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菜園子裡的那叢粗葉該長起來了吧?”母親打來電話問我。

“哦,得空了我去看看。”每天忙忙叨叨的,還真沒注意。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老家菜園子的角落邊有一叢野生的粗麻,平常被母親仔細的看護著。每年清明時節,草長鶯飛,母親便會摘下剛長出的鮮嫩的粗葉做粗葉粄,而我只負責盡享美味。今年父母去深圳小住,該不是想吃家鄉的粗葉粄了?

遵母親吩咐,週末一大早去看菜園子。走進園子,但見牆角處一片新綠,粗麻已長的一米高了。空著的菜畦上長滿野草開著星星點點的小花,園子的一邊一排水黃楊圍成的綠籬,花開正豔,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花香。勤勞的小蜜蜂無暇理我,忙著給每一朵小花問候早安。藏在綠籬叢裡開早會的麻雀們被我的腳步聲驚飛,嘰嘰喳喳的抗議聲穿過桂花林,落在了對面的田埂上。太陽剛剛爬出天馬寨的山頂,斜斜的陽光暖噯的在粗葉間流動,毛絨絨的葉面上細細的露珠兒晶瑩閃亮。嫩嫩的綠綠的新葉,斑駁的光影,美的忘了所以。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鄰居阿婆見我拿著相機拍粗葉,笑著打趣道: “照像又不好吃,要做成粄才好吃。”一語點醒夢中人,粗葉粄的清香就似乎蕩在了嘴邊誘惑著。何不試著學做一回粗葉粄呢?也好暫時摘了母親常扣給我的“懶”字?行動總在一念之間,嚥下口水,趕緊回家取籃子摘粗葉。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粗葉”是客家方言,學名為苧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鄉間的山坡,路旁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客家人喜歡把粗葉採摘下來和糯米粉一起做成粄子,為粗葉粄。用粗葉做成的粄子,用料講究,口感豐富,軟而不膩。而油炸後的粗葉粄金黃酥脆,清香甘潤,又是別有一種風味。這老少皆宜的天然食品有耐飢渴,清熱解毒,強身健骨等功效,是客家人特別喜歡的一道小吃。

粗葉一年四季都可採摘,而以春夏季為最佳,採摘時,需在太陽剛出來沒經過暴曬之前採摘新長的嫩葉。而如今,眼前這一片片的粗葉,毛絨絨的鮮嫩欲滴,正是採摘最好的時候。伸手輕輕的在葉柄上一捏就收入掌中,只一會就採了一籃子,手上沾滿了露水帶著粗葉的清香。“站在園子裡,我想收穫一片嫩葉,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提上籃子,把春天帶回家。

回家擇檢好葉子,摘去葉梗,清水洗淨後再把粗葉放鍋裡煮。站在灶臺邊閒看鍋裡的粗葉在沸水中上下翻騰,而沸水在綠意盎然的粗葉間湧動。沉浮間,顯山露水,如欣賞一副曼妙的山水圖。當煮到葉脈輕輕一捏能化的時候就可以撈起了,瀝乾水分放菜板上剁碎成粗葉泥,原先滿滿一鍋的粗葉縮成了一團,下一步就是和上米粉了。

米粉的搭配有講究,如果全用糯米粉,粄子做出來比較黏,最好是糯米粉和粳米粉大概以三比一搭配混合,不過,這也要看個人的口味了。配好米粉倒入粗葉泥加適量水和糖或鹽巴攪拌均勻調成粄團。在求教的電話裡,母親強調和粄團時水不能放多了,要適量。

還是一不小心水倒多了,黏了一手不成團。又應了母親那句:“大食(吃)布娘好邀(軟)粄。”。補救的方法是再加糯米粉,粄團就多了一分,確是成大食布娘了。米粉成團後使上七分力氣反覆搓揉,這樣做出的粄子才有韌性,好吃。把搓好的粄團捏成小塊,揉成橢圓,壓扁,放蒸籠上擺放整齊,加大火隔水蒸40分鐘左右出鍋,粗葉粄就做好了。

小時候我們把粗葉粄叫耳朵粄,牛屎粄,其因形狀顏色而命名。粗葉粄的清香亦翻起了兒時的童謠:“洋蟻子(蜻蜓)葉葉飛,啊母(媽媽)做粄嗯哩(女兒)歸。大粄拿北(給)吉吉(姐姐)食,細粄留哩嘞(逗)老娣(弟弟)。”說是以前的女兒轉外家(回孃家)返家時,母親都要做粗葉粄給女兒帶上當點心,而我也每次都品嚐母親的手藝。

我這第一次做的粗葉板,兩種口味。託小妹給母親捎去一包。母親反饋:“不錯,鹹淡適中,甜而不膩,比我做的好吃。四五個長途求教電話沒白打。”哈哈,三四個小時的時間,哼著小調一邊做粄一邊拍照,不錯的除了手藝,還有這一份粗葉粄帶來的鄉野的春天和濃濃的鄉味吧。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春水初生,春芽初盛, 田間地頭上野生的粗葉,白頭翁,艾草的嫩葉都可以摘下做野菜粄子。春天裡,這濃濃的鄉間野味饞到你了嗎?趕緊的,採一把野菜,把春天裝進粄子放進胃裡,心也會跟著它一起,春暖花開!

(艾草)

武平人家鄉的味道,舌尖上的苧葉粄


分享到:


相關文章: