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雄安新區傳統村落圈頭村:白洋澱深處的“湖中島”

圈頭村隸屬雄安新區安新縣圈頭鄉,地處白洋淀中心地帶,四周被澱水包圍,村內羊腸小路縱橫,因其獨特而秀美的自然風光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圈頭村是個移民村。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長城古北口外第一重鎮小興州遷至任丘縣西北富家屯,陳、夏、張三姓先後在此落戶。後圈頭村在行政區劃上歷經數度變遷。據《任丘縣誌》記載,民國十七年(1928年) 任丘縣設8個區,圈頭為八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任丘將8個區合併為4個區,鄚州與圈頭合為一個區。抗日戰爭時期,圈頭村屬白洋縣;解放後劃歸安新縣,屬保定地區。

雄安新区传统村落圈头村:白洋淀深处的“湖中岛”

圈頭村有三街六道,即大街、前街、后街,行宮過道、官過道、東夏家過道、西夏家過道、張家過道、陳家過道。此外,這裡還有行宮一處,建於清康熙年間,樓閣水影,庭廊彩繪,為典型清代建築,但幾經水災、戰亂,現已不復存在。後來圈頭村在修水塔挖地基時,曾挖出大條石,被證明是當年行宮的遺址。

圈頭村是古文化村,淳樸的鄉土民風哺育了圈頭村幾十代人。自古以來,圈頭村的男人以捕魚種地為生,女人則以織蓆編簍為業,日出而作日落而棲,是個“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的村落。

因四面環水,圈頭村村內有三座石橋——東橋“廣濟”橋、南橋“廣順”橋、西橋“廣惠”橋,均為清朝修造,橋的造形雄渾結實,歷經百年滄桑而風采依舊。1957年,為方便出行,村裡在村北修了座木橋,取名“廣安”橋。至此,圈頭村就有了“濟、順、惠、安”四座橋。平時橋下舟船通行,橋底的水清澈見底,小魚小蝦清晰可見,不少小孩坐在橋上垂釣,怡然自得。夏天一到,橋下更成了孩子們的樂園,膽子大的孩子站在橋上往下跳,只見浪花翻騰,笑語連天。傍晚,三座石橋是村裡大人納涼和小孩玩耍的好去處。晚飯過後,大人和孩子們三三兩兩到橋上匯合,談古論今、閒話家常,直到深夜才漸漸散去。

雄安新区传统村落圈头村:白洋淀深处的“湖中岛”

圈頭村一年中最熱鬧的,除春節外,就是廟會了。

圈頭村的廟會定於每年農曆四月十八至二十一舉辦。廟會上,舞獅、戲曲、雜技、武術等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項目,場面十分熱鬧。據村裡老人說,在五十年代初,一到廟會,街頭便人山人海,光是攤位就能擺出很遠。商販們在村裡南牆根下的一片空地上,用一個長方形的黑布帳子搭成臨時小影院,裡邊擺個小銀幕,放電影的人站在架子上搖著無聲電影的片子;不遠處幾家拉洋片的攤位前“咚嗆咚嗆”的鑼鼓點合著上韻的唱腔,能吸引不少小孩觀看......

圈頭村的文化多元,但若說起文化符號,極富民俗和地域特色的圈頭村音樂會久負盛名。圈頭村音樂會興起於明末清初,從雄縣鄚州藥王扁鵲廟廟會演變而來,初為祭祀祈福所用。古樂所用工尺譜用漢字記寫,有音調高低,而無強弱變化提示,靠口傳心授,且往往帶有方言口音,但也因浸染濃郁的地方特色而獨具魅力。2008年6月,圈頭村音樂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圈頭村音樂會大小曲子的曲譜共有40首。

圈頭村不僅崇文而且尚武,太極高手李玉琳父子便是圈頭村走出去的武術名家。李玉琳把武術的真諦帶到了世界,也把武術的靈魂留在了圈頭村,直到今天,強身健體依然是圈頭村村民的信條。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根據新區的總體規劃白洋淀澱中村會逐步搬遷,圈頭村作為古文化村將得以保留。(安新縣安新鎮旅遊路規劃館 陳廣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