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朝人口为什么能在道光年间达到4亿?

北冥说史


道光帝任皇帝的时候,清朝已经作为一个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的发展将近200年了。只要没遇到像金朝灭亡北宋那样的灾难性事件,基本上每个大一统王朝在和平发展1、200年后,都会出现人口膨胀的现象。接下来便会发生因人口过多而发生人地比例失调、人均资源下降、流民增加等破坏社会稳定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马尔萨斯陷阱”。而道光时代的清朝正处于其人口的巅峰时期,马尔萨斯陷阱还没有展现其最具破坏性的一面(不等于说完全没有马尔萨斯陷阱,乾隆时期,流民现象就越来越严重。嘉庆即位后更是爆发了规模宏大的白莲教起义)

当然,即使每个大一统王朝的盛期都会出现人口膨胀的现象,道光时期的4亿人口仍然是相当叹为观止的数字,因为以前的王朝盛期,人口数也没有扩张到这种局面。因此,如果想弄明白为什么道光时期中国人口数会膨胀到4亿,就不能仅从“王朝循环论”的角度来看待,将其完全归因于道光正处于王朝盛期,而是要注意清代的独特性。

在余孽君看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种思路来看待这个问题:

1、清代独特的帝国管理体系,使其疆域极其广阔

在清朝,中央政府控制的不仅仅是关内汉地以及一小部分西域,而是包括蒙古、满洲、新疆、西藏在内的广大地区,其控制地域范围比新中国还有之过而无不及。其中的不少地区,其它封建王朝都没有长时间稳定的控制过,因此统计人口数时,控制地域更加广泛的清朝自然占优。

而清朝之所以能控制如此广袤、多元的地域,得益于其独特的帝国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帝国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一个难题:如果控制力度过大,不但要耗费大量行政成本,还会导致边疆的反抗,而控制力度过小,则会导致边疆地区发展除离心倾向。清朝的帝国管理模式则成功寻找到一种平衡:在帝国边疆的各个部分都派遣中央官员,这个官员有权决定地域内一切大事;与此同时,在地方上允许各个民族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自治。这样,清政府可以在不惹怒边疆地区民族的情况下,保证边疆地区的向心力。

2、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为清代注入了相当重要的经济活力。

自16世纪由欧洲绕过非洲到达亚洲、以及由美洲西岸直达亚洲的新航线开辟后,一套覆盖全球各个大型经济体的全球贸易网络出现。在古代与欧洲交流甚少的远东地区也得益于这个贸易网络,中国出产的瓷器、茶叶是欧洲与美洲市场上相当受欢迎的商品,而欧洲商人却拿不出什么能吸引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因此,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常常处于出超状态,大量贵金属涌入中国。这些贵金属作为货币,加快了中国的农业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很多农民愿意为了获得更多货币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这无疑提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使人口上涨。

全球贸易还引发了另一个趋势:物种大交换。贸易网络的建立,不仅仅使商品流通速度加快,还促成了物种的交流。在全球贸易网络出现之前,番茄、土豆、玉米、番薯等农产品只在美洲被种植,欧亚大陆难以找到它们的踪影。贸易网络出现后,商人们把这些农产品以及其种植技术带到了欧亚大陆之上。玉米、土豆、番薯等作物容易成活,适合批量种植,当清朝时期的中国广泛引进这些农作物之后,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大增加,能填报更多人的肚子,从而提高了人口数。

3、清代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使百姓不会再隐匿人口

中国古代的税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人头或户征收的人头税(户税),二是按照财产征收的田税或商业税。除此之外,每个人还需要按照法律服徭役(参军或是为政府干活)。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农民不愿意交纳人头税,也不愿意服徭役,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土地献给大户人家,请求大户人家帮助自己隐匿户口。于是,历朝历代都会出现数量庞大的黑户。

不过,税制并非一成不变,随着人口结构、基层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的改变,各朝政府都会改变收税法。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趋势便是,由按照人头或户征收,渐渐走向按照财产量征收,同时把徭役换算成税款。唐朝宰相杨炎废除了按照“户”征收的租(田租)和庸(丝绸),改行按照土地占有面积进行征税的两税法,但保留了按照人头征收的丁税以及徭役;张居正的税制改革将徭役换算成银两,加入丁税之中。

