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2019江蘇公務員考試申論提出對策題如何找點?

Sweet-Maiden


申論提出對策題詳解

提出對策題是申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題型,近幾年提出對策題常與其他題型雜糅出題。提出對策題是對材料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的過程。提出對策能力是申論考試中所考察的一項最基本的能力,是對歸納概括的進一步提升,提出對策題目又是多方面的延伸,掌握好提出對策題的作答思路對於整個申論考試來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掌握提出對策題型的作答技巧,對於之後作答綜合分析題和貫徹執行題,以及大作文部分都有極大的帶動作用。因此,掌握好提出對策題型的作答思路也是取得申論高分的關鍵。

一、提出對策題的審題

1、審問題。

提出對策題目為什麼要審問題呢?

提出對策題目什麼時候需要概括問題什麼時候不需要概括問題?

例如:

1.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所暴露的問題?

3.請針對材料中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

4.請談談如何更好的發展文化產業?

這四種展示中哪一種需要概括問題呢?第一種展示中題幹中已經明確了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就業難;第二種展示中題幹中運用了“暴露”一詞,卻沒有明確告知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三種展示中題幹明確要求了針對材料的問題提出對策,然而問題是什麼呢?第四種展示中沒有涉及問題,而是直接要求建議。

總結:題幹已經明確了問題的,則不需要概括問題;反之,題幹中判斷不出問題的,則需要概括問題。

2、審身份。

對策題目的身份對於題目作答來說具有限定作用,所以在審題時一定要明確題目的身份是什麼。

例如:

1.請談一談如何更好的發展文化產業?

2.作為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3.作為一名鄉村支教人員,請談談如何解決希望小學遭廢棄的問題?

這三種展示中,第一種沒有明確身份,則在答題時默認的是政府身份;第二種展示中明確了身份,即“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其實本質上也是政府的身份;第三種展示中身份是鄉村支教人員,明確限定了身份。

總結:對策題目的身份本質上分為政府身份和非政府身份。

二、擬定對策的標尺

對策題到底該如何答呢?作答的標尺又在哪裡呢?

對策題也就是結合材料對問題提出具體措施、對策。只談做什麼和怎麼做,其他內容都不用談。 比如看以下的兩個版本的答案,哪個寫的是對策。

答卷一:

1.建立統一管理機構。當前,食品安全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大程度上是有雨食品安全管理部門政出多頭,職責分工不明,無法形成打擊的合力。因此,必須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保持高壓態勢,加強打擊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切切實實地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好。

答卷二

1.全面落實產品質量監管責任制。建立和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管責任制,實行綜合管理與打假責任區域劃分及執法專題責任分工,組織人員按責任片區對生產加工企業進行拉網式巡查,基本上做到企業檢查無“盲區”“忙點”

很明顯,答卷二是對策的答案,答卷一主要介紹了問題的原因,這個是答非所問不得分。這就啟示廣大考生,在作答對策題的時候,不時的檢驗一下,寫得是否是對策,是不是指導做什麼和怎麼做,答原因和影響都不得分。

答對策題的另一個標尺則是站在公共的角度,具體一點是更多的站在政府或相關職能部門的角度,申論考試的話題往往具有社會性,這就需要考生具有公共思維、社會視角,平時多積累政府及職能部門處理問題的角度和具體做法。另外在對策題目的考察中,命題人往往給定一個身份的限制,這裡就需要考生思考,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自己是誰,自己代表了誰,自己該幹什麼和能幹什麼,該乾的是你的職責,不做的話是失職、瀆職,你自身不能幹的工作,不能亂提對策,比如你是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員,針對文物遭破壞問題提一些對策和建議,比如完善法律,這一條文化局就沒有相關的職能,所以只能建議相關部門或者立法機關來完善法律。

例如:“給定資料4”反映了T市市民出行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假定你是市交管局聘請的觀察員,請就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建議,呈送市政府有關部門參考。(20分)

這個題目中你只是一個觀察員,沒有職權,所以只能給相關部門提建議,而觀察員本身的職責就是通過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建議。

再例如:假如你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請你對“給定資料1-2”反映的新時代工人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歸納,並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這個題目要求考生作答的身份是政府相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既有職權又可以給相關部門提建議,題幹中就明確要求了讓考生提對策建議,所以,我們探討的這個標尺有一定的合理性。

作答對策題,一要確保寫得答案是對策,即做什麼和怎麼做;二要思考作答身份的內涵,對策和建議是兩個概念。只有這樣才能正中命題人的題意,答案符合要求,最終取得高分!

