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位於安徽省中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濱,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稱,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合肥經濟圈成員之一。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西漢時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後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

淮南市總面積5571平方公里,轄6個區、1個縣。截至2018年底,總人口為389.7萬人,城市人口161.3萬人。淮南市安徽省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截至2018年末,擁有普通高等院校6所,在校大學生7.24萬人。

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華東工業糧倉、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務院1984年13個較大城市之一,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百個宜居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首批試點智慧城市、中國最佳投資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

歷史沿革

城市簡介----淮南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於吳。為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為下蔡。

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壽 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

城市簡介----淮南

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 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臺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臺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間劉宋、蕭齊、蕭梁沿習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復為淮南郡所轄,鳳臺縣屬汝陰郡下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臺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十國時期淮南道稱謂不變,壽州、下蔡先後為吳、南唐所有。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後宋金和議達成,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

城市簡介----淮南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

明代,全境屬南直隸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鳳陽。

清代,市全境屬江南省鳳陽府,安徽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鳳陽所轄。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鳳臺縣遷治於下蔡縣故地(今城關)。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准成立。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城市是在70年代中期隨著煤炭大批開採而壯大起來的,70年代後期淮南城市人口就達到40--50多萬人,至80年代城市人口就達到60--70多萬人。

現淮南市下轄5區2縣,是安徽省轄區最多的城市。擁有地方立法權。

行政區劃

淮南市轄田家庵區、潘集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大通區、壽縣、鳳臺縣5區2縣、置淮南山南新區、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個功能區,至2015年底轄46個鄉鎮,19個街道,221個社區,573個村。淮南市政府駐田家庵區。

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國函206號)批覆同意將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 。

地理環境

位置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市位於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處東經116°21′21″~117°11′59″與北緯32°32′45″~33°0′24″之間,東與滁州市鳳陽、定遠縣毗鄰,南與合肥市長豐縣接壤,西南與六安市霍邱縣相連,西及西北與阜陽市潁上縣,亳州市利辛、蒙城縣交界 ,東北與蚌埠市懷遠縣相交。 最東端位於孔店鄉東河村以東與定遠縣交匯之窯河河面,最西端位於鳳臺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最南 端位於孫廟鄉廟塘村以南瓦埠湖水面,最北端位於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鳳臺縣與蒙城、利辛縣交匯處。

地形

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於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後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複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於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於劇烈運動時期,先後經歷了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了海陸交互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環境,為煤炭資源的生成提供了良好條件,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徵。

城市簡介----淮南

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丘陵,屬於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環山為一斜坡地帶,寬約500米~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米~75米;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寬500米~2500米,海拔30米~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寬2500米~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平緩;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寬2000米~3000米,海拔17米~20米,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東為高塘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西為瓦埠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中為丘陵崗地。淮河以北平原地區為河間淺窪平原,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0米~24米,對高差4米~5米。

氣候

溫度

淮南市是屬於淮河​以南地區,是暖溫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偏高,平均氣溫16.6℃,較常年偏高1.0℃;全年只有2月、12月較常年分別偏低0.7℃、1.5℃,其餘月份均較常年偏高,其中4月較常年偏高2.8℃。冬季平均氣溫3.5℃,較常年偏低0.1℃,為正常年份。年高溫日數28天,較常年偏多11天。年極端最高氣溫38.9℃,出現在7月30日;年極端最低氣溫-5.5℃,出現在1月23日。初霜出現在11月6日,終霜出現在3月13日,全年無霜期238天。

降水全年降水量893.4毫米,與常年相比正常略偏少,季節性降水分佈不均。6月22日入梅,7月21日出梅,均較常年偏晚,梅雨量166.3毫米。12月22日,迎來第一場降雪。全年降水日數107天,暴雨日數5天。

日照

城市簡介----淮南

全年日照時數為1922.2小時,比常年偏少248.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3%,日照充足天數(日日照率>60%)180天,日照不足天數(日日照率<20%)114天。