到了清朝时期,康熙与雍正又进行了一次税制改革:“摊丁入亩,永不加赋”。此项改革的内容是,按照1711年统计的人口数计算应当征收的丁税,并将这个数额平摊到土地税之中;与此同时,每年应按人头征税的丁税不再加征,全部按照1711年的数字进行征收。这项改革意味着按照人头征收的丁税彻底被废除,今后只会按照财产征税。

既然不再征人头税,也不用服徭役,那老百姓就没必要像以前那样隐匿人口了,反正自己家里有多少人,要交纳的税也是一样的。于是,在摊丁入亩的政策下,过去的“黑户”纷纷登记为正式人口。因此,当清政府统计清朝总人口时,统计结果包括了以前的王朝无法统计的黑户人口。

以上三个原因,使道光时期的人口达到了惊人的4亿。


启蒙时代的余孽


这件事儿要是追溯起来,那咱们得感谢三个人,一个是意大利的哥伦布,一个是明朝时候的郑和,还有一个,那就是雍正(第4条会讲到)。

15世纪末的时候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才有了后来玉米、马铃薯(土豆)这些高产农作物的全球性传播,包括传向亚洲的中国;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南洋,对于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使得后来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海上航线趋于成熟和稳定,为后来这两个地区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人员流动的其中一个结果就是:把红薯这种原产于美洲的神奇农作物从吕宋(菲律宾)带到了中国,这可真是一大福音。

这样一看,道光年间的人口能够达到4亿的背后支撑原因就跃然纸上了,当然这是经济温饱层面的,那就是玉米、马铃薯、红薯(番薯),这些农作物可以在以往不适宜种植庄稼的高寒地区生根发芽,养活百姓,比如东三省,比如河北,比如陕西北部等等。范围再说的大一点儿,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几乎所有平原地带,这些个农作物,都能生长,都能养活人,就是这么任性。

再往回说,清世祖(顺治帝)1644年入关进北京城的时候,当时的全国人口大概是在1400万左右。明朝末年全国的总人口大概是1亿,经过李自成起义和明清的混战,光是战争就打掉了8600多万的人口,可想而知在古代封建社会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国大地,战争对人口的摧残是多么的严重。当然不仅仅是明末的战争造成人口锐减,以往的历朝历代,但凡是有重大战争发生的,都会伴随着全国性人口的减少,这是客观规律使然,历史就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清朝入关,在经过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到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全国人口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达到3亿9100万+,不过150余年,人口增加了3.77亿,这简直是几何倍数的增长,在这背后,除了国家政治稳定、较少大规模的战争(平三番、收台湾消耗了部分人口)这些政治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主要经济作物来源的改变。

1-16世纪中叶,番薯传入中国,17世纪初,土豆、玉米传入中国。

相对于靠天收成的粮食作物,比如大米、小米、小麦,一旦遇到由自然因素导致的人类不可控的干旱、蝗虫等自然灾害,那只能是望天兴叹,只能是坐等着吃朝廷的救济粮了。但是这些外来传入的经济农作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这个风险,番薯、土豆长在地下,只要不是土地极度干旱,收成应该不是问题,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至于玉米,虽然需水较多,但相对于其他的一般农作物来讲,需水量并不太高,比大麦、燕麦的耗水量要少。再一个,玉米有着比较强大的根系,能充分利壤中的水分。在处于温度高,空气干燥的环境时,叶片会因为应激性向上卷曲,减少蒸腾面积,使水分的吸收与蒸腾适当平衡。最主要的是,玉米对土壤要求也并不十分严格。有了这些因素的集合,即便是在西南地区的一些山地和丘陵地带,玉米也能够得到大面积的种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南自古多荒蛮的自然状态,利用有限的地形地貌,养活比以往更多的人群。

