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菜园子里的那丛粗叶该长起来了吧?”母亲打来电话问我。

“哦,得空了我去看看。”每天忙忙叨叨的,还真没注意。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老家菜园子的角落边有一丛野生的粗麻,平常被母亲仔细的看护着。每年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母亲便会摘下刚长出的鲜嫩的粗叶做粗叶粄,而我只负责尽享美味。今年父母去深圳小住,该不是想吃家乡的粗叶粄了?

遵母亲吩咐,周末一大早去看菜园子。走进园子,但见墙角处一片新绿,粗麻已长的一米高了。空着的菜畦上长满野草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园子的一边一排水黄杨围成的绿篱,花开正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花香。勤劳的小蜜蜂无暇理我,忙着给每一朵小花问候早安。藏在绿篱丛里开早会的麻雀们被我的脚步声惊飞,叽叽喳喳的抗议声穿过桂花林,落在了对面的田埂上。太阳刚刚爬出天马寨的山顶,斜斜的阳光暖嗳的在粗叶间流动,毛绒绒的叶面上细细的露珠儿晶莹闪亮。嫩嫩的绿绿的新叶,斑驳的光影,美的忘了所以。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邻居阿婆见我拿着相机拍粗叶,笑着打趣道: “照像又不好吃,要做成粄才好吃。”一语点醒梦中人,粗叶粄的清香就似乎荡在了嘴边诱惑着。何不试着学做一回粗叶粄呢?也好暂时摘了母亲常扣给我的“懒”字?行动总在一念之间,咽下口水,赶紧回家取篮子摘粗叶。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粗叶”是客家方言,学名为苎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乡间的山坡,路旁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客家人喜欢把粗叶采摘下来和糯米粉一起做成粄子,为粗叶粄。用粗叶做成的粄子,用料讲究,口感丰富,软而不腻。而油炸后的粗叶粄金黄酥脆,清香甘润,又是别有一种风味。这老少皆宜的天然食品有耐饥渴,清热解毒,强身健骨等功效,是客家人特别喜欢的一道小吃。

粗叶一年四季都可采摘,而以春夏季为最佳,采摘时,需在太阳刚出来没经过暴晒之前采摘新长的嫩叶。而如今,眼前这一片片的粗叶,毛绒绒的鲜嫩欲滴,正是采摘最好的时候。伸手轻轻的在叶柄上一捏就收入掌中,只一会就采了一篮子,手上沾满了露水带着粗叶的清香。“站在园子里,我想收获一片嫩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提上篮子,把春天带回家。

回家择检好叶子,摘去叶梗,清水洗净后再把粗叶放锅里煮。站在灶台边闲看锅里的粗叶在沸水中上下翻腾,而沸水在绿意盎然的粗叶间涌动。沉浮间,显山露水,如欣赏一副曼妙的山水图。当煮到叶脉轻轻一捏能化的时候就可以捞起了,沥干水分放菜板上剁碎成粗叶泥,原先满满一锅的粗叶缩成了一团,下一步就是和上米粉了。

米粉的搭配有讲究,如果全用糯米粉,粄子做出来比较黏,最好是糯米粉和粳米粉大概以三比一搭配混合,不过,这也要看个人的口味了。配好米粉倒入粗叶泥加适量水和糖或盐巴搅拌均匀调成粄团。在求教的电话里,母亲强调和粄团时水不能放多了,要适量。

还是一不小心水倒多了,黏了一手不成团。又应了母亲那句:“大食(吃)布娘好邀(软)粄。”。补救的方法是再加糯米粉,粄团就多了一分,确是成大食布娘了。米粉成团后使上七分力气反复搓揉,这样做出的粄子才有韧性,好吃。把搓好的粄团捏成小块,揉成椭圆,压扁,放蒸笼上摆放整齐,加大火隔水蒸40分钟左右出锅,粗叶粄就做好了。

小时候我们把粗叶粄叫耳朵粄,牛屎粄,其因形状颜色而命名。粗叶粄的清香亦翻起了儿时的童谣:“洋蚁子(蜻蜓)叶叶飞,啊母(妈妈)做粄嗯哩(女儿)归。大粄拿北(给)吉吉(姐姐)食,细粄留哩嘞(逗)老娣(弟弟)。”说是以前的女儿转外家(回娘家)返家时,母亲都要做粗叶粄给女儿带上当点心,而我也每次都品尝母亲的手艺。

我这第一次做的粗叶板,两种口味。托小妹给母亲捎去一包。母亲反馈:“不错,咸淡适中,甜而不腻,比我做的好吃。四五个长途求教电话没白打。”哈哈,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哼着小调一边做粄一边拍照,不错的除了手艺,还有这一份粗叶粄带来的乡野的春天和浓浓的乡味吧。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春水初生,春芽初盛, 田间地头上野生的粗叶,白头翁,艾草的嫩叶都可以摘下做野菜粄子。春天里,这浓浓的乡间野味馋到你了吗?赶紧的,采一把野菜,把春天装进粄子放进胃里,心也会跟着它一起,春暖花开!

(艾草)

武平人家乡的味道,舌尖上的苎叶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