水文

市境位於淮河流域,最大的地表水為淮河。市境支流有東淝河、窯河、西淝河、架河、泥黑河等。湖泊有瓦埠湖、高塘湖、石澗湖、焦崗湖、花家湖、城北湖等。人工河有茨淮新河。此外,還有蔡城塘、泉山、老龍眼、乳山、丁山、許橋等小型水庫以及採煤塌陷區積水而成的眾多湖泊、溼地,最大的為櫻桃園(謝二礦塌陷區,亦稱淮西湖)。淮南市水域面積400多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約16%。

市境地下水資源主要分佈在第四系沉積層,面積約1650平方公里,探明可採儲量4.5億立方米,與地表年平均徑流量大致相等。淮河以北地下含水層平面分佈可分為3個區域。極強富水區分佈於市境泥河、祁集、平圩、高皇、段灣等地區,單井出水量每小時75立方米左右;中等富水區分佈於武集、賀疃等地,單井出水量每小時52立方米左右;弱富水區分佈於蘆集、架河、田集、古溝、龔集、夾溝、蘇嘴等地,單井出水量每小時25立方米左右。水質屬於重碳酸鈣、鎂水,礦化度500~600毫克/升。

主要河流如下:

淮河 淮河由盧家溝口進入市境鳳臺縣,流至永幸河閘口分流為二,北道北上轉東環九里灣入市境潘集區,南道(又名超河)東流至皮家路入市境八公山區,南北河道至鄧家崗匯流,由大通區洛河灣橫壩孜出市境,東西流長51公里。

架河 原名夾河,別名駕河,因由黃家溝入淮,又稱黃家溝。發源於鳳臺縣邵集東北,後因開挖幸福溝於周莊截斷源頭來水,故今發源於周莊,現長27公里,流域面積188平方公里。

黑河,自源頭至市境潘集區古路崗,長23公里左右,河行於高地,河寬4米左右,無流域面積,至古路崗東南流,始有流域面積。再行24公里,右納伊河左納黑河岔,河面寬達1公里,再東南行3公里,轉西南3公里至蘇家嘴與泥河匯合。

泥河 自源頭東南過徐圩入市境潘集區至徐橋再至劉隆集,河面寬4~10米,兩岸支流多,匯水面積253平方公里;自劉隆集河面寬300米,東南流8公里,轉東流7公里,左匯黑河,河面寬1.1公里。

東淝河 東淝河由瓦埠湖入市境,出瓦埠湖分流南北,南為老河、北為新河,西北向平行流過東津渡,至李嘴孜轉向西流,出市境經壽縣城北門西北入淮。

窯河 又稱洛河、洛澗、新河,發源於定遠縣狼窩山,沿途匯流,入市境河面寬達4公里左右,稱窯河,又稱高塘湖,經上窯鎮過窯河閘,西北流入懷遠縣境於新城口入淮,市境長17.7公里,匯水面積148平方公里。

茨淮新河茨淮新河是人工開挖的大型河道,上自茨河鋪與潁河通,下至懷遠荊山入淮,流經市境段長7.5公里,是與懷遠縣之間的界河,市境建有古路崗電灌站,可提水灌溉。

自然資源

煤炭資源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煤田遠景儲量444億噸,探明儲量180億噸,佔安徽省的70%,佔華東地區的32%。早在明朝中葉,市境居民即開始土法採煤。《大清一統志》、《讀史方輿紀要》、《江南通志》、《鳳陽府志》、《懷遠縣誌》、《鳳臺縣志》多有記述。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因打造兵器,中都(鳳陽)留守司士卒到上窯山採取大量煤炭。不僅如此,民間開採也很踴躍。民國19年(1930年)開鑿九龍崗西礦時,於民窯廢坑中挖出一塊石碑,記載了開採經過以及開採人姓名,時間是明萬曆年間,明代民窯開採情況可見一斑。清初禁止煤炭開採,市境土法採煤衰落。及至清末,近代工礦業萌芽,朝廷重臣孫家鼐也支持皖省興辦礦務。

