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按:如今許多人都不敢想象,如果沒有手機地圖,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確實,智能手機上的數字地圖已經深入普通人的生活,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活。

但是我們也需要知道,數字地圖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甚至如今看來天經地義的許多特性,都是摸索、機緣的結果。瞭解數字地圖的先驅——谷歌地圖的發展故事,會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現在的數字地圖,認識技術應用的規律。

這是谷歌地圖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前兩篇分別是:

破解危機

Jonathan Rosenberg,1961年出生,在芝加哥大學讀了MBA,在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美國頂級私立文理學院)獲得了藝術學士學位。2002年,他加入了Google,依靠自己不凡的洞察力和前瞻眼光,主導了搜索、廣告、Gmail等多個項目的設計和開發工作。

2005年的一天,Rosenberg和同事打籃球。在球賽開始之前他說:

新發布的Google Maps很棒,不過還可以做得更好。我真正想要的是這樣的地圖:上面可以一眼看到本週末硅谷在售的所有房產,這些數據可以直接發到我的某個設備,然後我開車跟著導航直接去看房就好了。

那是在2005年,iPhone還有2年才問世,Rosenberg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他看到了幾個新玩意兒。

2004年末,夢工廠的動畫師Paul Rademacher想在灣區租一套價格合適的房子。他在Craigslist上搜了幾個月,在地圖上標出地點和價格,等週末再去現場看。他花了許多個週末,用了許多張地圖,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房子。有一天他忽然想:

這辦法太蠢了。應該有統一的地圖,所有待租的房子都標在上面,我可以直接按地圖來搜索,一目瞭然。

2005年發佈的Google Maps讓Rademacher眼前一亮:這就是我想要的!於是他破解了Google Maps的前端代碼,刨出了地圖數據,再把Craigslist上的房產信息抓過來,按對應地理位置標註在地圖上。

在Google Maps發佈之後三天,housingmaps.com就上線了。顯然,Rademacher不過是給Google Maps包了層皮,把房產信息都標上。從技術上說,這只是個小創意,但從用途上說,這是四兩撥千斤的——從來沒有人想過可以有這樣直觀的方式來維護和查看房產信息。當天晚上,灣區已經有幾千人在使用這個網站查看房產信息。Google也注意到了這個網站,在內部的郵件提及了它。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housingmap.com的界面。來源:housingmap.com

第二天,Google Maps的人又收到一封郵件。原來有個叫Adrian Holovaty的傢伙,是個程序員兼音樂家,同樣破解了Google Maps的代碼,配合政府公開的犯罪記錄,做出了另一個版本的Google Maps:直接在地圖上標出芝加哥地區的犯罪記錄分佈。這個網站叫Chicagocrim.org。不用說,它也飛速傳播開來,並連帶出現了大量類似的項目。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chicagocrime.org的界面。 來源:chicagocrime.org

“這樣下去可不行!” Google Maps團隊的Bret和Jim迅速意識到這點。Google Maps的前端代碼被破解,會對Google Maps的基礎設施和數據造成巨大威脅,而且想要破解的人還在如潮水般湧現。而在Google Maps,他們完全不知道這些人是誰,從哪裡來,想幹什麼。

對這種問題,Bret和Jim不是一味封堵,而是想法疏浚,所以他們一邊修復系統的漏洞,一邊迅速擬定了官方的Google Maps服務,讓開發者可以按照預定的方式方便地使用Google Maps,同時有細緻的文檔可以參考。要使用此服務,開發者必須註冊賬號,簽署協議,才能拿到訪問令牌,這樣就限制了惡意的濫用。

之前Rosenberg之所以會提那種要求,正是受到了這兩個網站的啟發。不過Rosenberg顯然看得更遠,在他的願景裡,地圖不僅應該能標註,還應該可以和其它數據源交互,和其它設備交互。於是,2005年6月,Google 正式發佈了整套的Maps API。

讓Keyhole的人驚奇的是,Google Maps API竟然是免費的。要知道,Keyhole可是靠賣軟件授權活下來的。如今Google Maps廣受歡迎,基於它二次開發的程序和網站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怎麼能免費呢?哪怕在註冊協議裡要求這些二次開發的網站必須把數據共享給Google也可以。按照當時的服務協議,Google是在無償地、單向地向大家提供數據。大好的商業機會,就這樣被浪費了。