三、擬定對策的方法

1、直接引用材料原文中的對策內容。

例:“一位村民答,希望糧食價格提一點,政府補助多一點,農資價格穩一點。總書記表示一定把這些意見帶回去。他指出,發展糧食生產,依靠政策,二靠科技。在溫縣農科所,總書記勉勵科技人員為糧食高產穩產進一步發揮作用”。

這裡“發展糧食生產,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可直接引用,作為“發展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的根本。

 2、從材料信息中提取對策

基本方法是從材料中找出屬於對策的信息,對此類信息進行比較分析,進而做出篩選過濾,留取有用信息,合併同義項和近義項,充實細化對策,增強操作性,最後有條理、分層次,詳略得當地表述出來。具體方法有:

(1)整合法。對散見於材料不同部分的對策性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在比較合理與否、重要性大小與價值高低的基礎上,選出被選對策項目,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形成內容合理、邏輯嚴密的對策。

(2)精簡法。對材料提供的備選對策信息進行篩選,選取相對更合理、更有效的項目作為對策。材料中的對策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有適用的,也有不適用的,要通過比較,從備選項中選擇相對更合理與適用的對策。

(3)從眾法。從材料中佔據主流的意見中提取對策,向材料中相對更正確、更合理的意見靠攏,隨大流,本質上是一種以“觀點正確”為主要尺度的做法,服從主流,要以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為尺度,屬於黨和政府提倡並遵行的方針,只能以這種主流觀點、確信為正確的觀點為對策;服從主流,要以是否具有正面意義或積極作用為尺度,在不同觀點中選取具有正面意義的、與黨和政府方針政策相符合的作為對策。

3、依據材料信息引申對策

第一、正面引申。對材料中提出的對策思路進行深化、細化、具體化、充實完善,強化可操作性,有條理表述使之成為完整的對策。

 第二、反面引申。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從材料反映的錯誤做法和觀點中反推,另一種是從不正確、不全面的觀點推出相反的正確觀點

第三、針對性的引申方法。針對材料反映的問題和原因,存在什麼問題、原因是什麼,就可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合理觀點。

第四、結合背景知識合理設想對策。依據理論或經驗,加強背景知識的積累,豐富設想對策的訓練實踐。從根本上說,發現、提煉、制定對策能力的養成,依靠平時的思維鍛鍊。要養成隨時隨地思考問題的習慣,隨時關注社會現實,發現問題,思考解決的方法,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提出對策要有邏輯性

掌握了對策的形式,如何提出對策以及如何完善對策,我們已經可以拿到對策的絕大部分分數了,但是離一類卷還差一點,即對策的邏輯性。對策在最後成文時,必須要有內在的邏輯體系,按照一個什麼樣的邏輯順序提出並實施對策,在國家與各地方公務員考試中我們所見的對策邏輯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首先緊急重要,輕微次要。避免不分輕重緩急,眉毛鬍子一把抓。其次,按照觀念——制度——操作的順序。從觀念到制度(機制、體制)再到執行與操作層面,這是提出對策所慣常採用的邏輯思路。第三,秉承直接——間接——根本的順序。第四,從材料宏觀處著手,於微觀處把握。

備考不僅要從提高技巧來準備,還要從增強實踐能力的方向去準備。提出對策,首先要解決對策從哪裡來的問題,即明確對策的來源。按照申論命題規律,給定資料必然包含對策信息,主要的對策就包含在給定資料中。只要透徹理解給定資料,就能解決最基本的對策來源問題。同時,考生的知識積累、理論修養、實踐經驗也是對策的重要來源。考生在用好給定資料的同時,也要善於從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儲備中尋求對策。

四、常見對策模型舉例

1、思想觀念存在問題(認識不到位、不重視等)

常用對策:宣傳引導----(大群體),創造輿論環境,轉變……觀念,+目的

教育引導----(小群體),轉變……意識/思想……+目的

2、監管問題

常用對策:企業監管、政府監管

3、監督問題

常用對策:社會監督(包括媒體監督、群眾監督)

黨內監督(針對黨員幹部)

4、人才匱乏問題

常用對策:加大招聘力度、吸引志願者、與高校對接等

5、工人維權問題

常用對策:完善工會建設等

6、設施問題(設施老舊、功能不全,年久失修、缺少設備、道路坑窪等)