新中國建立以後,淮南煤炭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52年3月,淮南解放後興建的第一座礦井蔡家崗煤礦(謝家集一礦)建成投產,揭開了淮南煤礦建設的序幕。1954年,謝家集二礦、三礦、李郢孜一礦先後破土興建,分別於1956、1957年投產;1955~1964年,先後又有李郢孜二礦、畢家崗礦、李嘴孜煤礦、孔集礦動工興建並竣工。雲集淮南西部的建井工人,住窩棚、吃鹹菜、戰酷暑、鬥嚴寒,創造了礦井建設的高速度。至1964年,淮南礦區新增礦井7座,設計能力達到855萬噸。

2009年,淮南市煤炭產量達到8000餘萬噸。2011年煤炭產量已達到1億噸左右。是中國13個億噸煤炭煤炭基地之一。淮南由此被稱為“建在金庫上的城市”、“華東工業糧倉”。

電力資源

淮南電力工業是伴隨煤炭工業的發展而興起的,並逐步發展成為獨立的工業門類。民國19年(1930年),九龍崗煤礦創辦之初,購進1臺7.5千瓦直流發電機,建發電房,是為淮南電力工業的源頭。此後,電力工業一直是煤炭工業的一部分,從屬於淮南煤礦。日本侵佔淮南煤礦期間,為了掠奪資源的需要,在田家庵建立了下窯發電所,架設田家庵—大通—九龍崗輸電線路。至日本投降,淮南發電裝機容量由淪陷前的數千瓦增至6000千瓦。抗日戰爭勝利後,淮南礦路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復興三年”電力建設規劃,興建下窯第三發電所,到淮南解放前夕,淮南發電裝機容量為8200千瓦,設大通、九龍崗、八公山3座變電所及田家庵升壓站,構成建國前安徽省唯一的區域性電網,除了工業用電之外,民用電也已經開始。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解放後,電力工業由煤礦附屬地位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田家庵電廠進行改建,1956年,國產第一臺6000千瓦發電機在田家庵電廠投產,成為我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此後,田家庵發電廠經過5期擴建,裝機容量達到60.1萬千瓦,包括了6000千瓦、1.2萬千瓦、2.5萬千瓦、12萬千瓦等不同型號的國產、進口機組,如同一座電力工業博物館,成為新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淮南新上馬的火電機組佔“皖電東送”總裝機量的85%以上,是“皖電東送”當之無愧的“領軍主力”。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達到1000萬千瓦,發電總量460億千瓦時以上。是全國6個煤電基地之一。到2020年,將建成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時的火電基地。發電能力將超過長江三峽水電站。成為名副其實的“火電三峽”。

人口民族

2018年末,淮南市常住人口為349萬人,比上年增加1.8萬人,同比增長0.76%;比2010年安徽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時增加4.1萬人,年均增加1.02萬人,年均增長0.44%。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0.6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501.1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220.1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 7.9∶65.0∶27.1調整為7.8∶64.0∶28.2。人均GDP達33489元(摺合5328美元),比上年增加3089元。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2%,漲幅比上年回落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上漲2.2%,比上年回落2.7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4.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3.3%,分別比上年回落7.6個和11.8個百分點。淮南市財政收入達163.8億元,同比增長18%。

2018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33.30億元。

第一產業

城市簡介----淮南

建國前,由於舊的生產關係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上天災人禍,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糧食單產僅45公斤,農民人均總產值150元。

建國初期,實行土地改革,開展互助合作運動,人民政府又頒佈和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政策、法令,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1949~1957年,糧食產量增長了21.4%,農業總產值增長了30.2%。

5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激進的生產關係變革,生產力遭到破壞。1963年農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降53%,糧食產量下降57.4%,只相當於1949年的76%。60年代後期,由於擴種水稻,糧食產量有所回升。

