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這位國資委專家真耿直!為混改建言,開出十劑良方


上一週,我們為大家分析了國企混改的12種典型模式:

有些共同的經驗,也有共同的教訓。其他國企在選擇混改模式時,需要注意以下10個方面的問題。

這位國資委專家真耿直!為混改建言,開出十劑良方


01 解決混改紅利的認識問題,加快擴大規模


國有企業存在很多問題,如產權不明晰、治理結構不完善、激勵不到位等,如果沒有股權結構乃至治理機制的改革,許多改革可能無疾而終。

國企改革是解決很多國企病的根本可行路徑。當然,引入民資過程中可能遭遇一些障礙, 如民資入股條件過高、持股水平受到限制、退出方式遭遇門檻,但對於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仍將帶來很大示範效應。特別是可明確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市場化屬性,剝離國有企業的行政與社會功能, 提升混合所有制改革公司治理,從而讓更多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改革的有利局面。

例如,雲南白藥控股雖然國有股權的比例下降了,但是企業擁有的現金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200多億元的現金對企業的發展後勁非常有利。初步估算,新華都集團注入的現金能為雲南白藥控股撬動1000億元以上投資,將帶來新的資源整合能力。

同時,這次改制也讓雲南白藥控股可以充分藉助國有資產和民營資本的優勢,以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向著打造千億級企業目標進發。

02 把握新技術新動能,在整合階段實現產業轉型


雖然國有企業擁有豐富的市場和產業鏈資源,但創新能力不足,倚重資源型、重化工的產業結構遭遇“天花板”。

據統計,美國高利潤率的企業主要是高科技企業和服務行業,而中國高利潤的企業主要是銀行業、港口服務業、製造業等,創新力不足。國有企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大概102戶央企中,近2/3面臨問題,並且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欠缺、缺乏創新創業環境等問題嚴重。

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時,要積極學習民營企業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在引入戰略投資者時要積極發揮戰略投資者的優勢,提高創新能力,把握新技術新動能,在國有資本整合過程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使產業結構向多元化方向轉變。

03 加大員工持股比例,進一步放開手腳還有很大空間


在央企帶動下,地方國企員工持股將煥發更大的熱情,面更寬,幅度更大。不過,目前在持股比例方面,相當多的國企偏於謹慎,將員工持股的比例控制在10%以內。

持股比例太低,對於激發廣大員工積極性、使其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效果不太顯著。

2016年8月,國務院國資委出臺的相關意見,將員工持股佔企業總股本的比例上限定為30%。未來國企進一步放開手腳還有很大空間。適當放寬員工持股比例,對員工持股作用的發揮非常重要。

04 解決政企不分、國資民資權利不對等問題


政企不分主要表現在用人方式上,不通過市場選聘的方式而是根據政治需要進行行政任命,國資委既管資產又管人,不斷干預企業的經營決策。政企不分也造成了國企的強勢地位,國有企業擁有政策、資源、市場等優勢,導致壟斷和不公平競爭,不斷排擠民營企業。

一是“玻璃門”,凡是政策沒有禁止的行業, 民營資本都可以進入,但是在實際進入中卻困難重重,受到很多無形的限制;

二是“彈簧門”,民營企業進入行業之後,由於缺乏政策上的支持,可能因稅負繁重等非市場因素而不得不退出。國企的盤子一般比較大,民企即使投入大量的資金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仍顯得微不足道,很難有話語權和管理權,仍會受到政府的干預, 不利於維護民營企業的利益。

05 引入職業經理人,實現國家、企業和管理者的“激勵相容”


引入職業經理人、管理層持股等配套措施,對於激勵管理層可以形成巨大的推動力,增強管理層、社會公眾以及投資者的信心。

一是要引入職業經理人。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混改後的央企交給專業人士進行市場化運營,全面推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的職業經理人制度,培育一批真正意義上的職業經理人,建立相應規則,明確高管層責任、權利和義務,嚴格聘用期管理和目標考核,暢通退出機制。職業經理人應通過市場以競爭方式由董事會選聘,在激勵約束方面,以市場化的經營業績為標準進行考核,採用市場化的薪酬結構和水平。