但是在這個問題上,佩奇、布林、梅姐、Bret的意見都保持了一致。在Keyhole的人看來,Google總是保持著一種“自由至上”的風氣,故而Bret根本沒想過讓那些開發者跟Google共享數據。所以,即便Yelp、Zillow、Trulia、Hotels.com等等大受歡迎的網站,甚至包括後來流行的的Uber、Lyft都重度依賴Google Maps,但Google並沒有要求瓜分它們的利潤。

因為,這不符合Google的精神。

今天看來,符合Google精神的,免費的Google Maps API,其實是Google早期聯繫開發者、營造社群影響力的有力工具。畢竟,當時Google還只有搜索和Gmail,雖然口碑都不錯,但都不太可能通過API玩出花來。但是如今大紅大紫的Mashup(服務混搭),理念上其實是和早年Google Maps二次開發的那些網站共通的。

致命一擊

2004年Google Maps發佈之後,地圖服務迅速變得熱門起來。微軟、雅虎都在摩拳擦掌,準備殺入這一領域。

2005年3月28日,《華爾街日報》發了一篇文章:在地圖上,微軟打算同場競技。比爾·蓋茨隱居了7天,讀完了300頁的報告,思考微軟的未來。蓋茨選出了未來的重點項目:Virtual Earth(虛擬地球)。按照這個項目的說法,未來的地圖服務,會提供出行指引、交通路況、實時街景,還有其它很多信息。“我很看好它的前景”,蓋茨如是說。

按照報道的說法,微軟上下都很重視這個項目,包括研究部門在內的多個團隊已經參與其中。

這份報道讓John異常緊張。因為之前,Keyhole的團隊和微軟打過交道。微軟管理層的Vic Gundotra在微軟內部演示過Keyhole的EarthViewer,甚至在微軟開發者活動上做過推銷。Keyhole之前還派人去過微軟總部,為微軟的操作系統專門優化EarthViewer,所以微軟的人對EarthViewer也很熟悉。

又過了兩週,在華爾街日報的Walt Mossberg組織的All Things Digital的會議上,蓋茨演示了Virtual Earth的Demo。可是到了交流環節,前三個問題都是關於Google Maps的,隻字不提Virtual Earth。這讓蓋茨異常惱火,他當場發作了:

對對對,Google Maps是完美無缺,放心讓這泡沫繼續膨脹吧。Google的人什麼都能幹,所以別問Google的股價是多少,你們只管買就好了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Virtual Earth的界面。來源:Microsoft

而在Google內部,大家已經可以感受到壓力。標著“加快”、“緊急”甚至是“全力配合”的郵件一封又一封地出現,預算已經很充足了,現在又加倍。人員飛速增長,Keyhole剛加入時只有29個人,6個月過去已經擴張到200人,新增人頭的要求仍然獲得了批准。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Earth的界面。來源:Google

之前,John Hanke一直處在比較尷尬的地位。名義上,他是Keyhole的總經理。但是Google Maps包含三個團隊:Keyhole、Google Local、Where2 Tech。其中,Keyhole彙報給John,Google Local彙報給梅姐(Marissa Mayer),Where2 Tech彙報給Bret(Bret彙報給梅姐)。雖然彙報線很清楚,但合作起來總有些彆扭,梅姐也一直沒有放棄全面掌控地圖團隊的想法。

現在,John和Keyhole團隊看到了一個機會。

於是,他們根據自己在地圖行業的經驗和思考,寫了若干郵件給布林、佩奇、施密特,闡述Google Maps的戰略和戰術。同時,John根據對微軟的報道,推斷出微軟和航空圖片和衛星圖片提供商之間的合作方式和價格,並評估了這些服務商的能力。按照John擬定的計劃,Google應當加速發佈自己版本的EarthViewer軟件,Keyhole、Google Local、Where2 Tech三個團隊必須合為一體,同時必須花大力氣充實自己的數據,他同時也列出了重要的地圖服務提供商的名單。

到2005年夏天,所有的Google員工都收到了一封郵件:Google要新成立一條產品線Google Geo,之前的Keyhole, Google Local, Where2 Tech三個團隊悉數併入。John成為這條新產品線的老大,之前Keyhole的工程副總裁Brian McClendon,成了所有技術人員的彙報對象。John的彙報對象是Google的產品戰略副總裁Jonathan Rosenberg。

之前一直困擾John的他和梅姐的關係問題,現在已經徹底不存在了,梅姐已經出局,縱然心有不甘,也無話可說。

按照John的說法,在這個決策過程中,Google負責商務拓展的副總裁Megan Smith(現任美國政府的CTO)為John出了很多力。要知道,當年Google收購Keyhole就是Megan出面來談的,在Google IPO之前,破例提前給John看Google財務狀況的人也是Megan。在成立Google Geo的決定過程中,負責人的另一個人選是Bret。按照John的說法:“我覺得Bret當然是有能力的,但是還太嫩,大概就是這樣。不管怎麼說吧,最後,管理層決定讓我來坐這個位子。”

不是所有人都歡迎這個決定。Bret、Jens、Lars,還有很多人,都不贊同這樣,他們都認為是自己創建了Google Maps。尤其是Where2 Tech,他們兩年前才湊齊四個人,過了不久,其中三個選擇回到澳大利亞,雖然仍然在Google,但已經脫離Google Maps。

Google Earth的誕生

雖然Google Maps大獲成功,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Keyhole之前的客戶端軟件。相比瀏覽器裡的地圖,客戶端軟件至少有幾個方面的優勢是無可取代的:迅速的響應,流暢的體驗,3D地形展示功能,測距等GIS功能,本地數據的導入導出…… 所以,Google僅有瀏覽器地圖是不夠的,還需要推出客戶端地圖: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可不是EarthViewer的簡單翻版,最顯著的變化是,藉助Google強大的搜索功能,搜索面板從之前的多欄簡化為一欄,還有強大的測距、標註工具。值得專門提到的是,Google Earth提供的衛星圖像數據量是之前EarthViewer的10倍之多,支撐它的服務器也不是之前的幾十臺,而是幾萬臺。

但是,這些還不夠,要發佈Google Earth,還有一堆問題要找到答案。

首先,新產品該叫什麼名字?

地圖團隊希望這個產品的名字裡有Google,而不是像Picasa, Blogger那樣看起來和Google毫無關係。但是到底該叫什麼名字呢?不少人支持Google Globe,這個名字看起來有點抽象但又包羅萬象,很適合Google那種“少說話,多做事”的風格。但是,John選擇了Google Earth,一錘定音。

其次,新產品該賣多少錢?

之前EarthViewer的售價是:專業版每年600美元,普通版每年79美元。Keyhole被Google收購之後,所有的價格都打了五折。但是,數據量是EarthViewer十倍的Google Earth要賣多少錢?布林和佩奇決定,免費開放!所以Keyhole的人做了個折衷,Google Earth也提供了專業版Google Earth Pro,提供了更強大的功能,每年收費399美元。不過到了2015年1月30日,Google宣佈,Google Earth Pro也不再收取費用,免費開放使用。

再次,使用Google Earth要不要註冊?

按照之前Keyhole的數據,訪問網站的人裡面,只有8%到9%會選擇下載試用,因為需要註冊。據估計,Google Earth的情況要好點,轉化率大概會提高一倍,在16%到18%之間。但是作為對比,Picasa的轉化率達到了35%左右,一個很大的區別是,用戶不需要註冊。轉化率高當然是好事,但Google Earth的數據量比之前的EarthViewer多10倍,需要遍佈全球的數以萬計的服務器來支持,而且是免費使用的。如果不需要註冊就能使用,會不會導致軟件的濫用,流量的爆發?

Keyhole的團隊掙扎了很久才決定:Google Earth應當不需要註冊就可以下載使用。

看起來,Google Earth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但是Keyhole的人無論如何沒有想到,東風恰恰掌握在他們的“老朋友”——梅姐(Marissa)的手裡。

事情是這樣的,Google Earth要上線,就必須啟用earth.google.com這個域名。啟用新域名,必須得到梅姐的書面許可。沒有她的許可,誰也不敢擅自作主。但是到了2005年6月27日,那個週一的中午,距離Google Earth的發佈只有12小時了,無數的文章、博客、新聞組都已經準備就緒,梅姐還沒有點頭。不得已,負責產品的Bill Kilday只能直接衝去找梅姐。

梅利莎,我們需要你的書面許可,這樣才能啟用earth.google.com。
好呀,那麼參加週四的UI評審會吧。你和John必須先預定日曆,等確認,其他幾十個PMM都是這麼做的。在Google,我們都是這麼做事的。
但是我們等不到週四了,我現在就需要許可。今晚9點有八家媒體要發佈信息。John去紐約了,PR的人已經準備好了Google Blog的內容,程序已經部署到六個數據中心,只等發佈了。
什麼意思?什麼叫“只等發佈”?開什麼玩笑?你還沒有發佈許可呢,你根本不可能發佈!你們為什麼不早點來參加UI評審會?你們Keyhole的人又搞這一套!你們這些傢伙總是跟我來這一套!

梅姐的聲音很大,在場的其它產品經理都偷偷離開了。但是,Bill沒有離開。據他說,他完全不知道如何會這樣:“梅姐在想什麼?因為發佈Google Earth沒有提前跟她打招呼嗎?還是因為John成了熱門的Google Geo的老大,而她出局了?……” 無論如何,Bill沒有離開,也沒有動怒。

還好,梅姐抱怨了幾句John和Keyhole團隊之後,冷靜下來說:“OK,讓我看看這玩意兒。” 看完Bill的展示,梅姐給開了綠燈:“好吧,我許可發佈,不過,記得週四來參加UI評審會。” Bill的回答也很大方:

沒問題,我很樂意參加。

這裡需要講點背景知識。以梅姐為代表的Google“老人”一直對Keyhole的人有微詞。Google都是名校畢業、聰明絕頂的年輕人,相比之下,Keyhole屬於“草臺班子”,人的年紀也偏大(佩奇和布林都出生於1973年,Hanke和Bill出生於1967年,之前Hanke職位的另一個人選Bret Taylor更是1980年出生)。

更重要的是,Keyhole雖然團隊被收購了,但仍然在維護和銷售EarthViewer。而在Google的“老人”看來,Keyhole的人會開小灶,優先把最好的地圖數據留給EarthViewer用,然後才輪到Google Maps和Google Earth使用。雖然Keyhole的人覺得這是天方夜譚,但他們沒法說服Google的“老人”——這個例子充分說明,團隊間的信任是多麼重要,缺乏信任會帶來多少無中生有的矛盾。

風波歸風波,最後Google Earth還是順利發佈了。最初版本的安裝包大小為28MB,Google動用了幾十萬臺服務器來支持,其中專門用來提供地圖數據的服務器就數以萬計。在發佈後24小時,下載次數就超過了45萬次,第28小時,下載超過了50萬次。要知道,之前Keyhole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讓EarthViewer的下載量達到50萬。媒體報道也接踵而來,不吝溢美之詞。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Earth早期版本。來源:Google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Earth早期版本。來源:Google

不過樂極生悲,洶湧而來的流量終於在週三晚上衝垮了Google的防線,Google Earth“暫時無法使用”了,並且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持續“上線-下線”的命運,即便Google有幾萬臺服務器參與支持也無濟於事。到第七天,工程師才終於想到了辦法,徹底解決了問題。之後每天,下載量都保持在30萬到50萬之間。

面對這些數字,Bill又想起了之前他和布林和佩奇的對話。

營收1000萬美元,還是發展1000萬用戶,你們更喜歡哪個目標?
我聽不懂你這個問題。
對Keyhole團隊來講,一年之後,你希望我們把營收做到1000萬美元,還是發展出1000萬用戶?
我想,你們這幫傢伙應該考慮比這大得多的問題。