2-再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

儒家思想主导下的中国古代社会,向来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谆谆教诲。战争时期,农户家里的男丁要充军打仗上前线,生死不可知,生男生女的重要程度分的也就没有那么厉害,更有甚者还发出“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的感慨,这其实反映的也是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生活的无奈;和平时期,不过是农民还是官宦家庭,那都是极度渴望家里的下一代里面,男孩多多益善,一来不能断了祖宗传下来的香火,二来,光宗耀祖还能有个指望,因为本身家族观念就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东西,皇家如此,百姓家,也是如此,这样的话,但凡是家里没要到儿子的,那就是继续往下生,生得男孩为止。这一来二去,全天下都是这样,人口的增加就是必然了。

3-第三个原因就是清朝的疆域问题,国强地广,能够养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满清从1644年入关,到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完成全部的统一,用了115年的时间,历经四帝。

1644年——1683年 初期整合,收复台湾

1684年——1691年 平定噶尔丹叛乱,将蒙西纳入版图

1692年——1724年 整合青藏高原诸部

1725年——1759年 统一的多民族的大清帝国遂成

看一下清朝的疆域,西至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到外兴安岭,西北是巴尔喀什湖,东北是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80多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想必大家心里都有数吧。对比一下现在的960就知道了。

如此庞大的地域面积,就直接意味着有极度丰富的自然资源,意味着清朝时期有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宽广的耕地面积,加之一些外来农作物的落地生根,单位平方公里的可耕地能养活的人群数量,自然也是以往的历史时期不能够相比的。

再者说,地域大了,可利用的资源多了,农民可以谋生的渠道和手段较之以往也就多了,不至于像以前一样单单只是依靠种地。当然了,大部分的农民还是种地,毕竟有资源的,要么是沿海,要么是山林。

4-上面提到雍正,他对这件事的作用在于从制度上为当时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更加保险的保障,

“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实施,直接导致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个人的生活成本,比之以前,大幅度降低,瞒报漏报人口的现象也就杜绝了。

“摊丁入亩”,说白了就是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对老百姓只征土地税,按照亩地的收成缴纳一定比例的税赋。以前的情况呢,是你作为一个人只要是你活着,哪怕什么也不做也要交税,不管你老百姓愿意不愿意,至少国家政策是这样规定的,那就必须得交。等到雍正时期新的制度实行起来,对于老百姓来讲,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穷苦的老百姓不用再依靠大地主照样能够有地种,有衣穿,温饱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解决了,剩下的,大概就是生孩子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生孩子这种事儿,还是得自己愿意。国外对于生孩子给予补贴的国家大有人在,可架不住人家不想生啊,你说气人不气人。而中国人呢,终究还是传统。


以上,各个方面的因素吧,嘉庆以后到了道光一朝,人口就破4亿大关了。

不过中间经历白莲教起义,人口又锐减了两三亿,又经过几十年,到了道光晚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人口又恢复了,4.3亿。

后来经历太平天国,又一下给打没了。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也不一定全部正确,大家看看就完了。


不知周礼


满清人口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4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当时所有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的。而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据当时的统计人口大约是1亿,所以有很多满清的粉丝就说清朝多么多么好,明朝多么多么恶劣。

我觉得事实上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人口也不仅仅只有一个亿,当时统计人口是一个亿,主要是纳税的人口,因为明朝的时候是根据人口纳税,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隐瞒的人口。隐瞒人口这种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所以明朝当年也不是什么稀奇。只不过据历史学家估计,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人口应该大约是2亿左右,而不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认为的一亿。

后来经过满清几百年的发展,再加上满清改革了税制,所以不再以人口来纳税,自然人们就用不着再去隐瞒人口了。满清时代人口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高产食物的引入,最主要的就是土豆,玉米,地瓜这几种高产物质。事实上在欧洲当年也是如此,欧洲的人口很多年都固定在一个数值范围之内,一直到了美洲土豆的引入,才使欧洲人口出现了迅猛的增长。

要知道中国以前传统的粮食,例如大米,小麦等,这些对土地的肥沃程度,还有水土的要求都比较高,一旦哪一年风不调雨不顺的话,就会出现欠收,那样国家就会导致大面积的讥荒。在古代粮食欠收出现饥荒,饥荒最后导致王朝不稳,继而引发农民起义,导致王朝更替,这是中国古代几乎绕不开的一个局。