建國以來,市郊農業生產總體上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主要農副產品產量成倍增長。1990年與1949年相比,糧食總產從5.71萬噸增加到26.82萬噸,增長了3.7倍;油料作物總產從1415噸增加到4083噸,增長了1.89倍;大牲畜年末存欄數從20371頭增加到53854頭,增長了1.64倍;生豬年飼養量從1751頭增加到122361頭,增長了68.88倍;山、綿羊年飼養量從9635頭增加到57817頭,增長了5倍;水產品總量從295噸增加到4901噸,增長了15.61倍;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從2848萬元增加到16414萬元,增長了4.76倍,平均年遞增4.36%

2018年糧食種植面積203313公頃,比上年增長1.5%;棉花種植面積88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4845公頃,分別減少4.5%,4.2%;蔬菜種植面積26552公頃,增長4.1%。 糧食總產量133.8萬噸,比上年增長5.0%,其中夏糧產量59.4萬噸,增長6.2%;秋糧產量74.4萬噸,增長4.1%。

2018年主要肉類總產量8.6萬噸,比上年增長5.3%。全年出欄生豬47.9萬頭,增長5.8%;出欄牛4.7萬頭,增長7.4%;出欄羊25.8萬隻,增長4.8%;出欄家禽2122萬隻,增長5.8%。年末淮南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8.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8 %。各式拖拉機113864臺,下降3.8%;聯合收割機4544臺,增長16.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140753噸,增長 4.8%;農村用電量78756萬千瓦時,增長8.8%。有效灌溉面積104.7千公頃,新增0.23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58.8千公頃,新增5.8公頃。2011年冬至2012年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完成土石方1401萬立方米,完成市級重點水利工程11項,整修圩堤9公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0公頃。年末,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3家,新增78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5家,新增6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

第二產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業企業不斷湧現,通過新建、擴建,淮南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設備不斷更新,生產能力大幅度增加。1985年工業普查資料反映,80年代設備佔31.8%,其中進口設備佔3.5%;70年代設備佔45.2%,其中進口設備佔5.5%;60年代設備佔15.8%,50年代設備佔4.3%。淮南解放初期,僅有煤礦、電廠、麵粉廠以及碾米、手工捲菸等8個工業企業,1949年工業總產值3382萬元,其中地方工業總產值僅470萬元。1978年底,淮南市工業企業發展到276個,工業總產值發展到10.75億元(1980年不變價)。到1990年底,淮南市工業企業已發展到1000多家,工業總產值為44.5億元。同時,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的狀況得到較大改善,淮南市已建立起造紙、紡織、醫藥、日用橡膠、食品等輕工業生產體系。1990年底,輕工業企業已發展到449家,年產值16.3億元;輕重工業的比率1978年為29.2:70.8;1990年為36.65:63.35,輕重工業的比例關係逐步趨於合理。

煤炭工業

淮南為中國億噸煤基地、華東火電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的“三大基地”,華東地區的工業“心臟”。

經濟以重工業為主,煤工業為支柱產業。已探明的煤炭儲量為444億噸。到2010年底煤炭產量將達到1億噸左右,是中國13個億噸煤炭煤炭基地之一。

煤炭工業企業有: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淮南礦業集團 、國投新集集團、皖北煤電集團、淮浙煤電有限公司、淮滬煤電有限公司等。

城市簡介----淮南

電力工業

華東電力基地,電力工業發達。截至2009年底,淮南的發電裝機總容量已達到1000萬千瓦,到2020年,將建成裝機總容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時的"火電三峽"。是“皖電東送”的“領軍主力”。

電力企業有:大唐淮南洛河電廠 、中電投淮南平圩電廠 、大唐淮南田家庵電廠、淮南田集發電廠(淮滬煤電有限公司)、淮南鳳台發電廠(淮浙煤電有限公司)等。

化工工業

化工企業有: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70萬噸甲醇項目)、淮化集團(神舟系列飛船推進劑提供者)等。