新大陸

2005年8月25日,卡特里娜颶風的襲擊讓新奧爾良受災嚴重,政府出動了大批力量救援災民。Google Geo的團隊認為,他們應當為救災出點力。於是他們加快了新奧爾良地區的圖像更新速度,提供高分辨率的圖像,方便救災和撤離。他們繼而發現,最快的辦法竟然是通過單獨的KML文件直接提供某個地點的圖像,這樣不必等待地圖的完整更新。不過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Google Earth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救災的效率。

事情是這樣的:參與救災的是海岸警衛隊,對於地理位置他們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採用經緯度、地點座標之類的描述法。但是民眾在打電話求救時往往只能說出自己在哪條街多少號,或者“在查爾斯廣場東面兩個街區”之類的描述。如果打電話給911,接線員要求“說出你的經緯度”,這是誰都沒法想象的事情。然而沒有經緯度,只有街區、街道、門牌的話,海岸警衛隊的地面和空中救援隊完全找不到方向。

不知是誰想到了Google Earth,但這個主意絕對給救災幫了大忙。求救者發出信息之後,海岸警衛隊的調度人員直接輸入地址,就可以查到經緯度,救援人員能迅速定位地點。地點定位了之後,救援人員還能根據最新的衛星照片提前定位障礙物,規劃好路線,這些都大大提升了救援的效率。據參加救災的人說,Google Earth起碼幫助解救了幾百人的生命,所以他們希望特別感謝。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Earth裡的新奧爾良(2018年),可以看到街區所在經緯度。來源:Google

這當然是宣傳Google Earth的好機會,Keyhole的人也看到了這個機會。但是,Google的人從上到下,都不希望借用這個機會。

不,這不是我們做事的方式。我們不願意蹭這樣的熱點,把自己塑造成幕後英雄,佩奇和布林也不會同意的。

不願意宣傳,並不代表Google不願意參與這樣的事件。

2005年,一名叫Rebecca Moore的女性環保人士聯繫到了Google Earth團隊,表達自己的謝意。Rebecca Moore為了保護聖克魯斯山(距離Google總部只有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植被,一直在與木材公司鬥爭。木材公司給當地居民的公開信中承諾,伐木活動只會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並標註了伐木的區域。之前,環保人士沒有辦法準確監督木材公司是否履行了承諾,因為實地測量的要求太高了。但是現在,有了Google Earth提供的衛星地圖,砍伐範圍一覽無餘,再沒有任何遮擋,也不可能存在爭議。甚至連木材的運輸方式,運輸路線都被記錄在案,Moore等人制作了3D演示,詳細說明了木材公司的所作所為。在小鎮的聽證會上,後續的伐木計劃被當場拒絕了。

Google的人知道這件事之後,並沒有選擇避嫌,而是大方將Moore招募到公司內。Moore彙報給Brian,帶領一支團隊發掘Google Earth在環境方面的各種用途。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希望“為地球製作一張鮮活的、實時更新的儀表盤”。

其實,Google Earth的用途不僅限於環境保護,新物種、新海島、物種的遷徙等等。隨著用戶的增加,層出不窮的用途被髮掘出來,甚至還有段傳奇經歷被拍成了電影。

Saroo Brierley出生在印度,五歲時誤登上一列火車,從此與家人失散。火車帶著他穿越了整個印度來到了加爾各答,後來他又被澳大利亞的夫婦收養。成年之後,Saroo依靠Google Earth提供的信息,歷經磨難,最終找到了自己出生的家庭。後來他把這段經歷寫成了一本書:A Long Way Home。派拉蒙影業把它拍成了電影,取名《雄獅》。2016年,《雄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有觀眾打趣說,這“純粹是Google Earth的宣傳片”。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雄獅》劇照。 來源:cinema.mu

2011年,Google Earth團隊再接再厲,推出了Google Ocean。這一次,地圖不再侷限於海平面以上的部分,還包括了水下的信息,你可以看到水下的景象,還可以看到海床。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Ocean的水下3D視圖。來源:Google


谷歌地圖的故事3:犯罪地圖、戰勝微軟、參與救災……

Google Ocean的海底地形視圖。來源:Google

今天Google Ocean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產品,而是合併到了Google Earth。如果你訪問Google Earth,選擇Ocean View,就可以看到海平面下的信息。

未完待續……

這是谷歌地圖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前兩篇分別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