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高尚鎮,位於桂林市東北部,古屬興安縣南鄉,名"懷仁鄉",毗鄰靈川縣海陽、靈田,海洋河自境內穿流而過,是為湘水源頭第一鎮,宋代以來有都裡曰"靈安裡""臨川裡""鰲頭裡"等,自古地靈人傑,才俊迭出,考取功名出仕者,或友人贈詩,或名流道經高尚,皆多有吟詠,因年代久遠以致湮失,存世甚少,僅散見於縣誌、古代詩文集中,而今重新挖掘,整理研究,使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得以重新煥發出燦爛的輝煌,讓我們從古詩詞中深刻體會到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也是我們繼承傳統、擁有寶貴精神財富的文化源泉。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湘江源頭海洋河

據筆者所收集到的涉高尚名人古詩文,計有宋代3首、元代6首、明代2首、清代6首,其詩詞分別以贈友人、描繪當地風物為主,其中有清代陳關調、查禮、李時沛、蘇宗經以詩描述了高尚的風物景緻,宋代張孝祥、胡寅、元代劉三吾以詩詞贈高尚友人,另有元代桂林路教授高尚流瀾村人唐朝作《五無吟》以抒其志,俱為傳世佳作,多為後世稱頌。本文以陳關調、查禮、蘇宗經詩探尋其詩作背後的故事。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湘桂古商道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三大古圩太平堡(今天堡裡村)李翔攝

一、陳關調《夜過太平堡》

陳關調,字鶴洪,山東堂邑人,順治八年舉人,官蓬萊縣教諭,升青州府教授,授廣西興安縣知縣。康熙二十三年,陳關調來任興安縣知縣,據道光《興安縣誌》記載,其在任期間寫下了諸多吟詠靈渠以及興安風物的詩作。

《夜過太平堡》詩寫於奉祭海陽坪後返回縣城的途中,陳關調一眾行走在高尚段古道上,經過堡裡村時,已經入夜,因為還要從南四過五馬村翻過源江才能到達興安縣城,山路崎嶇,夜路難行,陳知縣便讓人向村民借了一炬火光。緣古道前行,石子丁路很狹窄,掩映在兩旁的雜草中。抬頭仰望繁星燦爛,有如灑落在草原的牛羊;側耳傾聽山泉淙淙,好似輕吟的詩句。水聲伴著夜風,讓人覺得異常清涼,情不自禁加穿了一件衣裳,其實並非擔心道旁草尖的露瀼。落家石頭田路尚未鋪就,豐全十八趟早已建成,千里之外身在他鄉,此情此景,又讓陳知縣想念起遙遠的故鄉:

"向夜未投宿,勞民借炬光。草深山路狹,星燦水音涼。不禁添衣佩,非惟怯露瀼。孤身千里外,故國兩茫茫。"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太平橋/李翔 攝

二、查禮《太平堡》《歸途重宿太平堡僧舍》

查禮(1716-1783),原名為禮,又名學禮,字恂叔,號儉堂,一號榕巢,又號鐵橋,順天宛平人,乾隆元年(1736)舉人,歷官陝西司戶部主事,廣西慶遠府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寧遠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撫等職。其子查淳將其詩文、雜著彙編為《銅鼓書堂遺稿》32卷。乾隆十九年(1754)秋,兩廣總督楊應琚督修桂林東西二陡河,任命慶遠府同知查禮為靈渠協修官,興安知縣梁奇通為靈渠承修官。查禮於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到達興安,期間尋訪湘漓之源,遊歷興安各地,對興安境內柘源、上塘、太平堡、開洲、水南等諸多小村莊風物風貌皆有吟詠,其中《太平堡》詩是查禮與梁奇通前往海陽山考察湘漓之源,途中夜宿太平堡僧舍時所作:

"交支水聚結孤村,茅屋低侵老樹根。牧豎鳴榔牛下嶺[牧童鳴榔則牛隨之出入,興安村落皆然],荒原日落客銷魂。"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兩江義渡舊址/陽著文 攝