而玉米土豆这些物种对土地的要求不高,即使在非常贫瘠的土地上,即使没有什么雨水都能够长得不错,并且亩产量非常高,亩产的数值几乎是大米和小麦的好几倍。在很多穿越小说中,都提到了主人公去利用玉米土豆这些物种,从而实现粮食大丰收。不过这些物种事实上在明朝末年已经引入中国,但是它们在中国的土地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刚引入就能够实现高产的粮食。而明朝当时出现了天灾人祸,没有来得及等待这些物种适应中国的土地,从而产生高产的粮食就灭亡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与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科技水平有关。

清朝道光年间,人口突破了四亿。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朝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是平稳的

清初时,由于削藩和吴三桂打了一场局部战争。平定台湾时,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打斗也属于小战。另外还有平定边疆的骚乱等。

除了平定吴三桂时的困难大一点。其它的局部战争消耗不大,没有动摇到大清国的根基。

到了康熙帝的中年时期,天下太平,基本上就没仗可打了。此后接近二百年的时间,清朝的社会环境是平稳的。

满族是个游牧民族,靠弓马打下来的天下,对此历代皇帝的头脑里都很清醒。为了江山的稳固,历代皇帝们积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精励图治。因此,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也很高。

康熙就是个勤政皇帝的代表。

中原一带是主要的产粮区,但苦于黄河、淮河的泛滥成灾,经常颗粒无收。康熙曾派人治好了洪灾,为产粮区的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直到鸦片战争,清朝的社会环境基本上是稳定的。这是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

二,清朝在管理制度上取消了人头税

按人口纳税起源于商鞅变法。比如,家里有五口人就纳五个人的税。这项制度看似很公平,其实是极不合理的,执行起来后有很大的缺陷。

清代之前的明代也是釆用的这个制度。为什么说它是不合理的呢?你想,占有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种地的长工,谁的收入多?答案自然是地主的收入多。

大家收入不同,差别很大,在按人口一样去交税,结果穷的就越来越穷。难以糊口,自然也养不住孩子,也不想多生。

康熙之后的雍正就大胆地废除了这条人头税,并且生下了孩子还给田种。这相当于是鼓励生育,到了乾隆时,全国人口已达三亿多了。

三,人口与科技水平也有关

人口增多,养活这么多人,需要吃的东西也多。这就要求同样的土地能多产出吃的东西来。

当时就引进了国外的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缓解了吃的危机。

关于种子的引进,还有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说外国人想捉弄我们中国人,就故意送来了辣椒种子。

中国人种出辣椒后,一尝辣的吃不下去。有人想到了自然界中是一物降一物,试了很多东西后,发现豆类是辣椒的克星。

辣椒炒豆粒,辣椒炒豆腐这些菜就出现了。故事的真假已无可考据,却说明我们曾引进过外国的农作物种子。

高产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粮食的紧张。

除了作物产量上的提高。清朝时的医疗水平也提高了,可以预防天花,西医也逐渐被引进,这些也导致人口生存率的提高。

到了道光年间,人口突破四亿。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科技水平均有关联。最根本的还是清朝时的社会制度,取消了历史上的人头税。




风土扬


趣谈答案:百姓人口暴增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1点是粮食大面积耕种,第2点是没有较大战役。

道光年间的稀罕玩意

如果大家能够拿到整个清帝国人口的分布图的话,就不难发现,清朝时期绝大多数情况下人口都是处在一个缓慢稳步的上升阶段。

而这样的一个缓慢稳步的上升阶段,短时间之内可能看不出什么来,可是如果长久的时间坚持下去,将会出现人口暴增。

而这个4亿人口,我们能够在对应的历史文献,比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能够查阅一二。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我们把时间一直往前延续,延续到明帝国时期,就不难发现,在明帝国时期的总人口可能也就是1亿左右。

肯定会有人说,明帝国时期国土的控制面积比较小,所以明帝国的人数少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我们把明清时期的版图拿过来看,在罕无人迹的西北,南方的南方这些区域同样的人口稀少,而人口的稀密程度已经无法决定明帝国和清帝国两国人口的综合对比了。

所以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清帝国时期,整个清帝国的人口密度是极大的,尤其是在华夏平原和华南平原,华中平原。

