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這次油價上漲,媒體卻鴉雀無聲?

博士大頭哥哥


每次油價上漲,新聞媒體不都是“禮節性”的告知一下麼,順便告訴你下次還得漲,這有啥值得報道的!

整個2018年國內成品油價一共會開啟26個調價窗口,到目前為止已經調整了20次(12次上漲、7次下跌、1次擱淺)。其中漲幅超過100元/噸的有9次(有4次上漲幅度超過200元/噸),而7次下跌中,只有4次超100元/噸,沒有一次超過200元/噸的。下一次調價窗口開啟(10月19日),預計上調225元/噸,實現油價“四連漲”,國內絕大部分地區92#成品油價格將突破8元/升。

今年初至今,北京地區92#成品油價格從6.98元/升(2018-1-12),上漲至7.85元/升(2018-10-1),漲幅近12.5%,幾乎超過了國內所有的理財產品。按這個形式,預計今年油價漲幅超過15%是大概率事件,早知道年前囤點油好了,炒什麼股票啊,現在虧得連自己叫什麼都快忘了!

之所以媒體最近很少報道油價上調消息,我認為這就和《狼來了》的故事一樣,反覆經常說,就沒啥意思了。油價也是一樣,今年都漲價10多次了,吃瓜群眾都已經麻木了,再說漲價已經沒啥新鮮的。如果10月19日的油價會下跌,哪怕只跌一毛錢,媒體都會大張旗鼓的宣傳,詳細分析加一箱油老百姓又省了多少多少錢,好像油價從來沒有上漲過似的!

總之,國內成品油價格又要上調,早已不是啥新聞了,要是哪天能“宣佈”降價,這才是真正的新聞呢!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操盤手信一】!!!


財經者思


自2018年10月20日油價再次上調後,國內油價已經完成了13漲6跌1擱淺的壯舉。


一次上漲,媒體可以說說事,漲四次之後,媒體也會審美疲勞。至於五連漲之後再來一個四連漲,再去報道似乎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看到油價漲了,油價又漲了,既然無力阻擋,只能逆來順受,不管網上還是線下,吐槽油價,吐槽桶貴成了唯一的樂趣,算是苦中作樂的典範。


對於媒體來說,既要照顧群眾感受,又要追求新聞熱點,還要考慮方向正確。對於油價漲多降少的規律,就跟股市牛短熊長漲少跌多一樣,已經沒有太大的報道意義了。

年關未至,2018年的汽油價格已經累計上調每噸1505元,柴油累計每噸上調1450元。在接下來的兩個多月時間內,想必還有兩三次上調的潛力。


美國製裁伊朗,影響國際原油總產量150萬桶每天,產生的缺口就會繼續推高油價。也許兩三年內國際油價會有突破100美元一桶的一天,國內油價破9應無疑問。


油價上漲,會向下遊傳導,增加通脹壓力,2018年物價上漲情況有目共睹,其中就有油價上漲的功勞。


媒體可以沉默,群眾可以調侃,兩桶油今後如何有所作為才是關鍵。期待高能量低衰減電池早日問世,新能源車儘快普及,讓我們不用再糾結油價問題。


財智成功


今年以來,國際油價不斷攀升,帶動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上漲,特別是進入10月,國際油價一度攀升至4年來的高位,加劇了人們對國內油價上漲的擔心,但也有人提出,為什麼10月油價上漲到這種地步,媒體竟然悶而不發,是不是背後有什麼貓膩?事實上,關於國際油價與國內油價的關係已經不算新聞,而是徹頭徹底的“舊聞”。

1、動不動報道國內油價,不免有炒作嫌疑

截至目前,今年我國成品油調價已經累計有20次,呈現“12漲7跌1擱淺”的格局。一般來說,每次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相關內容的新聞報道都會鋪天蓋地,特別是國內成品油上漲這種與車主利益相關的新聞。因此新聞媒體實在沒必要因為國際油價稍有波動,就把它聯繫到國內油價,這樣也不利於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另外,我國的成品油調節規律是,每10個工作日進行一次油價調整,而整個10月,只有19號這一天具備調整的資格。如果媒體據現有國際油價,來大肆報道國內油價的新聞,不免有藉助油價炒作的嫌疑。

2、10月僅有一次調價期,過早報道或缺乏時效性

即便按過去的報道規律,新聞媒體都是在成品油調價窗口期前後進行報道,過早做沒意義的報道未免有些“小題大做”。由於時間上越來越臨近10月19日的調價時間,現在有一部分媒體已經進行了國內成品油價格的跟進和報道。總而言之,對於媒體為何對國際油價上漲表現出沉默的態度,沒必要抱有太多的猜想,只是貼合新聞工作的特點罷了。