裝備製造業

裝備製造業有電子工業部第八研究所、比塞洛斯淮南(世界最大煤機企業)、發揮凱盛重工、舜立機械、長壁煤機等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和專業配套,培育一批中小企業,形成合作密切、產業鏈長、關聯性強的煤機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依託陝西重卡集團年產5萬輛新能源專用車項目,將淮南打造成輻射華東地區特種工程運輸車輛製造基地。“十二五”期間,將煤機裝備、工程運輸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發展成為淮南市第四大支柱產業。形成以煤機裝備、印後裝備、石化機械裝備為優勢特色、工程運輸機械加工製造為新增長點的四大產品體系,推動裝備製造業跨上一個新臺階。到2015年,裝備製造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400億元。

城市簡介----淮南

第三產業

明清時期,市境沿淮有洛河、石頭埠兩座具有一定規模的走集,因水陸交通便利,商業一度比較繁華。洛河鎮屬於懷遠縣東南鄉的重要集鎮。30年代初,田家庵已發展成為淮河流域一座有影響的商埠,大通、九龍崗因煤礦的開發,形成工礦鎮,商業初具雛形。30年代中期,淮南鐵路建成通車,田家庵作為煤炭輸出港口的地位進一步加強,遂形成了田家庵、大通、九龍崗“淮南三鎮”。至40年代,田家庵的商業已達七八百戶。

1952年,淮南市個體私營商業總戶數已由1949年的1145戶,發展到3426戶。從1953年開始分兩步走,對淮南市私營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淮南市僅有200餘戶不便歸口的個體商販維持經營,初步形成國營和供銷合作商業兩分天下的局面。1976~1990年,商品銷、調出總額20.94億元,平均年商品銷、調出總額1.39億元,是1976年商品銷、調出總額的2.1倍,平均每年增長9.7%。國營商業經過調整結構、改革管理模式,實行政企分開,以國營商業為主體,多種經營形式、多種渠道、開放式的流通體制逐步形成。截至1990年,外貿市場已發展到16個國家和地區。

2018年,淮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256.5億元,增長15.8%。進出口總額累計3.5億美元,增長46.1%,增幅安徽省第8。其中出口完成2.45億美元,增長167.5%,增幅連續8個月居安徽省第1;進口完成1.04億美元。引進外商直接投資1.9億美元,增長47%,增幅安徽省第5。境外投資800萬美元,實現零突破。對外工程承包新籤合同額3.64億美元,總量安徽省第3;增長180.5%,增幅安徽省第2。完成營業額2.0億美元,總量安徽省第3;增長43.9%,增幅安徽省第4。淮南市消費品市場總體平穩增長,城鎮市場零售額233.9億元,增長16.0%;農村市場零售額22.6億元,增長14.5%。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226.6億元,增長16.2%;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29.9億元,增長12.4%;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63家,比上年淨增124家。2018年,淮南市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中有31家銷售額超1億元,比2017年增加5家。其中銷售額1億~5億元的24家,5億~10億元的3家,10億元以上的4家。31家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178.8億元,佔淮南市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的82.8%。淮南市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和個體經營戶73家,其中法人企業23家,個體戶50家,比上年增加42家。2018年實現餐費收入4.6億元,增長27.5%,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4個百分點。淮南市供銷社、糧食、石油、菸草專賣增幅平穩。

社會事業

科技

城市簡介----淮南

2018年淮南市企業申報各類項目近300項,市政府安排市級科技計劃項目86個,安排資金4100萬元,帶動企業科技投入3.7億元。爭取到國家、省專項資金約1.9億元。其中“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個;“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個;國家“973”科技專項3個,國家創新基金項目8個;國家重點新產品1個;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個,國家星火計劃項目5個,省科技項目21個,撬動全社會投入近16億元。

新組建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新增省級創新型企業5家。煤礦瓦斯治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安全高效開採和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煤礦生態環境保護國家工程實驗室緊緊圍繞煤炭安全開採及裝備開展研發,取得可喜的社會經濟效益。國家煤及煤化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淮南)基本建成、即將投入運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淮南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一流研究機構入駐淮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淮南科技創新公服務中心加緊建設,毛集實驗區科技創業服務中心進入安徽省科技企業孵化器行列。