1.土豆的引入。

土豆这种东西大家可能都吃过,毕竟现阶段来看土豆也是最便宜的几种蔬菜之一。

在清帝国时期,尤其是将土豆引入华夏并且大面积种植时,的确是解决了部分百姓饥饿感的问题。

因为土豆非常的神奇,土豆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种植面积不需要特别的大,但是它的养成量非常的多。而且土豆本身就属于果腹食品之一,吃土豆能够缓解饥饿。

2.玉米的引入。

据传说在很久之前,玉米是某个区域小部落里面人民供奉的物品。

后期慢慢的传播,传播到了全世界,玉米作为一个高产量的物品,缓解饥饿是不成问题的。

3.其他物品的引入。

在整个清朝时期,得益于大航海以及世界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很多物品都可以传播过来,而且在传播过来之后,可以达到很好的果腹效果。

南北之间的部落冲突

在明朝时期,明帝国最大的敌人就是北方的蒙元地区。

可以说整个明帝国初期,中期和后期永远是一部战争史,既然需要战役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花钱,就需要源源不断的牺牲。

当然在清帝国执政时期也有战役,比如消除三藩,再比如西北地区的诸多战争。

但相比较而言,整个清帝国最为占据优势的就是和蒙元地区搞好联系。

蒙元地区和满清之间可能会有某些矛盾,但这些矛盾成不了大气候,双方之间平安无事。

这样的一种外在环境就足以让满清的子民放心大胆的生孩子,而且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支持的情况之下,孩子越来越多。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其实,清朝是突然迅速涨起来的人口,当时在顺治年的时候,发展到道光已经翻了好几倍的人口,本来只有七千万,突然猛增到4个亿,要知道这才仅仅一百年的时间,这个数字让人感到十分的惊讶,要知道,在清朝之前,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人口也不过2亿,那么清朝突然猛涨的这么多人口,而且仅一百多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第一点:农耕技术的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了。百姓本来就是靠粮食活着嘛,所以粮食多了,自然人口就多了,家里都穷的吃不起了,怎么还会在生孩子?而且就算生出孩子,也大多数容易被饿死,人口自然就上不去,但粮食增长了就不一样了,不过呢,一般五谷虽然能够让人们的营养跟上,但是光靠这个,是没办法让所有人口吃饱的。

其实就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加上明朝时期解除了海禁,所以国外很多的农作物到了中国,因此清朝就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这可是大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要知道普通水稻必须得满足热量和水分充足两大条件,所以这在两广地区是没有办法推行的,因此双季稻的出现,让水稻产量翻了好几倍。

第二点:政府废除人口税,要知道当时在古代,赋税就压死百姓了,而且人口税收就是按照家里几口人算的,这谁敢多生孩子啊?这种税收持续了好长时间,地主家大业大,但是纳税却不多,而贫穷人家,却要纳好多税,所以人口也就下降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康熙时期就废除了这一点,所以百姓们对于生孩子,再也不会发愁,人口自然就增长了许多。

第三点:医疗技术的提高,死亡率低了。要知道清朝作为我们最后的朝代,在医疗方面还是很先进的,主要是可以总结前面朝代留下来的经验,相结合下来,医疗条件也就先进了不少,所以在人口暴涨的前提下,还能降低死亡率。

但是,就算人口提高了,照样清朝内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贪污腐败,重农抑商,最重要的闭关锁国,导致被西方的铁蹄踏入,实在是令人唏嘘心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听觉有道周村验配中心


题主这个问题,本人曾写过一篇《清朝时期的人口爆发式增长》(见,2019年2月3日),文中粗陋介绍了清朝发展以及人口红利带来的影响。本次恰逢题主设问,正好做一补充。

首先,清朝人口在道光年间并非达到4亿,而是达到了4.5亿

清朝政府入主中原一直到结束期间,中国版图上发生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人口密度的变化,一直在增加。

从更广的范围看,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整个欧亚版块无论东方西方,都在经历人口的快速增长。新的粮食作物被引进欧亚大陆,特别是抗旱的品种,比如马铃薯、甘薯、花生等等。这些粮食作物的获取,在饥荒发生时,人民不至于像之前发生大规模饿死。