當前媒體們對“國際油價”的實時動態報道,還是相當及時,基本上圍繞油價大幅上下波動展開。不過,它們報道的重點集中在國際油價的走勢及帶來的影響,因為成品油的價格變化說到底與國際油價還是有很大正相關。另外,作為大宗商品的核心,油價的變化對全球的經濟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3、國際油價飆升,美國成最大黑手

其實,網友對媒體不報道國內油價的質疑,說白了是擔心油價進一步上漲,增加消費或者運輸成本。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1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為81美元/桶,12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為71美元/桶,分別較年初上漲22%和18%左右。受美國對伊朗原油出口懲罰日期日益臨近、歐佩克拒絕增產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還可能上漲,國內油價上漲大概率是不可避免。

大多國際金融機構和行業人士,也對國際油價持看漲的態度。摩根大通在新近發佈的市場展望報告中稱,未來幾個月,美國對伊懲罰,可能引發油價漲至90美元一線。另大宗商品貿易商托克和摩科瑞能源貿易集團總裁加吉則認為,受美國將在第四季度末懲罰伊朗的影響,市場供應收緊,原油價格漲至每桶100美元成為可能。

不難發現,當前油價上漲僅僅還只是個開始,如果美國仍然干預伊朗石油出口,那麼美國將成為推動國際油價的最大“禍首”,屆時成品油價格還將持續上漲,世界各國的消費者也將為美國的愚蠢行為買單。可以說,美國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勢必遭到世界各國的唾棄。沒有世界多國的“合拍”,美國所謂的經濟強勢復甦註定化為泡影。


金十數據


媒體並沒有鴉雀無聲啊,全球媒體都在討論油價是否破100美元,甚至會不會超過147.27美元歷史最高紀錄。


油價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在現代經濟當中最重要的工業品,是最重要的動力來源。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中國還是日本,油價都是影響CPI最重要的變量。一旦油價過高,就可能導致整體經濟負擔大幅增加,經濟增速下滑;同時高油價推高CPI,為了抑制物價央行可能紛紛加息應對,這會進一步壓低經濟增長的空間和活力。


如今全球石油市場非常紛亂。一方面是美國製裁伊朗,導致伊朗的石油出口大幅下降,進而導致全球原油供應緊縮,推動油價上漲;另一方面,作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沙特因為記者死亡事件而和西方交惡,甚至發出以石油作為武器的威脅言論;在尼日利亞,因為偷油賊導致輸油管道發生大火,原油市場驚恐不已。


除了歐佩克這些產油國,沒有人喜歡高油價,頁岩氣受益於高油價的美國同樣如此。特朗普一心想提振美國經濟,但他需要低利率以保證美國政府的赤字維持在安全水平,進而推動其減稅、大規模基建計劃。不過美聯儲和特朗普的目標不同,美聯儲要確保物價水平維持在安全線以內,如果油價大漲推動物價快速走高,那麼美聯儲可能會加大加息力度,這是特朗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所不願看到的。


所以,綜合來看,國際油價的定價權仍然掌握在美國手中:這取決於它對伊朗的制裁力度,以及施壓沙特增加供應的能力。


關注孔方財經,讓你第一時間瞭解熱點財經事件背後的經濟原理。


孔方財經


那你希望媒體怎麼報道呢?多大的報道量不是鴉雀無聲呢?

其實媒體報不報道,跟油價的漲跌都沒關係,油價也不會因為媒體或者輿論的反對而不上調,而且我認為媒體對此次上漲的原因和相關事件報道的已經不少了。

本輪油價上漲,除了歐佩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正常的對石油產量的調整,還有兩個跟美國都有關係的“特殊事件”。

第一個是美國將對伊朗實施新一輪的經濟制裁,其中一項就是禁止他國進口伊朗的石油,這樣伊朗的石油出口量就減少了,換句話說世界石油的產量也減少了,那麼價格當然也會相應升高。

第二個是最近的“記者事件“。沙特阿拉伯記者卡舒吉為美國《華盛頓郵報》等多家媒體供稿,本月2日進入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辦理與結婚相關手續後失蹤,媒體普遍。懷疑是因為卡舒吉對沙特政府的內外政策持不同看法與沙特政府對立而發生的意外。美國方面對此十分不滿,要求沙特方面做出解釋,而沙特方面也異常強硬,聲稱不惜打”石油站“,要把石油價格推高到200美元。

