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哈爾濱烙畫葫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葫蘆畫烙出幸福晚年

哈爾濱烙畫葫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葫蘆畫烙出幸福晚年

哈爾濱烙畫葫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葫蘆畫烙出幸福晚年

哈爾濱烙畫葫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葫蘆畫烙出幸福晚年

哈爾濱烙畫葫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葫蘆畫烙出幸福晚年

在黑龍江,在哈爾濱,說起烙畫葫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樹森,很多人並不陌生,千百年來,葫蘆一直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但到了王老先生手裡,把烙畫和葫蘆串起來,烙出了一件件藝術品,也烙出了一個幸福晚年。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葫蘆烙畫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起源於漢代,清朝時期最為興盛。葫蘆取其諧音為“福祿”,在人們的心目中代表著福祿、吉祥。葫蘆藝術家以烙鐵代筆,運用國畫的白描、工筆、寫意等手法,在葫蘆光滑堅硬的木質表皮上,創作出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使畫面呈現出焦、黑、褐、黃、白等多種層次及國畫渲染的效果,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王樹森今年68歲,老家在山東東昌縣梁水鎮后王村,他從小深受家族影響,酷愛藝術。據王大爺介紹,其父是第五代手畫藝人,到自己這兒算是第六代了,早年間,學習烙畫技藝回鄉後,王樹森一般都在馬鞍上、馬背上、水井沿上烙畫,然後在立櫃門上、炕上烙。“那個年代家家都有小火盆,坐在炕邊隨手從火盆裡拿出烙鐵就烙,美觀方便實用,還不愛掉色”。王大爺說,沒想到後來這東西竟然演變成藝術品,葫蘆寓意是“福祿”,烙畫給人送“福祿”,確實是一件美好而吉祥的事情。

王樹森介紹,以前烙畫多以鐵針為工具,或插入燃香中,或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經過多年嘗試研究,現在王樹森也與時俱進,在傳承烙畫時,利用電熱絲髮明瞭一種神奇的微型電烙鐵。電烙鐵只有一根針粗細,還可以調控溫度。在他的烙鐵下,一個圖案自然古樸的葫蘆十幾分鍾即變得“高大上”。“意在筆先,不能塗改,必須一把成”。他用細膩、生動、形象的筆法,將所烙的人物、動物等畫面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葫蘆上,引得旁觀者嘖嘖稱歎。

許多非遺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困擾,而王樹森從不為此發愁。因為跟他學烙葫蘆的人很多,許多學生都是他的“葫蘆娃”。學習葫蘆烙畫也沒那麼簡單,不是光會畫畫和使用電烙鐵就行的,也得坐得住板凳,需要每天上千次地重複最基本的烙畫動作。王樹森每天烙畫葫蘆醉在其中,即使年歲大了仍筆耕不輟,他說,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是中國古代一種極其珍貴的稀有畫種,燙好的作品線條流暢,形態栩栩如生。王樹森其作品和藝術成就也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認可,代表作品《九龍圖》、《五幅圖》、《武財神》、《鍾馗》、《鶴鹿同春》等都多次獲得全國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