第二天早上,查禮與梁奇通過兩江義渡,騎馬徑直往海陽山方向而去。考察完湘灕水源後,兩人當日即往回趕,循原路返回,當到達太平堡時,又已入夜,於是二人便再次投宿於太平堡僧舍,飯畢,與老僧圍坐爐旁,作《歸途重宿太平堡僧舍》:

"舊路重尋宿,沿緣過稻塍。宵昬投野寺,人靜對枯僧。柏子殘爐火,禪心古殿燈。虛窗上月色,詩興夜闌增。

"

太平堡僧舍所居住的僧人,原來兼管兩江義渡渡田之職。兩江義渡又名普濟渡,創建年代無考,明代靖江王府施渡田數十畝以資營運,至乾隆初年已"世遠年湮,佃隱其半。"在清代初期,即有眾人復捐田畝以補不足,託付僧人管理,作為長遠的考慮,但後來僧侶散走,渡田即歸為村裡公管,義渡也就廢了,直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鄉民才又捐資重興義渡。查禮當時投宿該僧舍為乾隆十九年至二十年(1754-1755),從詩中"野寺、殘爐、枯僧"等字眼可以窺見該僧舍當時亦是疏於管理而幾近頹廢,儘管住宿條件非常不好,但禪心古殿、虛窗月色那片靜謐的景緻,無疑是激起詩人詩興的靈感源泉。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待漏村古塔

三、蘇宗經《為蔣春浦題詩待漏村三元塔》

蘇宗經,字是程,號文庵,廣西鬱玉著名學者。清道光元年(1821年),蘇宗經考取舉人,歷任新寧州(今扶綏縣)訓導、平樂縣教諭、梧州府教授、國子監監丞,死後誥授奉政大夫。蘇宗經著作甚多,有《讀史管見》四卷、《坊表錄》四卷、《名臣百詠》一卷、《慎動齋文集》十八卷、《明史約編》三十卷、《鑑史精華》八卷、《釃江詩草》十卷,並編輯了《廣西通志輯要》。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蘇宗經《釃江詩草》

蘇宗經與興安人蔣對揚、蔣方正為同科舉人,赴京會試,蔣方正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蘇宗經與蔣對揚落榜。之後,結伴六人僱舟南返,蔣對揚在歸途中病重,同伴皆疏遠他,唯有蘇宗經對他悉心照料,及至病逝,併為之買棺裝殮歷三千餘里送回興安交付其家人。

與蘇宗經交好的興安朋友,還有一位蔣應奎。蔣應奎,又名蔣紹洛,號春浦,待漏村人,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舉人。咸豐六年九月,太平軍攻陷新寧州,闖進州學抓住了時任訓導的蘇宗經及其兒子,太平軍將其作為人質要100兩"贖銀",蘇宗經不堪受辱,跳河自盡而未遂,後來太平軍得知蘇宗經是位清官,身無餘資,便答應減半處理,交50兩銀子便放人。所幸此時有一幫新寧附近的老朋友得知此事,積極籌資,其中時任左州教諭的蔣應奎率先拿出11兩黃金,按市價折成20兩銀子,以及玉林人萬道開、新寧州蘇宗經的一些學生,慷慨解囊,湊足了50兩白銀,將被太平軍囚禁了80多天的蘇宗經贖出,得以安全回家。

“湘桂古道”上的商貿重鎮,名人古詩中高尚鎮背後的故事

待漏村古塔題刻

待漏村古屬興安縣南五都七甲,青山環繞為葫蘆狀,村口即葫蘆口處建有三元塔,為道光五年蔣峨等修建,風水極佳,因蔣應奎與蘇宗經的交好,所以致使待漏村得到大學者蘇宗經作《為蔣春浦題詩待漏村三元塔》詩讚美,並收入《釃江詩草》傳之於世:

"也曾數過興安縣,形勝爭傳待漏村。聚氣有山圍四面,凌霄起塔號三元。秀靈鍾毓科名盛,風俗淳良道誼敦。更羨元卿開路徑,欲從二仲一登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