二是要建立公平、科學、有效的長期激勵約束機制。管理層持股可以增強社會公眾和投資者對企業的投資信心,有助於穩定管理團隊,從而建立有競爭力的企業結構。考慮到目前國際上已較少採用期權激勵的方式,對於持股和股票期權這兩種激勵方式,建議採用管理層持股方式。

06 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給民企充分話語權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曾經說過,與國企合作,只要不控股,就不參加國企混改,因為不會有話語權。

這一點,是民間資本共同的擔憂。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民間資本對國企改革的誠意還是存有一定疑問的,對參與國企改革後的前景是不太看好的。

對其他所有制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來說,“錢”不 是問題,“權”才是根本,沒有話語權的改革很難吸引投資者。

實際上,話語權分為所有權、經營權與分配權,這三方面都有空間,也都有差距。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尤其給民企在經營權方面以充分的話語權,是非常重要的。

07 注重業績提升,實現利益共享


在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應竭力避免利益輸送,注重業績提升。國有企業在品牌、資源、市場、政策方面有優勢,民營企業機制靈活、效率高,國企和民企雙向選擇、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國企應選擇有技術支持、品牌有實力、有上下游產業鏈關係的民營企業,民企應選擇資產質量較好、債務負擔較輕、有產業鏈聯繫的國企。

在改革過程中,要承認各種所有制性質的地位和作用,充分發揮各類資本的放大功能,同時政府要制定相關法律規範和制度,為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民企提供製度保障。通過利益關係的整合,激勵和約束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以共同致力於業績的提升並實現利益的共享。

部分國有企業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國企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都有所增長,但三者之間呈現“三級落差”的現象,資產規模增長幅度較大而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較小,不相匹配,說明部分國企投資拉動式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

08 混改程序公開,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一種情況是審計制度的缺失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在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一部分民營資本進入的同時一部分國有資本退出,在國有資本退出過程中,由於被少數政府與企業高管控制著,利益尋租空間較大,出現暗箱操作的行為, 國有資產被嚴重低估或沒有經過評估而轉讓出去,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另一種情況是產權界限不明,使民營企業有利益輸送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在國資和民資首次融合時,國有和非國有的產權界限是明確的,但這類企業進行對外投資時,特別是經過多次投資之後,因轉化成了“混合資本”而難以區分產權性質,從而出現疑似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這樣會使民企同國企、政府的關係趨於緊張,容易出現糾紛。

09 實行公司化治理,改變行政化管理模式


混合所有制落地困難,往往涉及國資監管體系。不管國企一方還是民企一方,都表現出對股權結構是新一套而國資監管還是老一套的擔憂。

長期以來,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對國有資產管理採取的手段是行政管制和行政干預,這與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競爭主體的地位是不相符的,也與未來我國實行更高程度的對外開放的政策要求不相符。

此前實行國企混改的企業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換湯不換藥,其根源就是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對企業決策干預太多。老一套的國資監管,實際上阻礙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順利落地。

中國國資監管體系改革的基本方向,應該是去行政監管,行使股權。為此,混改後的國有股權管理,要從管企業向管股權轉變。

10 注重對市值的管理,完善市值管理措施


由於國資委沒有把市值作為考核國企的指標,所以國有企業不注重對市值的管理,市值管理績效不容樂觀。

最近幾年,地方國企市值管理的績效低於民企,並呈逐漸擴大的趨勢。2014年5月9日,國務院公佈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有了政策層面的支持。

因資本所有者與管理者是利益共同體,促使管理層大股東更關心股價,更有動力提升公司業績,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同時,公司還可通過資產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促進市值提高,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要建立市值管理制度,首先通過把市值納入國企績效考核指標的方式使國企大股東增強控股意識,把市值管理和股東回報重視起來;其次,監管部門要履行好職責,對於市值下降的企業可以採取措施進行懲罰,如利益處分、經營層改組或出售股份等,若市值下降嚴重且在一段時期內不能提高,可以降低管理層的薪酬待遇。

目前,我國大部分央企涉及的領域關係國家安全或國計民生,且這些央企在產業內都處於領頭地位,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央企的混改雖已開始試點,但還是以審慎、穩重為基調。

筆者認為,地方國企對於國家安全和經濟走勢的影響稍小,與各地民企的關係也更為緊密,改革推行速度更快,尺度可以更大一些。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產權大數據”(ID:chanquan_bigdata)或點擊文末“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