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為何我國曆史上一些朝代在第二任國君繼位時總會出亂子?

造成這種現象兩個因素缺一不可。一是得天下後沒有及時從打天下的思想轉變為治天下的思想,各種制度、政策沒有及時調整或是調整過度,方向錯誤;二是二代君主在各方面缺乏開國君主的能力,控制不住局勢。

我們舉四個典型的王朝來證明這個觀點,秦、晉、隋、明。雖然未必是二世而亡,但這四家在第二代都出現了嚴重問題。秦、隋是制度沒有及時調整;晉、明是制度調整錯誤。四家共同的是二代君主某些方面的缺失。

為何我國曆史上一些朝代在第二任國君繼位時總會出亂子?

首先是秦。秦始皇一統天下,靠的是嚴刑峻法的法家主張和長期實行對將士頗有激勵作用的軍功爵制。但是一旦天下太平,就需要轉變思想。純粹的嚴刑峻法讓百姓沒有喘息的餘地。無數百姓被治以重罪,被鄰里連坐,去造長城、造皇宮、造皇陵、戍邊,多少人從此回不了家,所謂天下苦秦久矣。而六國貴族後裔失去了原有待遇,又沒辦法獲得軍功,斷絕了上升渠道。秦始皇在世時,靠著自己的強制手腕,能夠壓住,而一旦秦二世即位,本身沒有那個魄力,又被權臣操控,致使國家一塌糊塗。等到子嬰殺趙高時已經無力迴天了。

為何我國曆史上一些朝代在第二任國君繼位時總會出亂子?

然後看晉,司馬炎是個運氣很好的皇帝,父祖兩代給他把基業都打好了,自己順利做了皇帝,順利統一了天下。按理說延續曹魏的制度問題也不大,但是司馬炎覺得自己之所以能奪曹魏天下,就是因為曹魏限制自家宗室,不予兵權。於是,司馬炎大封同姓諸侯王,並且命他們掌兵。再加上二代皇帝司馬衷是個著名的白痴皇帝,完全無法掌握局勢,八王之亂由此爆發,致使五胡亂華。

為何我國曆史上一些朝代在第二任國君繼位時總會出亂子?

接下來是隋,隋文帝奪北周江山,南下滅陳,完成統一。隋煬帝倒也不是無能之人,但畢竟還是沒有隋文帝調和各方勢力的能力,做事又一意孤行。關鍵還是在於與秦一樣,沒有及時調整方針,依然堅持著原有的擴展思維,開大運河,徵高句麗,勞民傷財,致使民怨四起,各路起義不斷。再加上關隴貴族的矛盾,最終導致二世而亡。

為何我國曆史上一些朝代在第二任國君繼位時總會出亂子?

再後來有明。明又跟晉的情況相似,不信任功臣,殺盡功臣後,朱元璋讓兒子們到邊疆鎮守。結果二代君主建文帝沒有祖父的魄力,壓制不住野心勃勃的叔叔,看出了藩王的問題,卻沒有本事完美解決,強制削藩導致靖難之役,又沒有有能力的將領抵擋,自己丟了江山,自身也下落不明。

其實,每個王朝在開國之初都會面臨各種問題。有些君主有遠見,在第一代時已經解決了各種問題,比如東漢光武中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當然也造成了王朝積弱的現象,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有些王朝第一代沒有解決問題,但後幾代有強勢或是賢明的君主(或女主)穩定朝局,比如西漢、唐代也經歷了多次叛亂,都成功緩過來,終於穩固了政策,進入了盛世。所以,一是有合適的制度轉變,二是有魄力的君主壓陣,才能保證國家平穩過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