當然,說這些可能沒什麼人關係,我們更關係的是我們的油價什麼時候能下降。


鑫財經


油價上漲的已經很“艱辛”了,媒體怎麼可能還好意思來大肆報道一下呢?畢竟三桶油也不容易,年年喊著虧損,我們也要“體恤”人家才是,畢竟每升汽油也就是八九塊錢的事,比花生油便宜多了,我就不理解那些一看見油價邁入8元時代就哭天喊地的人,至於嗎?三桶油都這麼窮了,我們貼補一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再說了,今年國內油價也才上漲了12次而已,今天晚上也就是第13次上漲罷了。一年365天,今年最多也就上漲個20次而已,都達不到每天上漲一次的頻率,我們也該知足才是,雖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發改委規定的調價窗口有時間限制罷了……做人知足常樂才好,換算下來我們的油價也不比美國的高啊,大家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畢竟現在油桶這麼貴,還是一次性的,油價高點就高點吧,人家已經虧本經營了,我們還不領情,那真的有點過分了,萬一人家甩手不管,我們這一波豈不是太虧了,所以說油價上漲是有理有據的,大家正確看待即可!


奇葩財經說


油價上漲新聞也有報導,只不過這對於終端消費者來說不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大肆宣傳豈不是給自身招黑,輿論導向會清一色的往負面上走,所以大肆報道是不可能了,鴉雀無聲也不至於,至少在財經新聞上你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信息。再說了,油價並不會被媒體的輿論導向而左右,它有自己的定價體系,要受到調控影響,媒體即便參與進去也於事無補,媒體能左右“兩桶油”?不科學也不理智。

今年的油價已經迎來12次上漲,在即將開始的下一輪調價窗口10月19日24時,大宗商品的分析機構已經做出分析,截止第五個工作日,參考原油變化率為5.15%,對應汽柴油價格漲幅約為224元/噸,摺合到每升,預計92號汽油會上調0.18元/升,0號柴油上調約0.19元/升,如果此次上調落地,全國各大城市油價基本上要全面進入“8元時代”。

而在我國的個別城市,比如海南,如果第13次漲價落地,將成為國內第一個步入9元時代的城市,海南的95號汽油在國慶節已經破9,如果這次再上漲0.2元/升,92號汽油也將破9,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從感情上是無法接受的。

更何況國際形勢也並是瞬息萬變,媒體也不能妄加揣測特朗普的意圖,美國對伊朗的禁油令已經開始有鬆動跡象,最近又和沙特鬧掰,印度不鳥美國依然從伊朗進口原油,更甚者提出石油交易不再使用美元結算,如果國際原油價格繼續暴漲,難保會有更多國家撇開石油美元,這些因素都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作為和國際原油聯動的成品油,媒體能怎麼報道?也許今天還在暴漲,明天天一個解禁,原油價格啪就下去了,誰也不能準確預測。此外根據國內成品油的定價機制,原油超過80美元后,成品油定價將要求石油企業扣減加工利潤率來實現降低漲幅,這個定價到底會定多少,利潤率又能扣減多少?兩桶油又不會擺到檯面上來,所以對於這個敏感話題,多說不如少說,報道什麼,看看得了。


不立而立


有人說是因為最近油價的持續上漲,記者已經沒錢加油出去採訪了,嗯,確實有這個可能,但是玩笑歸玩笑,不能說國際油價的報道沒有報告,基本上主流的財經媒體或者財經頻道你搜下,都能找到相關的報道(如下圖),並非是鴉雀無聲,總不能國際油價一有屁點的動靜就有所有的媒體都鋪天蓋地的報道吧?這又不是什麼國際性大事件。大型媒體說我還要不要逼格了。


此外,對於我們國內的媒體而言,更加關注的是國內的油價,國際油價上漲,確實會帶動國內的油價上漲,但並非立馬帶動,這是由於我國油價調價週期所導致的。

目前我國現行的成品油價格機制是:汽、柴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調價生效時間為調價發佈日24時。國際油價只要在40美元/桶的“地板價”與130美元/桶的“天花板價”之間,變化率對應汽柴油調整幅度超過50元就進行調整。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衝抵。

如下圖所示,最近一次調價系2018年9月30日,受國慶的影響,直到今天都沒有調整,國內媒體當然無話可說了,明天是新一輪的調整窗口期,如果此次油價再次調整,明天應該大部分主流媒體都會有相關的報道。畢竟明天在調高今年可是上漲十五次了。

總結

並非媒體沒有聲音,只是你未多加關注而已,再者也有可能今年確實一直報道上漲了,媒體已經報到到麻木了,所以相關報道就減少了。


鯉行者


媒體以前曾播過全國人民喜迎油價的上漲,遭來了一片罵聲,所以今年油價上漲就不聲不響了,也可以叫低調。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上漲頻繁,次次都張揚,怕驚著小老百姓。


陳林145171562


我想說因為大家都麻木了!一年漲十幾次!倆桶油還在😭!照此下去離十元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