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谈论《道德经》时,只论"道"而不谈"德"呢?

傻傻一笑


这个提问是有水平的,基于道、儒的几千年道统之争,故今人一提起《道德经》,大多都羞于谈「德」,这其实是一阵莫名其妙的“政治正确”,徒让《道德经》的本意失真。

首先还是得科普几个常识:

一、按《道德经》的本意,道家似乎的确十分反儒,比如说十分有名的这一段: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再配上“不尚贤,使民不争”和庄子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十足的“铁杆”反儒呀,是不是?

但其实,这是望文生义。

首先,在老子那个年代「道」和「德」不分家,证据就是郭店版的《道德经》,原名就叫《老子》,(也讲《上经》)不分篇章。其二是马王堆的《道德经》就分出了上下两篇,不过它是《德经》在前——所以,《道德经》原名似乎应该叫《德道经》更恰当?

总而言之,老子并不反儒家的「德」,来看清楚人家的原意。

二、道家的「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天道地德,天有道,地成德,万物资始。天仁、地义、人信(礼)。

毫无疑问,在道家的眼里就没有坏人——这就是道家空想主义的一面,所以老子才会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是他前面却明确说到了“失义而后礼”。

就是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再讲礼有啥用?

这句话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以后不要再搞「反德主义」,这根本就是一个不应该成为争吵的原则性问题,搞清楚道家的真义是以「道为宗」——即讲究「天地人为一体」。而儒家则是「人定胜天」。

一种是「人为道服务」,另一种是「道为人服务」,仅此而已。


無風即風


这个问题问到了玄妙之处!

老子的"道"与"德"是什么关系呢?道为体,德为用。老子阐述的道是事物的本源、规律。德是遵循道的规律做事有的收获。二者不可分割,实为一体。有道即有德,有德方合道。


道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说清?这是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老子也不能够把它阐述清楚。所以道可道,非常道。但又不能不说,不说更不能够明了。所以对一切道的阐述都是一种假说,一种形象的比喻。因此也就形成了,通篇都是对道的一个理解和阐述。


人们的习惯是对不能够认知的事物更加的关注和探索。道的神秘与博大,足以让人们对牠探索不休。德,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足以能够体现的。得是诚于中形于外的体现,不仅在道家能够体现出来,同时在其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展示出来。因此德似乎不再是道德经中的德,也就形成人们在探讨道德经时,对道的阐述和探索更多一些的原因!

道与德是不可分隔的,它是一体。厚德载物,德育天地就是有道的体现。上天有好生之德既是宇宙大道。



老子曰,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如果能够深悟这三宝。便能达本还源、天人合一!


和庸


老子道德经中共提到:玄德,孔德,德者,常德,上德,下德,有德,失德,无德,广德,建德,积德,12种提法。11章中有德。那么什么是德呢?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①,能无离乎?专气致柔②,能如婴儿乎③?涤除玄鉴④,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⑤?天门开阖⑥,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能无知乎⑧?生之畜之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⑩。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孔①德②之容③,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④。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⑤;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⑥,其中有精⑦,其精甚真⑧,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⑩,其名不去,以阅众甫⑾。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⑿。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①。故飘风②不终朝,骤雨③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④;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⑤。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①,守其雌②,为天下溪③。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⑤,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⑥,复归于无极⑦。知其荣⑧,守其辱⑨,为天下谷⑩。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⑾。朴散则为器⑿,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⒀,故大制不割⒁。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⑾,不居其薄⑿;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②。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③;养④之覆⑤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⑥。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谓早服③;早服谓之重积德④;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⑤,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⑥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德是什么,其实道德经第一章已经讲的很清楚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道是阴德是阳,两者只是异名同谓吗。我们以名入道可以见德。

现在正式回答,问主的题目。老子道德经为什么,70章提出道,而只有11章提到德!都说德是阳,大家眼睛都能看得见的吗!用了70章来解释道,还不主要,因为大家看不见道吗!德可德,非常德!你如果还看不见的话。你就以名入道。自然可以见到德!道之德所生,万物复道而报德,德如行,德如状,德如名……


在海前面说注意


我认为`德`为事物之性,事物的`圆心`,道`为事物的`能力`,事物的`圆周`!道的变幻(无常道)皆是`德`(性)的变化所影响决定!如,柔为水之性(德),`洗浣、滋养`就是水的`能力`(道);一旦水变成了坚硬的冰,丢失了水的德性,也就丢失了`水`的能力和作用(道)!道就是命,由事物的`德性`所决定!是循环事物变化的轨迹


荒原牧云


答:老子《道德经》通篇八十一章,无一不是在论“道”,也无一不是在以“道”论人——鄙人以为,老子《道德经》是一部“随笔集”,其从头至尾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都是“以物喻人”。亦即,“道”即是“德”,“德”亦是“道”。但凡“几同于道者”(圣人、君子),均系“道德(最)高尚”的人!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均“几同于道”……由此可知,说“道”即是论“德”。二者不可分矣!