衛生

2018年淮南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32,927人,比2011年增加11327人。籌資標準提高到290元,政策範圍內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30萬元,報銷補償比上年各提高5~10個百分點。推進支付改革,市一院、新華醫院等8家醫院啟動按病種付費和住院費用支付總額預算管理工作,門診補償全面實現了“總額預算、分期支付、績效考核”新機制。全年計補償167.5萬人次,以戶為單位受益率達100%,補償資金支出3.14億元,住院實際補償比62.2%,高於安徽省2.89個百分點,門診補償比51.35%,位居安徽省前列。

教育

2018年底,淮南市有各類中等及中等以下學校734所,其中普通高中38所,中等職業學校16所,初中94所,小學425所,幼兒園16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淮南市在校學生353624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44198人,中等職業學校35253人,初中74200人,小學137912人,幼兒園在園兒童61863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198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1%,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86%,初中入學率99.8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5%。淮南市教職工總數24425人,其中專任教師21004人,高中、初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為95.04%、98.99%、99.83%。淮南市基礎教育學校佔地面積852803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574222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210942.58萬元。職業學校佔地面積1264449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70567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47992.26萬元。淮南市有高等學校6所,在校學生72382人,招收學生 19538人,畢業生17270人。

交通

城市簡介----淮南

淮南交通事業起步早,發展快。因淮河舟楫之利,航運業歷史悠久,淮南煤礦興起之初,航運是其主要的運輸形式。民國25年(1936年)淮南鐵路(田家庵—裕溪口)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淮南煤炭運抵長江流域的運程,而且還是溝通江淮之間陸路運輸的最便捷形式。50年代建成大(通)八(公山)線,保證了礦井建設和客貨運輸的需要。70年代,隨著潘集煤田的開發,阜(陽)淮(南)鐵路興建,一座氣勢雄偉的公路鐵路兩用橋橫跨淮河,為千里淮河第一橋。建國後建成的縱橫交織的公路網則成為溝通市內和與外界聯繫的重要通道。進入80年代,淮南鐵路、公路、航運業全面發展,鐵路複線建成通車,促進了經濟的持續發展。與此同時,郵電通信也得到長足發展,郵政電信可達世界各地。1988年開通的洞山至田家庵光纜數字通信線路為省內第一條,它標誌著淮南市郵電通信已跨入安徽省先進行列。

鐵路

淮南是產煤大市,鐵路運輸網絡發達,阜淮鐵路、淮南鐵路、合蚌高鐵,貫穿淮南,另有西張、淮田兩條直線鐵路,礦區鐵路更是縱橫交錯。截止2018年,淮南境內鐵路線總長度達431公里,鐵路線上鑲嵌著淮南站、淮南西站、大通站、潘集站、鳳台站等大大小小共16個火車站。在中國所有城市中,淮南鐵路線路最長、車站最多,當創城市鐵路“吉尼斯紀錄”,有著許多大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也為淮南今後發展城市輕軌交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公路

截止2018年,合淮高速(S17)、阜淮高速(S12)、淮蚌高速(S17)等高速公路穿過淮南,滁新高速(S12)加速推進。206國道、308、102、311省道四通八達。現已形成以洞山中路等幹道為核心的公路交通網絡。淮南長途新客運站是國家一級客運站,省際省內的班線達到145條,省際的班線多為每天發車一班,省內的班線從每天發車一班到十七班不等。市內乘坐1、2、3、8、9、12、24、26、30、38、110環線、121、310、630、G1路公交到達。

公交

截止2018年,淮南市有市內公共交通營運車輛近600餘輛,公交線路近40條,城市公交車屬於淮南市汽運總公司,淮南市運輸總公司,淮南市二汽公司和淮南中北巴士股份有限公司營運。公交車營運時間一般從6:00到19:30,3路、9路、121路、127路營運時間到22:30。