处在欧亚版块东方的中国,虽然在之后十七世纪经历动荡,以及改朝换代。但人口在十七世纪后期开始迅速发展。

1700年清朝人口1.5亿,1800年清朝人口3亿,一直到1850年道光死去,清朝人口已经达到4.5亿。

清朝人口爆发的几个因素

首先,是死亡率的下降。

如同开篇所述,新的粮食作物进入中国。清朝政府官员,特别是地方官员大力推广新型粮食作物(具体内容因本篇幅限制,我们另行阐述。)到内陆地区。这让因饥饿而死的人大为减少。

另外,医疗技术的提高。曾经在中国肆虐的天花,原本死亡率非常高。十七世纪以来,新的“种痘”医疗技术开始普及,并且逐步得到控制。

医疗技术带来的另一个福利,就是婴儿死亡率的降低。道光年间的民间产婆,基本都已经完成了职业化的转变,成为职业产婆。在清朝政府主导下,商业出版的医药宣传手册也开始推广普及。

这些都为降低死亡率起到作用。

其次,大规模移民释放了人口增长空间。

清朝人口增长的区域与欧世界其它区域不同,西方世界正值工业革命的时期,于是制造业所带来的城市人口剧增。

而清朝政府正在大规模进行移民运动。清朝政府废除明代禁止国民自由迁移的禁令,在西部新兴地区提供相应的赋税优惠政策,发放粮食种子,向移民低价租赁耕地牲畜。

比如,晚明张献忠在四川大规模的屠杀,导致四川地区人口呈现“真空”状态。清政府于是进行“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移民政策。到1725年,四川人口中有将近70%-80%的人口不是本地人。道光年间四川人口中85%不是本地人。

另外,清政府的大规模移民活动还包括,新疆的农业移民政策、辽东移民政策、以及人口自发向山区、未开垦的荒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一方面解决了人口稠密地区的密度稀释,另一方面开垦荒地作为新的人口居住地。乾隆年间对新疆进行荒地开垦,到十九世纪末期,新疆已有360万亩土地被开发。另一个例子,就是清朝政府在1668年开始进行的辽东移民,到1900年,从山东、河北移民到东北的人口有2500万。

第三点,就是粮食产量的增加。

关于粮食产量的增长,在文中已有描述,一是新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二是西部疆域以及东北地区带来的移民垦荒。

但即便这样,依然无法完全解决清朝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在传统粮食产区,清朝政府也开始进行深耕拓垦策略。从雍正开始,全国传统产粮区就进行一伦一伦的拓垦运动。并且将拓垦土地的数量作为地方官员的年度考核。

当然,这些在传统产粮区进行的拓垦运动,也直接造成相应区域的环境破坏。比如洞庭湖周边的滩涂迅速变成良田,造成湖区储水量减少,继而影响到下游区域的防汛。

但总的来说,拓垦土地带来粮食增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政策。所以即便清朝人口如此爆发式的增长,却一直没有让清朝人口人均粮食量减少。反过来说,清朝人口有增长的基础。


综上所述,清王朝时期,既恰逢世界人口增长大趋势,又是清政府政策的有意而为之。如此回答,是否可为题主解疑?


叁牛不读书


根据史料《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为2010万,而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人口激增至4.1亿。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呢?以下我来具体分析。

影响因素

我国古代对人口增长最大的制约因素有两个,概括起来就是“天灾人祸”。天灾指的是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灾害导致的饥荒使得人口锐减;而人祸指的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时的内战,或是抵御异族入侵的战争,使得人口被大量消耗。有时候,天灾和人祸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对于人祸,只要国家政治清明,长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自然就可以避免,清朝在道光之前,正好经历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盛世——康乾盛世。在这一百多年中,自从三藩之乱后,我国就没有大规模的内战了,对外战争也更多的是在边境或境外的小规模战争,因此这一时期可以说几乎没有人祸,国家的稳定促使人口持续增长。

对于天灾,这个就是不可抗力了,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人力虽然不能对抗天灾,却可以解决粮食问题,只要没有饥荒,洪水、大旱、蝗虫、地震、龙卷风这些基本上不会对人口增速产生太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只要解决了粮食产量问题,就可以对天灾的破坏产生极大的制约,毕竟全国上下都遭灾的几率实在太小了。而清朝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正是由于解决了粮食产量的问题。

