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雄安新区传统村落圈头村:白洋淀深处的“湖中岛”

圈头村隶属雄安新区安新县圈头乡,地处白洋淀中心地带,四周被淀水包围,村内羊肠小路纵横,因其独特而秀美的自然风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圈头村是个移民村。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长城古北口外第一重镇小兴州迁至任丘县西北富家屯,陈、夏、张三姓先后在此落户。后圈头村在行政区划上历经数度变迁。据《任丘县志》记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 任丘县设8个区,圈头为八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丘将8个区合并为4个区,鄚州与圈头合为一个区。抗日战争时期,圈头村属白洋县;解放后划归安新县,属保定地区。

雄安新区传统村落圈头村:白洋淀深处的“湖中岛”

圈头村有三街六道,即大街、前街、后街,行宫过道、官过道、东夏家过道、西夏家过道、张家过道、陈家过道。此外,这里还有行宫一处,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阁水影,庭廊彩绘,为典型清代建筑,但几经水灾、战乱,现已不复存在。后来圈头村在修水塔挖地基时,曾挖出大条石,被证明是当年行宫的遗址。

圈头村是古文化村,淳朴的乡土民风哺育了圈头村几十代人。自古以来,圈头村的男人以捕鱼种地为生,女人则以织蓆编篓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是个“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村落。

因四面环水,圈头村村内有三座石桥——东桥“广济”桥、南桥“广顺”桥、西桥“广惠”桥,均为清朝修造,桥的造形雄浑结实,历经百年沧桑而风采依旧。1957年,为方便出行,村里在村北修了座木桥,取名“广安”桥。至此,圈头村就有了“济、顺、惠、安”四座桥。平时桥下舟船通行,桥底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清晰可见,不少小孩坐在桥上垂钓,怡然自得。夏天一到,桥下更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胆子大的孩子站在桥上往下跳,只见浪花翻腾,笑语连天。傍晚,三座石桥是村里大人纳凉和小孩玩耍的好去处。晚饭过后,大人和孩子们三三两两到桥上汇合,谈古论今、闲话家常,直到深夜才渐渐散去。

雄安新区传统村落圈头村:白洋淀深处的“湖中岛”

圈头村一年中最热闹的,除春节外,就是庙会了。

圈头村的庙会定于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至二十一举办。庙会上,舞狮、戏曲、杂技、武术等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场面十分热闹。据村里老人说,在五十年代初,一到庙会,街头便人山人海,光是摊位就能摆出很远。商贩们在村里南墙根下的一片空地上,用一个长方形的黑布帐子搭成临时小影院,里边摆个小银幕,放电影的人站在架子上摇着无声电影的片子;不远处几家拉洋片的摊位前“咚呛咚呛”的锣鼓点合着上韵的唱腔,能吸引不少小孩观看......

圈头村的文化多元,但若说起文化符号,极富民俗和地域特色的圈头村音乐会久负盛名。圈头村音乐会兴起于明末清初,从雄县鄚州药王扁鹊庙庙会演变而来,初为祭祀祈福所用。古乐所用工尺谱用汉字记写,有音调高低,而无强弱变化提示,靠口传心授,且往往带有方言口音,但也因浸染浓郁的地方特色而独具魅力。2008年6月,圈头村音乐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圈头村音乐会大小曲子的曲谱共有40首。

圈头村不仅崇文而且尚武,太极高手李玉琳父子便是圈头村走出去的武术名家。李玉琳把武术的真谛带到了世界,也把武术的灵魂留在了圈头村,直到今天,强身健体依然是圈头村村民的信条。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根据新区的总体规划白洋淀淀中村会逐步搬迁,圈头村作为古文化村将得以保留。(安新县安新镇旅游路规划馆 陈广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