無人售票公交的路線後均加註W,普通公交投幣一元,“淮南暢通卡”系由淮南中北巴士有限公司發行,享受投幣1元,刷卡九折。空調車,投幣2元,刷卡八折。

的士

截止2018年,淮南市有出租車3200餘輛,最常見的是起亞、桑塔納、捷達、奇瑞等。出租車起步價6元,超過2.5公里後,桑塔納、捷達、奇瑞等每公里1.4元,租車期間的等候費、過橋過路費等都由乘客承擔,等候時間為5分鐘。

航空

城市簡介----淮南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淮南候機樓運營,淮南與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之間也將採取開“空港快線”的方式,為當地旅客提供購票、班車接送、異地值機等“一站式”服務。距離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僅需45分鐘可達。

歷史文化

綜述

淮南文化底蘊厚重。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淮南名勝古蹟眾多,有被中外考古學家稱道的“五古”(即古戰場、古墓群、古壽州窯、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戰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淮南市力打“淮南子”文化、花鼓燈文化、豆腐文化、少兒藝術和八公山旅遊文化“五張牌”,激活“文化強市”。積極推動《淮南子》“古為今用”,大力宣傳《淮南子》,擴大影響。一批花鼓燈專業表演團體,多次代表國家和安徽省組團出國演出,展示花鼓燈藝術的品牌優勢。從1992年開始,由中國商業聯合會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主辦、淮南市承辦的中國豆腐文化節,已成功舉辦了17屆。

壽春楚文化

城市簡介----淮南

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繡工藝、老莊哲學、屈原的詩歌和莊子的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

花鼓燈

淮河流域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花鼓燈,是流行於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個縣、市,以舞蹈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綜合性藝術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鑼鼓等打擊樂演奏、有情節簡單的小戲。它是中國九億漢族人創造的最完整系統的民間歌舞藝術形式,是漢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間舞蹈,它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系統的舞蹈語言體系,是世界上最能用肢體語言表達複雜情節和人物的民間舞蹈之一。

推劇

推劇是安徽省地方戲曲之一,屬於稀有劇種。推劇又名“四句推子”,是在民間舞蹈“花鼓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年輕劇種。

美食

淮南牛肉湯

淮南地處淮河南岸,四季分明,物產豐富。牛羊遍地,特別盛養牛羊,當地古溝一帶又是回民居住地,對牛肉酷愛。對牛肉的加工也有獨到之處,牛肉湯更是淮上人家美味佳餚,早餐的最主要食品。淮南牛肉湯選用幾十種滋補藥材及滷料按一定的比例經傳統工藝炮製。久經熬製而成,青香可口,不黑湯,喝多不上火,嗓不幹,再配以粉絲和乾絲,是江豫皖一帶家喻戶曉的名小吃。

城市簡介----淮南

上窯饊子

上窯粗條饊子,也稱“油果”、“油麵條”。(上窯、洛河一帶較為多見)用麵粉、明礬、精鹽、白糖等和成油麵,把油麵盤擰成網被形,下入油鍋中浸炸定形,成品後有乳白色、淡黃色、金黃色。具有軟、脆、焦、酥、香、鮮、鹹、微甜等特點。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燴、涮、淡季制餒,可做主料、輔料。

夏集面圓

夏集面圓又稱莊子面圓、貢圓、白圓、飪子等。為“淮河三豆”之一。原料有面粉、豆粉、五花肉、雞蛋、澱粉等;輔料有適量蔥、姜、鹽、味精、五香粉等。其特點是口味鹹鮮適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關夏集面圓傳說很多,因它地取古壽州。相傳夏集面圓,曾作為貢品,以謝聖上聖明,解百姓於火熱、飢餓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說:“莊子”曾經游塵途經壽春一帶,飢渴難忍,投一老農婦家,農婦用當地的“飪子”招待了他,莊子吃後,讚不絕口,頗為感激,故流傳至今。

其他蘆集綠豆圓、潘集酥瓜、淮南益益乳業、平牧“豆麩”餅乾、淮南草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