。

諸葛恪反應如此機敏,很受孫權喜歡,但是他性格剛愎自用,不太能聽得進別人的話,有一次他要求討伐山越,所有人都反對,他爸爸諸葛瑾說,諸葛恪要麼興旺諸葛家,要麼讓諸葛家流血。



孫權臨死前,想讓諸葛恪做託孤大臣,但是又覺得他性格剛愎自用,猶豫再三,最後還是讓他做了託孤大臣,輔佐孫亮。

另一個託孤大臣孫弘和諸葛恪不和,想借此機會除掉諸葛恪,被諸葛恪知道後,將孫弘殺死。這是諸葛恪第一次面臨生命危險,他這次贏了 ,但是卻沒有銘記在心,第二次就被別人殺了。

諸葛恪成為託孤大臣之後,整頓東吳政治經濟民生,頗有成效,每次出門,民眾都爭相一睹他的風采,宛如今天的粉絲一般。

魏軍司馬師攻吳,被諸葛恪大敗,於是諸葛恪封侯,晉丞相位,由於此戰,諸葛恪驕傲自滿,決心伐魏,遭到了東吳上上下下的反對。

諸葛恪率兵伐魏,果然失敗,受到東吳民眾和官員的怨恨,而此時另外一位權臣孫峻一直想爭權,就和吳主孫亮合謀,以吳主之名,請諸葛恪赴宴。

諸葛恪在當天接連遇到多次不祥之兆,甚至有人給他遞條子說有危險的情況下,仍然參加赴宴,結果被殺死,享年51歲。

諸葛恪有三子,長子因罪被諸葛恪毒死,次子聽說諸葛恪被殺,逃跑被殺,三子攜母投魏,也被抓住殺掉,諸葛恪一族全滅。


師明禮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可能要重新解釋更能說明問題。小時候出類拔萃、長大了未必會非常優秀或者未必結果美好。

諸葛恪很聰明,有個典故眾人皆知。諸葛瑾面孔狹長,孫權和群臣就拿其長相來取笑,一次將諸葛瑾的名字貼在了驢的臉上(要是真有這樣的事,估計孫權是喝醉了),諸葛瑾臉上有點掛不住,諸葛恪反應很快,請求在紙上填字,孫權應允,就有了“諸葛瑾之驢”。孫權被這聰明打動,把驢賞賜給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恪)

還有一件事,由於諸葛兄弟從侍兩主,也是經常被談起的話題。一次孫權問諸葛恪,諸葛瑾和諸葛亮誰更聰明。諸葛恪的選擇自然是他的父親,理由在外人看來很冠冕堂皇,但是在孫權身上卻很奏效。諸葛恪說,從服侍的主公來看就知道諸葛瑾聰明,這一石二鳥,把孫權也誇的美滋滋。

但是這些聰明只能說諸葛恪反應敏捷,的確有小聰明,第一件事的聰明還頗具少年特有的思維方式。但這不能不能說明他有智慧,也不能證明他有政治頭腦且善於保護自己。可以提一句孔融,有“孔融讓梨”的典故,但是他長大後又提出“父母無恩於子女”的在曹操看來是不孝的話,看起來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口。只能說,成長中,人的思維方式會改變。漢文帝時期,有個虎圈嗇夫因為口齒伶俐差點被漢文帝提攜,大臣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都是不善言辭的長者,卻有很強的能力,我們可以學習古人的指揮,伶俐者未必有大才。

諸葛恪不能稱得上是庸人,但是感覺就是和頂級官員差點東西。可能就是濫權和結局。諸葛亮也大權獨攬,還除掉了同為託孤之臣的李嚴,但是《出師表》確實讓人感動,他也的確成了後世的道德模範。諸葛恪面對的內部環境比諸葛亮要複雜,孫家的宗室旺盛,並且由孫權開頭的宗室相殘貫穿於整個後孫權時代,諸葛恪似乎沒意識到危險。

諸葛恪在官路上算是順風風水,陸遜死後,諸葛恪被任命大將軍,接替陸遜管理荊州之地。孫權死後,在孫峻的建議下諸葛恪成為託孤之臣,後來也是孫峻弄死的諸葛恪。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後人,這種子埋得夠深。