传统农作物的增产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易,非他省比。——《古谣谚·湖广谚》

从南宋时期开始,我国的经济中心已经逐步南移至长江中下游,这一地区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许多垸田。到了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地区进入大开发时期,湖荡洲滩被大面积围垦为农田,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平提高,作物结构多样化,农副产品商业化突出,城市网络形成,市场体系发育,经济总体水平提高,以致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我国古代的君王,历来都很重视农业生产,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改进农具、种植方式、作物品种等等,而康熙皇帝更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据记载,康熙皇帝研究考察过的植物多达二十余种,如黑龙江麦,御稻、吐鲁番西瓜、葡萄、果单、菱角、杨柳、枫树、竹子等。他对这些植物的产地、生长期及根、茎、叶、花、果的性能、用途、味道等,都做过比较深入的考察。在考察过的20多种植物中,亲自试种过的有10来种,如稻麦、人参、花木等。

这其中康熙用了10年的时间,从晚熟的玉田稻中选育出早熟质佳、耐寒性强、适应性广的“御稻”,并创造了“一穗传”的选择育种法,开创了中国农业试验选种的先河,促进了我国水稻的北移和江南双季稻的发展,对当时的水稻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水稻北移增加了种植面积,双季稻则是一年收获两次,康熙的这一创举极大的提高了我国水稻每年的总产量。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将“御稻”视为世界良种,给予了高度评价。

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

据资料表明,1492年新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之后,从美洲带到世界各个地方的农作物就有30多种,这些农作物包括番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等,从而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公元16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将这些农作物带回了欧洲,并随着他们在世界上各地的殖民将这些种子传到了各地的殖民地。在16世纪中期的时候,玉米经过三种方式传入了中国,由波斯到甘肃这一条,印度到云南这一条,还有东南亚到闽粤。而红薯则是之后通过菲律宾等西方殖民地,再通过当地的华侨传入到了东南沿海。还有土豆,土豆进入中国是由那时候占据在台湾的荷兰人带来的,然后又通过台湾将其传到了东南沿海。

土豆、玉米、红薯等美洲的农作物普遍都有着较易种植的特点,即使是那些不宜种植粮食的山坡、丘陵地带以及不肥沃的土地也可以种植,而且产量惊人。比如清初到嘉庆年间,西南和华中各个地方的耕地面积已经比以前扩大了许多,但其实这些新土地,都是一些山区和丘陵的土地。那些农作物未引入以前,这些土地都是没法耕种的,但把这些地方种上这些农作物后这些土地反而能生产许多粮食。在清朝,玉米能够达到每亩产 180斤,红薯则是1000斤以上,比中国以前种植的农作物产量高太多了。

清朝将这些“不挑剔”的高产作物广泛推广种植,使得粮食产量再次节节攀升,无论是官仓还是百姓自家的储备粮都显著增多。

所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们最关心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家就开始“无所顾忌”的生孩子,因为生下了也能养活得起了。于是在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呈爆炸式地增长,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翻了20倍,由两千万激增到了4亿。


大黄扯点历史


清朝人口为什么会暴涨到四亿呢?

听我说一说

  据记载明末的时候人口大约在六千万到八千万,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明末的实际人口数量不会超过一亿。可是清朝建立以后,人口规模迅速激增,至道光十四年(1834)时突破四亿,而这时距离明末还不到两百年。从不到一亿到突破四亿,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清朝人口增长如此迅速?