拙笔淡静



并不是只论道而不谈德,道为体,德为用。什么是道?道无形无象,无有方所,无有名字,体你怎么论?众人讨论也讨论不到体上去,所以道不可言说,一毫也夹杂不上,唯有默契而已。

什么是德?从直从心,直心奉行就是德,也就是用。道你看不到,摸不着,不可把捉,我们如何见道呢?从德上见,从用处见,体虽然不可见,但有作用,我们就从这个作用处,见道。

见道后,体用合一,高了道,你的这个德没有根,普通人就这样,“百姓日用而不知”,久之,你的德就失去色彩,就会枯死,失其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求道,那是根本呀。同样,离了德,你光有道也不行,道不会动呀,就不会起作用,禅法有云:死水不藏龙,你的龙没有角,不会作用,不活泼,有什么用!道德双运,尊道贵德,体用合一,本末兼赅,从容中道,必成大道!


十八员外


道要比德高级。掌握道的人必定有德。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德你只要愿意修就会有。当道无法得到。人只能退而求德。道是可以论道的。德摆不上台面去论。一论德就变成了炫耀自己的德行。以上行为就变成了失道失德。


朱鹤云zack


(一)何为"道"?

(1)“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

(2)道可道,大道,天道,人道,道法自然。道是很抽象的,世间一切都在道中,道蕴含了我们生活的一切规则,你只需要知道你的一举一动都在道中。

(二)何为"德"?

(1)“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2)德,也可以理解成你的内心,你的一切行为举止都来自你的心灵,来自本我,自我。行善则德高,行恶则德寡。德,也可说是心中的道!

(三)"道"和"德"之间关系是什么?

(1)《老子》中没有对“德”的直接定义,要想了解什么是德,只能从道与德的关系入手。《老子》第二十一章和第五十一章分别描述了这样的关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第二十一章中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在前面引用过,它所表达的含义也很简单:“大‘德’的样子,只能通过‘道’来解释”。换一句更为简单的话就是:大的“德”就是“道”。看来德有大小之分,当德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道了。

(3)基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与"德"的差异在于是否有意识,那么道的实践部分(修道为道)显然属"德"的层面了。


喜欢我的话请加关注,点赞也是另一种赞赏

智慧锦囊


“道德”一词,《道德经》、《论语》等等诸子百家的年代所讲的意思,和现在我们所理解的“道德”,不是一模一样的。

现在的语境,纯粹的就是一个词,用来描述人的一种精神层面的社会约束力。

但是在历史上,“道”和“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德”所指的意思,要比现在所谓的“道德”复杂的多。毕竟那时候是竹简上刻字,一个字最好能表达很多的意思是最好的!

如果做个很简单的归纳,就我粗俗的理解:

“道”是规律,是主宰万物,但是你看不见的那个东西。《道德经》第25章“有 物 混 成 ,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独 立 而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 可 以 为 天 下 母 ,吾 不 知 其 名 , 强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 之 名 曰 大 。大 曰 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 反 。故 道 大 , 天 大 , 地 大 ,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 地 法 天 , 天 法 道 , 道 法 自 然 。”

人,效法“地”——包容万物,依四时而行;

地,效法“天”——笼罩四野,包容万物;

天,效法“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道,效法“自然”——当然如此,自然而然。

“德”,通“得”,就是道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得到”。我们依从道,能得到什么?

当然,“德”很重要的一个意思还是“德行”。

诸子百家,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乱象,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道家以老子为代表,提出了“无为”,也就是不去标榜、不去刻意的追求,让统治阶层用厚朴的思想来统治社会。“以德服人”!

儒家认为道、德是不行的,于是提出了“仁、义、礼”。

总之不管哪家,都认为社会不行了,道、德、仁、义、礼、刑。一代不如一代喽!物质社会越进步,精神世界越混乱!


新风堂堂主


佛教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属于小藏经,翻译出来就是成佛之路。“色即空,空即色”就是其中内容,这是小成;《金刚经》是大藏经,中心是说诸相非相的佛教更高级层次。印度佛教的“佛”梵文原意是开悟的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后世儒释道三家争论,最终三家一通。道德经不仅是道家经典,也被奉为道教经典。

道德经不仅说了通过感悟得失利害顺势而为而得道,也就是小成,更说了大道唏嘘,大道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可为阳,阳可为阴的转化的度的问题。这是所说的大成。

道德经翻译出来,是通过对利害得失的修炼,达到认识大道的办法。跟现在意义的德有多大关系呢?现在的德是儒家单方面意义的。

道德经中的德,通得。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处理好得失,也就是修道,修得。道德经可以是得道经,修炼道德的经。

按现在意义的德,从道德经中,你无法解释,老子给的是思考方法,处理态度,这是名词的道,不是名词的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