常用對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7、人員能力不強

常見對策:加強培訓,培養……專業知識,提升展業能力和水平

以上是關於申論中常用的一些對策,而還有一些諸如法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體系不合理等只要進行簡單的加工就可以(如完善法律,健全制度,體制改革等),相對來說比較簡單。對於提出對策這類題型想要答好一是需要多做題,從不同的題目、不同的材料中見到新的問題和措施,並做以記錄;二是要經常看一些新聞類的節目,政治類的節目亦或是政府報告等文書,以此來增加對社會的認知,瞭解社會現狀,及政府的宏觀措施。平時也要多與他人交流經驗,相互學習共同提升。

五、提出對策問題常見失分點分析

(一)在測評要素上失分

1.針對性。指提出的對策是基於特定問題的,因此決定了提出對策題需要先寫出問題。如果各位考生作答完成後發現你提出的對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那就不具有針對性。這一測評要素強調對策或建議一定是專門來解決特定的某個問題的。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的,就需要將答案細化、具體化。舉個例子,例如有一條對策是加強宣傳力度,進一步細化就需要結合材料,針對不同的地方(如農村還是城市)、不同的宣傳方式(宣傳欄、廣播、海報等)來細化你的答案。

2.可行性。更加側重於強調對策是否可行。通俗點說,就是對策要“落地”,可以直接拿來解決問題。首先,對策要是合法合規的,其次還要考慮對策的實用性。

3.可操作性。這一測評要素強調對策要符合題幹給出的特定行政人員身份,切忌過於寬泛。例如你是人口普查員,要提出解決人口普查遇冷中的問題。這時考生就要結合作答身份,不要直接提出“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等類似語言,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國務院來制定的,人口普查員沒有權限。因此,做到可操作性即確保作答必須結合虛擬身份。

(二)在作答環節上失分

第一步:提出問題。這一步的缺失是很多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第二步:根據問題提出對策。同時注意把握好三大測評要素,針對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裡的對策一方面是材料裡對策的直觀摘錄,另一方面需要結合考生的實踐經驗和生活體驗,這一點也是大綱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中體現的。

第三步:對策檢驗。提出對策後,還需將對策和問題進行比對,檢驗對策是否能夠解決全部問題,如果有部分問題無法通過考生提出的對策解決,則需要進一步提出新的對策,這一步至關重要,也是很多考生的失分點,導致答案遺漏,不夠全面,影響得分。

第四步:答案整理。當各位考生列出所有答案點後,需要對答案進行整理作答。例如題目中出現“條理、邏輯、層次、分條作答”等字眼時需要進一步整理答案,完成作答。這一步適用於申論除大作文外的全部題目作答。

六、提出對策問題增分技巧

(一)直接對策:

直接對策指的是材料中有的對策,材料中的對策是必須要寫在答案中的,考生在做題中要重點關注以下:

1、標誌性詞彙:

應該、需要、要、應當、必須、通過...辦法、呼籲、希望、號召...

此類標誌性詞彙後面一般是直接對策,考生要重點關注,在閱讀材料過程中要對這些詞有敏感性。

2、權威人士的講話或文件內容:

權威人士主要包括:政府序列的領導幹部、專家學者、成功人士等。文件內容主要就是指從中央到地方出臺的政策規定。

權威人士的講話和政府文件的內容後邊的一般也是直接對策,考生也要重點關注。

3、其他地區或國家的成功做法:

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成功做法一般也是對我們的啟示和對策

(二)間接對策:

1、問題推對策:

比如說:材料中問題是宣傳力度不夠,對策就要加大宣傳力度,針對問題反推對策。

下面給考生列舉一些常見問題及對策表述:

A:思想、意識、觀念——宣傳、引導、教育...

B:制度、條款、規定——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度...

C:監管、監督——政府職能部門加大監管、監督力度,切實排查... 相關部門加大監督力度,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群眾舉報,建立長效的監督機制....

D:利益——斬斷利益鏈條、嚴格查處...

E:違法成本低——提高違法成本...

考生在推對策的時候建議可以思考該問題哪個主體可以解決,是政府可以解決?還是企業可以解決?還是個人解決?再去思考各個主題如何做才能解決。

2、原因推對策:

比如說:材料中說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觀念有問題,對策就是要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對其進行合理的宣傳引導教育,即消極原因去掉就是積極對策。

3、經驗教訓推對策:

比如說:巴西在環保方面雖有立法,但卻嘗受漠視,對策就是中國要加大執法力度,避免法律形同虛設。

(三)自創對策:

當材料中的直接對策和間接對策不夠的時候,考生可以結合生活和工作經驗自擬對策,對策只要能切實可行即可。

(上文為“公務員考試面試第一號微信公眾號”編者,如需更多公考資料,請關注該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