由於諸葛恪大權在握,獨斷專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酷熱之中,久攻新城不下,部下報告說士兵多有死傷,雙腿浮腫不能打仗,諸葛恪認為部下在撒謊。還有勸諫者直接被諸葛恪奪了軍權。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士兵或被魏軍俘虜或死於坑窪之中。回到朝堂,又廣用親信,怨聲載道。

孫峻看到時機已到,同孫亮擺了個鴻門宴殺死諸葛恪。諸葛恪敗就敗在沒那份實力還逞那份強。為人高調還不籠絡人心。這不能說她有大智慧。孫和是孫權以前的太子,也是諸葛恪外甥女婿,也被孫峻逼死。孫和也是倒黴,之前被孫權廢了太子名號用的就是他妻叔的由頭,這回則是妻舅。


泊圖泊途


很不錯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恪最後會落得滿門誅殺的下場。先看下史料關於諸葛恪的記載;

《三國志》“恪將徵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室屋棟自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還有他死前一夜,“恪將徵淮南,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從者白之,令外詰問,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亦悉不見,眾皆異之。出行之後,所坐廳室屋棟自折。自新城出住東興,有白虹見其船;還拜蔣陵,白虹復繞其車。”

古人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人有所不明”,這對誰都在所難免。但若在關涉身家性命這樣的大事上有所不明,就會鑄成十分可怕又無可挽回的大錯,那就只能給他人和後人留下教訓而已,豈有他哉!

再有,剛愎者必自毀,驕狂者必自敗。這大概算是一條鐵律。任何人,無論他多麼聰明靈慧,才智超人,只要他矜己凌人,傲視一切,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等待他的必然是失敗,甚而是滅亡。三國時期諸葛恪的所行所為就是教訓。




那年的物理系


空有其名罷了,實際上沒有什麼能力。太中大夫陳韙評價孔融“小時了了。實際上,這句話形容諸葛恪最貼切不過,小時候的諸葛子瑜之驢和讓張昭飲酒實在說明不了什麼,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知子莫若父,諸葛瑾對兒子的評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可謂一語中的,成也是他,敗也是他。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東吳權臣,諸葛亮之侄,東吳大將軍諸葛瑾長子。諸葛恪體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稱,深受孫權喜愛,在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將軍並代領其兵。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孫權病危時命諸葛恪任命為託孤大臣。孫亮登基受封太傅。擊敗曹魏國取得東興大捷,天下震動。從此之後,居功自傲獨斷專權。公元253年十月,宗室孫峻瑜吳主孫亮,將諸葛恪誘入宮中誅殺,時年五十一歲。後諸葛恪平反。

諸葛恪死於何處?死於自己死做,諸葛恪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孫權曾經問諸葛恪,你爹跟你叔,誰本事大?是人都知道諸葛亮要比諸葛瑾強,但諸葛恪卻說:當然是我爹。因為他知道跟誰幹,孫權大笑。這事只能說諸葛恪馬屁拍的好之外,實在說明不了什麼。而且這都是諸葛恪小時候的事情,成年以後,諸葛恪做丹陽太守。政績出色,而此時已經進入三國尾聲,在諸葛恪五十歲的時候。正式執掌東吳朝政。成為第一權臣。呂岱曾對諸葛恪有一番勸誡,遇事多思。諸葛恪道“當年季文子三思而行,孔子聽了後評論說,思兩次就可以了。如今您勸我“十思”,是知道在下的不足啊”顯然,此時的諸葛恪已經膨脹。諸葛恪最大缺點是:浮躁和自傲。凡是不願多想,目無餘子,瞧不起任何人。諸葛亮在給陸遜的信裡說諸葛恪“性疏”就在於此。

而由於少年成名,諸葛恪太傲,既看不起不 如他的人,也看不起比他強的人(他也不認為有人比他強)。而且會把這種瞧不起明顯的帶出來。這就是自戀了,自戀的人,基本上都沒有謙卑之心,聽不得忠言諫言。這樣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少年成熟過早但情商幾乎沒有增長。政治上幼稚導致他的失敗,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偶然得勝便以知兵了 ,就此反濫用民力,窮兵黷武,引發內外不滿,也讓自己戶滅九族。

諸葛恪政治生長環境太優越了,自小就被孫權培養,未受挫折,一旦有挫折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凡事太自信,性格剛愎自用,新城一戰,完全是僥倖得勝。但他自己卻認為他高於司馬懿,諸葛亮。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