  粮食是养活人的重要物质,高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清朝人口激增的现实基础。随着海路的打通,美洲的高产量农作物玉米、土豆、红薯等许多作物来到中国,并广泛种植在中国各地。这些作物易种植,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依旧有较为可观的收成,种在肥沃的土地上收成更是普通作物的数倍,围海造田扩大耕地面积,这为清朝人口增长提供了粮食保障。

  其次,清朝人口规模扩大还要得益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清朝入关以后,许多人死于战乱以及屠杀,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不过清朝在度过初期以后,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事。

  清朝时科技与医学水平的进步,也是人口规模扩大的重要保证。在古代,传染性的疾病往往意味着灾难。但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带来西医西药,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比如在隆庆年间,清朝发现可以抵御天花的人痘接种法,并开始大规模普及,死在天花等传染病下的人数大幅下降。

  雍正时清政府采取“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方法,一体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清朝的税制改革减轻了少地农民的负担,抑制了土地兼并,解放了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自然敢于多生,也有能力多生,于是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清朝人口规模的扩大,得益于清政府适宜的政策以及时代背景,正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诞生出清朝的人口奇迹。





大兵说历史


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高产农作物的引入,其次是气候暖和,风调雨顺,最后政府的政策摊丁入亩。

一、\t人口数据实录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清实录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清实录圣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14341.1559万。高宗实录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40100.8574万。宣宗实录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光绪会典卷十七。

当然这一组数据还是有待考究,根据清朝乾隆上谕:“朕恭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四十九年民数二千三百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余名口。因查上年各省奏报民数,共三万七百四十六万七千二百余名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五倍有奇。我国家承天眷佑,百余年太平天下。化泽涵濡,休养生息。承平日久,版籍益增。"

乾隆,就是所谓清朝深仁厚泽人口飙升说法的始作俑者,他一开口,清人谁也不敢辩驳,以致流毒后世。虽然当代早有学者指出了其中的荒谬性,但是很多人还照样以讹传讹。所以很有必要广而告之。按照人口史专著研究的数字,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古代来说根本就不快,这是积累下来的,没有战争,天灾人祸影响的必然结果。


二、\t高产农作物的引入

1、\t土豆:学名叫马铃薯,英文名potato。别名洋芋、地蛋、香芋、山药蛋、洋山芋、山药,等等。原产于南美洲,它既是粮食,又是蔬菜,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初,马铃薯受到人们的青睐不是因为它的营养丰富,而是它那妖娆的枝叶和它艳丽的花朵。人类栽培马铃薯的时间已很久远,但它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仅仅有400年历史。公元1536年,继哥伦布接踵到达新大陆的西班牙探险队员,在哥仑比亚的苏洛科达村最先发现了马铃薯。考古学家认为:南美洲秘鲁以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沿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都是马铃薯的故乡。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中国。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明代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所以,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中国,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2、番薯:即红薯。北方人多称地瓜,四川人称为红苕,客家人则惯常谓之番薯也。俗称番薯。据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传入的史实是:作者的六世祖陈振龙经常来往于福建与吕宋(菲律宾)经商,见吕宋番薯“被野连山,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觉得很有价值。

恰好其子陈经纶是福建巡抚金学曾的幕僚,当金学曾向幕僚征求赈灾办法时,陈经纶转述其父觉得番薯可以疗饥的看法。金学曾于是决定派陈振龙前往购买薯苗。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献上带回的薯苗。金学曾马上命令在漳州插种,接着又多次下令推广。潮州毗邻漳州,是最早种植番薯的地区之一。福建百姓取得种植番薯的巨大效益。后世遂尊称金学曾为番薯公,设祠祭祀,故番薯也称金薯。


三、\t气候暖和,风调雨顺

气候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其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转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处在传统社会晚期,以农立国的清代而言,农业生产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对水旱灾害的抵御能力不足,气候对于农业的影响极易波及社会其他方面。在15世纪初,随着气候转寒长城以外为所统一内迁至长城以内,而18世纪前期农耕区又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向北扩张,并形成了归化城(呼和浩特),等中心城镇。此次农牧界限的北移发生在气候转暖的背景之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之小冰期的结束,气候转暖,蒙古游牧地区又新起一次农业开发高潮。(引用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陕西师范大学刊物2016第2期)

这段时期天气情况还是不错的,加上土地肥沃,高淀粉作物的高产,提供了人口增长基础。


四、\t政策:摊丁入亩

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

是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雍正时期开始实行。这一制度的实行,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生自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赋税规则的简化减少了官府打马虎眼任意加税的可能。

摊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从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全国人口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1830年全世界人口为10亿),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伍、天时地利人和,最终结果必然是预料中的。

创作不易,请赏赐个关注点个赞再走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