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隧道视野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

今天为大家科普“隧道视野效应

”。

“隧道视野效应”是什么?丨舆论知识点

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这在管理学上被称为隧道视野效应。引申到舆情分析中,可以认为,由于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等因素,人们难以突破认知局限,从而造成舆情纷扰、谣言难破的局面。

2013年,网曝福建泉州发生“新生儿放保温箱,温度太高被烤死”事件。女婴疑似烧伤的焦黑体色、不忍直视的皮开肉绽的照片,惨不忍睹。从最直接的观感出发,女婴家长和网友直接推导出保温箱烤死婴儿的结论。但实际上新生儿最终鉴定死于感染,专家指出,这种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能产生类似严重烫伤的创口。

医药行业本身专业性较强,但患者通常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多从感性认识和已有经验出发,犹如身处“隧道”之中,无法判断和理解真实情况。医生、患者之间的鸿沟客观存在,又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的不共通,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从而舆情危机陡升。

隧道视野效应特别容易造成舆情汹涌,谣言难辨的局面。这一方面是因为网友存在“隧道视野效应”,另外一方面,涉事主体也容易陷入“隧道视野效应”中。

有些涉事主体舆情管理能力欠缺,在舆情回应思维上,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信仰“堵、捂、盖、删”等简单落后的应对方法,没有形成与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和业务知识,结果可想而知。

回溯相关隧道视野效应的负面影响、舆情发酵与扩散的过程,面对汹涌纷繁的舆论,应该怎么做?

首先是要加强信息发布机制的建立,主动铲除“隧道”,尽可能填平信息沟壑,破除信息真空;其次,在舆论纷繁芜杂时,需要媒体的专业看法、熟虑意见;然后作为专业人士,手中话筒分量越重,就越需要有公共理性;最后作为普通的网友,需要拓展视野,补齐常识,尊重专业。有必要克制一下旺盛的表达欲,对于不熟悉的领域,让极化立场让位于科学精神,不良情绪服从理性思维,“慢说一点”、“慎说一句”,也只有这样,网络世界才会更加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